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艺无止境 日新又新——喜读潘天寿先生的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0-11
第6版()
专栏:

艺无止境 日新又新
——喜读潘天寿先生的画
潘絜兹
艺无止境,譬如登山,爬上一座高峰,眼前又现出另一座更高的山峰;行到山穷水尽处,以为景已止此,而峰回路转,却又别有天地。艺术上也只有不畏登高行远的人,才能日新又新、精进不已。看了潘天寿先生的画展,我有这个感觉。潘先生的画给了我很大的喜悦和满足,得到很大的启示和鼓舞。
我尝以为大写意画到了齐白石,已是登峰造极。白石老人状物传神之妙,酣畅磅礴之笔,和诗书画印四者兼精,都是难能企及的;看了潘天寿先生的画,打破了我这个迷信。齐、潘的画,各有千秋,我无意在此妄评,只是说那样的迷信不可有。
潘天寿先生的画好在哪里?我以为是立意、构图、笔墨之新和能传时代之神。
看潘先生作画,纵横恣肆、墨沈淋漓,好像略不经意;实则他对创作十分谨严,每幅画都经过审慎的思考,立意已定,方始放笔挥写。所以无论画一角山景、几丛幽花,或苍松挺立、雄鹰鼓翅,乃至一枝幽兰、一竿怒竹,都看出画家的寄情之所在。有一幅《拟米氏山水轴》,用焦墨画出雨后群山,虽也用的是米氏落茄点法,却大异情趣,不作烟雨凄迷之态,而是如题词所说“雨后千山铁铸成”。铁打的江山,这是何等的豪情!有两幅《秋雁图》,画的是高山寒林、雁阵初飞,给人一种秋高气爽、江天寥廓之感,毫无萧瑟悲愁的气氛。即使他的《拟倪云林山水轴》,小亭枯树,笔墨简淡,意趣也不荒寒。这些陈旧的题材,在画家笔底出现了迥然异趣的新貌,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时代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变了,有了新的立意、新的手法,自然效果不同。
抒写毛主席《浪淘沙》词意的《打渔船》、歌颂祖国建设事业的《无穷煤铁千山里,浩荡烟帆飞运来》、欢庆丰收的《丰收颂》,都有新的立意和匠心独运的处理。我们看那浩淼白浪、天际帆影,不由得想起渔民冲破惊涛骇浪和风雨搏战的情景;画幅虽小,境界却大。那在悬岩孤松下一水横流、结队飞驶的帆船,使我们想起了祖国无限丰富的资源和人民的革命干劲。《丰收颂》画面并没有出现禾黍累累的丰稔[rěn]景象,只有一石一蛙,通过题诗“江南水满田,蛙阁声连天,歌颂禾黍丰收年复年”,便引发出画外无限情思,立意真可说是新而奇了。
创作含有各种复杂的因素,立意是创作的灵魂,构图和笔墨却是使一幅作品树立起来的骨肉。潘天寿先生在构图上突出之点是新和奇,正如吴昌硕对他的评语:“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议总入诗”。尽管他画的都是些平凡的景物:山涧边的野花,树石上的栖鸟,一角荷塘,一株孤松之类,但一经他的构图处理,这些平凡的景物突然变得石破天惊、夺人心魄了。像《雄视图》,双鹫立于突兀的危崖之上,下临飞瀑,雄视眈眈,真令人神飞气壮!《黄山松》一柱擎天,《秋雁图》山与天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观鱼图》《鱼乐图》《蕉猫》《荷塘一角》的构图处理,都别开生面、出人意想。
潘先生画的构图虽奇绝,却并不狂怪悖理,而是平稳妥贴的,所以看了仍很舒服,这是很难能的。他最擅于融冶花鸟山水的构图,在《记写雁荡山花》中,他画了一角山景,以数枝山花一泓清泉萦绕巨石,表现了水流花香、清新冷艳的诗的意境。《之江遥望》《白堤烟柳》从竹柳梢头透露出远山寺塔帆影来,笔墨极其简练,解决了远近大小的矛盾,取得整体的谐调。这种新颖手法,有助于山水花鸟画境界的开拓。
题跋在潘先生的构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画面的有机构成部分,不但对画起到补充的作用,也是体现形式美的要素。潘先生以变化多姿的书体,或繁或简,巧妙布列,使书画辉映,分外生色。如《秋雁图》题跋与雁行齐飞;《拟米氏山水轴》题跋在近树远山之间的江面上,山如铁铸,字亦盘屈如铁;《晴霞》的题跋,疏密上下相错,字体峭拔,与红莲花叶摇曳生姿。一经题跋,莫不别饶意趣,即使是一方小小的印章,也颇见用心。
笔墨的新在潘天寿先生的画中也很特殊。潘先生有深湛的传统技法的修养,笔墨中显然可以看出和青藤、八大、石涛、石谿、任伯年、吴昌硕诸家的渊源关系;但他却是以自家面目出现的。潘先生兼擅指画,使指如笔,使笔如指,达到得心应手的化境。他的笔墨,无论笔写指划,都具有浓重的书法和金石味,表现为凝炼、朴茂、古拙、醇厚、而又大气磅礴。他题《松石图》:“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钱铸青者,不胜悁悁。世无董巨,从谁问北宋渊源哉!怅惘怅惘。”足见他是十分重视以书法入画的;在他的笔墨中,也确实表现了“屋漏痕”“折钗股”的书法美。他画松树的笔墨,如他诗句所咏
“霜雪干溜殷周雨,黑漆层苔滴白云”,苍古之气,扑人眉宇,一点一拂,力透纸背;这都得力于他书法金石的精深修养,非一朝一夕所能致。
国画创作中,笔墨不是孤立的,它为特定的内容服务。潘先生以苍劲古拙之笔画松,而在《晴霞》中就用了洒落秀逸的笔致来画晴光潋滟、婷婷玉立的红莲;画《墨竹》则出之以有如斩钉截铁的霸悍之笔。不同的笔法表现了松、竹和莲花的不同品性。他掌握了多种多样的笔法,结合枯湿浓淡的水墨运用,随宜而施,便取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达到耐人寻味的笔墨效果。
立意、构图、笔墨的新,构成了潘天寿先生绘画的独特风貌,也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潘先生的画是中国文人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他的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的山水、花鸟画如何体现时代精神,是近年来画家孜孜以求的,尽管修养各不同,所获有深浅,但潘天寿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