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木棉花永为友谊开——越南青年歌舞团访问演出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0-17
第2版()
专栏:

木棉花永为友谊开
——越南青年歌舞团访问演出侧记
新华社记者 汪波清
中越边界上木棉花盛开,开得红艳艳,像火一样耀眼,是那样的动人。
盛情的越南青年歌舞团在北京唱出了《木棉花》,歌声里荡漾着中越兄弟真挚永恒的友谊:
“木棉花哟!哪怕山高水深,风雪苍茫,哪怕陆地变成海洋,木棉花呵,你总把友谊花儿开放。红河呵,长江呵,像我们的热血掀起万顷波浪。胡志明、毛泽东是指路明灯,照亮了伟大永恒的友谊。东方响起的颂歌在辽阔宇宙中荡漾,让我们永远来同声歌唱!”
这一支中国和越南人民友好的赞歌,把人们带到了那青山相依、绿水相连的中越边界的地方。那里的木棉树生得又高又直,人们说它像头扎红巾的武士,因此又叫做“英雄树”。越南朋友形容那树的雄姿象征着越中两国人民的不屈性格,称赞两国人民在共同斗争中用鲜血浇灌了木棉树,才开出了那满树红花。
越南青年歌舞团在北京的演出,激荡着两国人民友谊的心弦。青年歌唱家梅卿每场都用越中两国话演唱《木棉花》,每次演唱,都激起雷鸣般的掌声。《木棉花》的诞生,有这样一段佳话。1961年,一位名叫阮辉猷的越南留学生就要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了,在临别中国的日子里,这位越南青年怀着满腔热情,创作了这支中越友好赞歌的词和曲作为纪念。这次梅卿以他浑厚嘹亮的歌喉,又把这支歌带给中国兄弟。原来,梅卿也是在中国度过六年、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留学生。梅卿激动地向中国朋友说:“不管在风里或是雨里,中越两国人民永远心心相连,《木棉花》就是我们两国人民心里的歌,我正是用我的心来歌唱的!”
“……三面红旗闪金光,人民公社同天堂。三面红旗万万岁,党的恩情永不忘。”10月11日,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各界群众,在民族文化宫礼堂观看了越南青年歌舞团的访华首次演出。在这一天,青年女歌唱家新茵,用中国话演唱了这支中国人民喜爱的歌曲。
女歌唱家新茵和她的伙伴是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以后来到中国的。他们说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新茵想,在中国期间,如果能够唱出勇往向前的中国人民的欢乐心声,那会有多么好!就在到达北京的当天,她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三面红旗》这首歌,很快便开始用中国话练唱。她向中国朋友说:“中国人民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取得的胜利,也是越南人民的胜利。我一定要歌颂三面红旗。”新茵第二天便登上舞台,唱出了“三面红旗万万岁”的嘹亮歌声,那寄予无尽情意的歌声深深打动人们的心坎,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向情同手足的越南人民的艺术使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这次演出中,北京的观众还热情地欣赏了一场越南民间节日舞蹈《咙?舞》。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六名身穿红衣、头插孔雀翎的小伙子,和六名肩披五色飘带的姑娘,笑脸相迎,穿花似地翩然曼舞,那一派明朗、热烈的情趣,显现了越南西原地区民间节日的欢乐景象。演出结束了,退到后台的六对男女演员,互相把手紧紧握了起来,女演员向男演员说:“你们多么像我们越南兄弟啊!”原来,那六名小伙子是中国东方歌舞团的演员,这天他们是同台合作演出。还是艺术团刚来到北京的时候,越南艺术家就表示希望能和中国文艺工作者合作演出节目,中国文艺工作者热烈赞同,随即派人跟越南艺术家一起排练,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使中越两国艺术界的友谊的园地里,开出了这一支鲜艳的花朵。
14日,在对外文委为祝贺青年歌舞团在北京演出成功的酒会上,热情奔放的青年艺术家们围着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争相举杯,为中越友谊万代绵延而干杯。这一切,又都使人们回想起《木棉花》中所说的:“木棉花啊蔓延滋长,世世代代象征着伟大永恒的友谊,像人民心中美丽的诗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