• 56阅读
  • 0回复

受欢迎的农业技术推广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0-11
第2版()
专栏:

受欢迎的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报记者 宜勤 李遇
陕西省长安县的一些基层干部和社员很喜爱这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称技术推广站是他们的“作战参谋部”,称技术推广站的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
这种称呼不是偶然的,长安县中年以上的农民都记忆犹新:当这里还没有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时候,他们的生产水平多么低下,麦子、棉花、包谷、水稻极大部分是土种,吸浆虫、红蜘蛛、螟虫年复一年地把他们辛勤耕耘的庄稼吞蚀了近一半。自从1951年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站依靠着党的领导,和广大基层干部、社员一起,推广了各种作物良种二十二种,新式耕作技术十六项,老农增产经验十项,初步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水平。现在,长安县小麦基本上都已采用了新的良种,包谷、水稻也有90%左右的地区采用了良种;而且,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良种组合。深耕改良土壤七十一万亩,占全县可耕地面积九十六万亩的72%。小麦吸浆虫已由1953年平均一方尺二十九头下降到平均一方尺不到半头。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普遍提高。
反复试验逐步推广
推广一项新的品种或者新的耕作技术,先要经过试验。长安县技术推广站的试验工作,是在生产队进行的。他们在取得生产队同意后,由生产队划出一、二亩地,抽出一、二个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农担任技术员,然后由技术站的干部和生产队干部、技术员共同观察、记载、研究。不仅如此,作物生长的几个关键时期,他们还请附近的生产队、社员来参观、评比、鉴定。这样做,好处很多。第一、边试验,边推广,试验的过程,也就是推广的过程。作物的栽培,新技术的实施,都是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亲手做的,他们对品种究竟适应不适应,耕作技术究竟行得通,行不通,都比较熟悉。因此,真正能够增产的好品种、新技术,常常不用技术干部宣传,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推广。第二、可以避免技术推广工作的盲目性。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亲自参加试验、评比,他们认为适合本队推广的就回去推广,不适合推广的不勉强推广。这样,良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就更加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和社员一起经过四年试验,直到去年和今年才大面积推广的六一二小麦良种就是这样的。六一二麦种是1957年从西北农学院引进来的,长安县过去从来没种过,究竟气候、土壤、水利等等条件适合不适合种植呢?当时,农业技术推广站就在全县选择了六个基点村,派出六个干部,带了六一二麦种及准备和六一二麦作对比试验的当地产量较高的小麦良种八到十种,到基点村去,和基点村的干部、老农、社员一起试验,每种种子各播种了几分地。麦子生长过程中,农技站干部和老农一起观察、记录、研究六一二麦和相对照的品种有些什么不同表现。麦子返青了,又请附近的干部、老农一起来参观评比,老年人跑上去摸一摸,说六一二麦的叶子像韭菜,又宽又厚;青年人跑上去量一量,说比其它品种的叶子宽三分之一;麦子成熟了,社员摘了一穗放在手里掂了掂,再数了数,足足四十粒,比对比试验的其它几种麦多六粒到十粒。最后,六个基点村种的四亩三分地六一二麦,收了一千九百四十八斤麦子,平均亩产四百五十三斤,比对照的其它几种麦子平均每亩增产五十五斤到七十斤。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周围一、二十里路的村子都赶来调换六一二麦种。农技站干部通过和群众一起试验的办法,六一二麦能增产的消息很快家喻户晓了。
即使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急于大面积推广。他们认为:一分二分地容易管理,而且这一年风调雨顺,作物病虫害也少,如果大面积种植,再加上风不调、雨不顺,又会怎样呢?种庄稼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今年和明年的条件不一样,这里和那里的条件又不一样,不能只经过一年的试验,就轻易肯定或否定任何一种作物品种。于是,1958年又在这六个基点村,各试种了三四亩,仍然和当地产量较高的麦子品种作对比试验,水、肥、管理等条件都和大田麦子一样。这一年试验的结果,有五个地处平川的基点村仍然增产五十斤到七十多斤,而水利条件较差的旱原上却有三亩减产十多斤。同时,这一年,被作对比试验的有几种麦子生了条锈病,六一二麦却没有生这种病害。
究竟旱原上的六一二麦为什么减了产?1959年又开始第三次试验对比。这年试验在更多的生产队进行,有平川、稻地、原上和高原,试验的面积仍然是三、五亩,到1960年收获时,平川、稻地的六一二麦子产量仍然比对照的其它品种高,旱原上还是减产了。干部、群众参观时,肯定六一二麦不耐干旱,但在平川地区增产潜力比其他麦子大。于是,附近三、五十里路内的平川地区的群众,纷纷赶来调换六一二麦种,农业技术推广站仍然叫他们回去先行试种。就这样,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前后经过整整四年时间,坚持先一点或几点、后多点,先示范、后普及的办法,到去年,六一二小麦在长安县平川地区逐步推广了。去年冬天,一共种了四万多亩,占全县麦田面积15.5%,今年春天,虽遭霜冻,六一二小麦每亩平均产量仍达到三百斤左右。现在,原先试验六一二良种的高村和北仁村,已经成了繁殖六一二良种的基点村了。
此外,技术推广站今年和去年大面积推广的水稻良种平原八号、水原八十五号、小麦良种六一四等等,也都是用同样的方法,经过三年到五年的试验和示范,才逐步推广的。
示范对比耐心等待
在推广作物良种和新的耕作技术时,由于坚持和社员一起试验,有些确实容易被社员接受;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作物良种和新的耕作技术,一些社员特别是老年社员不容易接受。当社员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农业技术推广站不强迫群众接受,而是通过试验、示范的办法,耐心等待。以前,长安县棉花病虫害和地下害虫很严重,1959年,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段大有在黄良公社北仁村推广外地土壤消毒、药剂拌种的经验。这个村的老农陈世安不同意,说他种棉花种了大半辈子,没有见过土壤消毒这件事。几个青年社员却不同意陈世安的意见,叫老段不理他们,按新技术作务。段大有同志却认为:老汉务了大半辈子庄稼,对于没见过的事不相信,是在情在理的,让他看一看吧!等老汉亲眼看了,信服了,就能让更多的人信服。他便对陈世安说:咱们不妨试一试吧,你按你的办,我按我的办,你办对了,下年照你的办,我办对了,下年照我的办,好不好。陈世安同意了。段大有就和几个青年社员一起试验了五亩地,其余三十亩棉田都按陈世安的意见作务。到棉花出苗时,段大有跑去一看,那三十亩地出苗率只有80%,他试验的五亩地出苗率却达到96%以上,试验地里棉苗已三寸高了,那三十亩棉苗还不过一寸。段大有叫陈世安去看,陈世安一看,说:该倒霉,天不叫我收,我就收不下。段大有挖地让他看,果然,消过毒的地没有或者很少金针虫,没消过毒的地金针虫就多。这下陈世安信服了,当时便向段大有要了药,说是留着来年用。秋季收获时,段大有试验的五亩地,平均亩产八十六斤皮棉,其余的地每亩却只产皮棉五十四斤。陈世安更加后悔了,说不该人老脑筋也老,不听老段的话,少收了棉花。现在,北仁村每年种棉花前,陈世安等几个老农首先提出:可别忘了用药呀!因此,棉花病虫害和棉田地下病虫害大大减少了,出苗率也提高了。今年,社员在棉花地里挖了三次,没挖出一只金针虫,棉花出苗率达到95%,平均每棵棉花有十三个棉桃,据这里社员估计,每亩能收八十斤皮棉。
帮助老农总结经验
在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当中,一方面用事实说服了老农推广新技术,另方面,又广泛总结了老农的增产经验,发挥了老农的作用,进一步挖掘了增产潜力。这几年,长安县稻田地区的群众都能吃到白面馒头了。一提起这事,大家就感谢农业技术推广站。原来,在1955年以前,长安县稻田地区,都是种一季水稻、一季大麦或者青稞,很少种小麦。大麦和青稞不仅是粗粮,而且在稻地种植,产量不高。如何挖掘稻田地区增产潜力,实现小麦和水稻两熟,就成为当时长安县稻田地区群众的普遍要求。1955年,农业技术推广站发现原王莽村老农、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蒲忠智从1952年起,便在王莽村实现水稻和小麦两熟,小麦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二百五十斤左右,比大麦和青稞亩产高出一倍左右,而水稻亩产仍能保持五百斤上下。他们立即访问了蒲忠智,在1955年、1956年、1957年三年中,先后派出干部吴耀玺、董孝熹,三次帮助蒲忠智总结水稻和小麦两熟的先进经验。在麦子播种、出苗、抽穗、成熟期间,他们在田里仔细观察蒲忠智等怎样整地、播种、管理,稻地麦子和旱地麦子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有时候,还和蒲忠智一起整地、播种、施肥,这样,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不仅更深刻地体会到蒲忠智的水稻小麦两熟的种植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原有经验中某些不足之处。比如他们发现有些地方麦苗稀稀疏疏,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和蒲忠智及其他老农一起研究,原来,他们在稻子收获前二十天还没有把稻地里的水排出去,稻子脱粒以后,又习惯在稻地晒草,影响土壤充分曝晒,为了不影响小麦播种时间,只有把麦种播在水分较多的泥巴地里,因此影响了出苗率。于是,他们共同研究出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提早排出稻地水,并且不在稻地里晒草的办法。他们还根据有些稻地小麦牙甲虫。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情况,提出了水稻地适宜种植抗病虫害性能较强的六○二八号小麦麦种。这一来,就进一步丰富了蒲忠智的水稻小麦两熟的经验,使这项经验更完备、更系统了。推广后,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长安县的六万亩水稻田,每年除一部分需要冬季轮休,一部分地势低洼的烂泥地不能种小麦外,其余的都可以实现水稻和小麦两熟。去年冬天,全县稻田地区约种植了二万五千亩小麦,今春虽遭严重霜冻,亩产仍比青稞、大麦增产一百来斤,仅今年一年,即可增产二百五十多万斤小麦。社员们眉开眼笑地说:粗粮变细粮,产量还增加了一倍。麦收以后,这二万五千亩地种上了水稻,现在水稻又丰收在望。
促进经验交流活动
农业技术推广站总结了老农经验,并通过县里召开的各种干部会、代表会、座谈会在全县因地制宜推广以后,促进了长安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活跃了社与社、队与队、农民与农民间的生产经验交流活动。几年来,经过推广的有前面说到的蒲忠智水稻和小麦两熟的经验,还有细柳公社老农高志立务棉花的经验,引镇公社杨逢忠选育良种的经验,黄良公社老农蒋山育红薯苗的经验等等。这些经验在全县流传很广。因此,生产队、社员不断登门求教,或者请他们去介绍经验。蒲忠智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以后,周围三、五十里的生产队、社员常来“取经”,许多人成了他生产上的好朋友。而他,也不断向别人学习新的经验。这里流传着“两个忠智互相取经”的佳话。离开蒲忠智住地约五十里的祝村,有个生产队干部叫谭忠智,务棉很有经验。自从农业技术推广站帮助总结推广了他们两人的经验以后,他两个往来非常密切。蒲忠智所在生产队是稻田地区,过去不种棉花,这几年,社员要求种点棉花,可是不大会作务,蒲忠智就不断向谭忠智请教。谭忠智对领导好生产队没有蒲经验丰富,就不断向蒲学习搞好集体生产的经验。他两个开会、赶集时碰到了,怎么也要聊上几句。9月中旬召开的长安县第四届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两个忠智又碰在一起了。一见面,蒲忠智就向谭忠智请教怎样使棉炸桃,回去后,照谭忠智的意见办了,果然,棉花很快炸桃了。在这里,在这些人们中间,交流先进生产经验,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这就使这一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了。
现在,长安县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选育、繁殖良种成了这里农民的普遍要求。他们说:好籽出好苗,好籽产量高;种籽年年选,产量节节高。每年夏收、秋收以后,生产队社员就骑着自行车,拉着大车、架子车,前往调换良种。绝大部分生产队,已经自己学会了试验、繁殖良种。
长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做得不错,受到长安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受到群众的爱戴。这几年,群众在生产当中碰到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或者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时,常常主动去请教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社党委会开会讨论生产时,也总要邀请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参加。黄良公社副社长刘吉礼同志说:“基层干部和群众虽然懂得作务庄稼,可是还缺少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要把农业生产力真正提高一步,就要有这样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寥寥数语,道出了长安县千万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心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