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从这里开始……——记怀柔县北宅公社一渡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宗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0-19
第2版()
专栏:

从这里开始……
——记怀柔县北宅公社一渡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宗悦
本报记者 金凤
慢了,还是快了?
动员紧急抗旱的会议一结束,大家马上行动起来。机手刘振山带了助手去检修机器,保管刘田民连夜赶进城去买煤和柴油,生产队长和作业组长凑在一起商量劳力怎样安排,负责夜间浇水的队长匆匆走了,门外不时闪过一盏盏桅灯的微光。几个大队干部蹲在一起合计着哪儿还能修几条小渠,扩大一点浇水面积。……京郊怀柔县北宅公社一渡河大队的抗旱斗争开始了。这个小小的山村现在就像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准确、和谐地转动起来。尽管遇到了多年不遇的“掐脖旱”,大秋还是保住了。支部书记刘宗悦轻轻吁了口气。
听着抽水机马达那悦耳的轰鸣,他不禁回想起……
十一年以前的一渡河,群众排着队到大洋山龙王庙求雨。那时他刚从部队复员回来,正担任支部副书记。他想去阻拦大家,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对他说:不让我们求雨,你就让天下雨!他只得眼睁睁望着求雨的人群愈走愈远……
十年以前的一渡河,组织起第一个初级社。初级社在河东打井,打了三口,别人再不让打了。他和赵广和去动员张永方打井,被张永方轰了出来:“你们是和我家有仇,变着法要来糟蹋我家的地?”你的地,他的地,群众死死守住这一点可怜巴巴的土地,没有办法改变生产面貌。
六年以前的一渡河,成立了高级社,土地为集体所有,这才能够实现刘宗悦多年来的愿望:在河东开一道大渠,把一渡河水引上浇灌庄稼地!
这是组织起来的群众和大自然进行的第一回搏斗。
四天四夜过去了,土挖到五尺深,没有引上水,一部分群众已经泄气。刘宗悦耐心动员了一番,大家又接连挖了五天。工程愈来愈艰巨,挖到两丈多深,还是引不上水,不光群众,连党员干部也觉得浑身没劲,躺在垅沟上,不想再干了。刘宗悦一见这等光景,自然十分着急。他在地头召开了支委会,他对大家说:一渡河过去跟敌人斗争,是铮铮响的铁汉子。敌人放火烧了我们大半条街,我们抹抹眼泪,又跟敌人干起来。眼前这条小渠,能把咱们难住?他这一番话,在曾坚持山区斗争的共产党员的心里,点燃起了为党的事业赴汤蹈火、勇于斗争的烈火,当刘宗悦把棉衣、棉裤一甩,只穿一身单衣跳下渠道时,几十名共产党员和上百名群众跟着都跳下渠去。一天一夜以后,一渡河水终于顺着河东大渠直奔干旱的土地了。那一年,小麦每亩收了二百八十多斤。
公社化以后,一渡河年年兴修水利。他们一共修了九条渠道,全村80%的土地变成水浇地。一向从山外用毛驴往里驮粮的一渡河,如今用汽车往外运粮食。农林牧副各业都发展起来,社员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今年遇上几十年不遇的秋旱,群众再不到大洋山求雨了,党支部一声号召抗旱,群众立即行动起来。
“现在我懂得,对待群众,千万不能性急。归根到底,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我们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觉悟起来,认识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看起来是慢了,结果常常是快得多!”这是刘宗悦在一渡河工作十多年的体会。
学生和先生
刘宗悦从小离家,参军十年,回来以后,许多庄稼活都不会。有一回,老顺起在当街说道:“二十四节气都闹不清,还领导咱生产哩!”刘宗悦明白是在说他,他没有生气,反说老人家说得对,不懂生产,怎么能领导大伙搞好生产呢?
他找到老农赵广和,和他在一个互助组,一块下地干活。怎样扶犁,怎样撒籽,怎样耪地,怎样追肥……一项项农活,赵广和仔仔细细地教,刘宗悦恭恭敬敬地学。不上两年,耕耩锄耪的一般农活,刘宗悦都拿得起来。只是他很明白,老农的耕作经验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不是他学几年就能学到家的。在他这些年领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他始终注意向老农学习。赵广和一直是他生产上的好参谋,在生产的节骨眼上给他出了许多好主意。
这个村原来土质贫瘠,多是旱地。能种小麦的地,只有几十亩,还是和玉米间作。河东大渠修好以后,赵广和提出把间垅改平垅,上茬种小麦,下茬种玉米,土地好平整,浇水也方便,产量还能提高。刘宗悦接受了这个意见。第二年小麦每亩收二百多斤,玉米又收三百多斤。河东那片地,平均每亩合五六百斤。在水利条件改善以后,适当提高复种指数,看来是增加产量的捷径。只是小麦要种在好地上,一渡河好地不多,有没有旁的出路呢?毕竟赵广和种庄稼的经验多,他告诉宗悦:豌豆能种在薄地上,收了豌豆种玉米,产量准能提高。宗悦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他和生产队的干部商量以后,1960年秋季,就在向来栽白薯、种豆子的薄沙地上,种了八十三亩豌豆。1961年,这些豌豆亩产一百八十多斤,下茬玉米每亩又收三百多斤。赵广和这几条主意,给一渡河带来多少粮食!但是老广和说得好:好主意也要有人听,宗悦的群众观点强,给他拿主意也痛快!
恭恭敬敬当群众的小学生,刘宗悦看来是能够这样做的了。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刘宗悦能不能够当一名循循善诱的好先生呢?这几年,一渡河生产方面推行不少新办法,有些群众一时接受不了,刘宗悦一面在实践中教育群众,还学会了有意识树立对立面,让群众从正反两面接受教训。
一渡河的南台有一大片鸭梨树。春天时花开似锦,只是开花以后,拇指般大的小梨便纷纷落地,已有十多年不挂果了。别的果树也是挂一年,歇三年。因此一渡河果树不少,收入不多。1958年刘宗悦到怀柔县林业劳动模范李宗德领导的慕天峪参观,看到那里的果树有专人管理,年年挂果。回来以后,他和大家商量,决定抽出几个小伙子来管理果树,还买了二十多架喷雾器。1959年冬天,李宗德来到一渡河给他们当技术指导,教会小伙子们怎样配药、怎样治虫、整枝、浇水和施肥。一渡河的社员祖祖辈辈种了不少树,从来没有这样管理过果树,有的人免不了将信将疑。刘宗悦便和大伙商量,决定在一百八十七棵鸭梨树中,留下三棵不打药、不治虫作为对比教材。1960年秋天,真像奇迹般地,十几年不挂果的梨树消灭了病虫害,结了十万斤鸭梨。那三棵没有打药治虫的梨树,花开后小梨依旧纷纷落地,一个也没剩在枝头。有的人还不服气,说梨树凑巧赶上大年,明年保证一个也不会有。第二年,鸭梨树结了三四万斤梨。今年又结了十多万斤。这一来,人们从心眼里信服了。
干部这样成长起来
有人常羡慕一渡河的工作好,有一大批忠心耿耿、勤劳能干的好干部。这话确实不错。譬如大队长刘宗海精明强干,善于理财,虽然没上过学,脑子里自有一把铁算盘,还是一渡河水利建设的土工程师。林业队长刘宗杰埋头苦干,钻研技术,在治理果树方面可以算得是位小专家。副大队长张永田、杨永玉,生产队长刘田雨、王宝忠都是生产上的能手,种田的行家,高级社以来就积累了组织生产、领导集体经济的经验。猪场场长刘凤鸣、羊倌张玉江都是畜牧方面的能人。看林的王振友,外号“把家虎”,保管刘田民,人称“一把锁”……总之,一渡河真是人才济济,有一支出色而稳定的干部队伍。这样的干部队伍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方面,刘宗悦确实费了一番苦心。刚从部队回来,他不大熟悉农村的工作特点。召开支部大会,党员到得不大整齐,他就心中冒火,用部队中的一套纪律来要求党员。有些党员就说:“宗悦出外多年,学得洋气了,看不起我们。”不愿和他深谈。那时候布置工作,会上大家应承得满好,散会后各走各的,不照着办。这就逼得刘宗悦不能不反过来检查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了?部队生活集中,吃饭有人给做,一声开会,自然马上到齐。农村党员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回来,家里杂活不少,有的老婆病了,还要自己做饭喂猪,有的妇女党员要喂孩子,他们开会就不得不来迟一些。还是自己的群众观点不强,对于党员的具体困难体贴不够。认识到这些以后,他便常到党员家里串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以后又建立了定期上党课和过组织生活、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他特别注意思想工作,经常和党员、干部个别谈心。全村几十名党员和干部的心思、脾性他差不多都摸底。他很注意让干部稳定下来,让他有个长期打算,时间长了就能够成为那一行的行家。干部在工作中发生问题,他总是耐心帮助他们改正,不轻易把他们拨拉下去。这样,一渡河的积极分子队伍便愈来愈壮大,而且干部能逐渐成长起来。
原来担任生产队长的刘宗周责任心强,很能吃苦耐劳。为了搞好队里的生产,他起早贪黑地干,中午从不歇晌,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全部花在庄稼地上。他自己干活从不知道累,对社员干活也不嫌多,总想叫社员多干点,有时态度还生硬。日积月累,不少社员和别的队干部对他有意见。支委会研究他的问题时,有的支委就主张把他撤下来,认群众另选一名队长。刘宗悦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刘宗周这样的干部忠心耿耿,一心为着集体,本质上是好的,就是群众观点不强,作风生硬。他主张让宗周调换一个工作,在工作中继续锻炼他。对于他的缺点,不能放松,一定要严加批评。这样处理以后,刘宗周调到了蔬菜组。那里原来经营管理比较乱,刘宗周很快就建立了一套定额管理制度,提高了工效,又在菜田实行粮菜间作。去年除供应全村吃菜以外,还多收了八千斤粮食,今年估计可收粮一万斤。蔬菜组时常要卖菜给社员,这个多,那个少,是件麻烦细致的工作。一年来刘宗周总是耐心对待群众,从来没有发过态度。现在,生产队争着要他回去当队长,菜园中也离不开他,宗周硬是成了个红人啦。
在这里干一辈子!
一渡河今年粮食亩产可能达到四百斤,在怀柔县也是比较高的产量,但还有许多增产潜力没有挖掘出来。一渡河群众的吃粮水平已经超过1957年,文化、卫生方面还差一些,住房尤其拥挤。一渡河的工作已经走上轨道,无论农林牧副都进行得井井有条,但是在一些干部中,骄傲自满的苗头并非没有,这就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提出新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引导大家谦虚谨慎地继续前进。这一系列问题,就是作为支部书记的刘宗悦经常在考虑着的。
今年一渡河的秋收比去年好,已成定局,大队通过群众上上下下算过一笔经济账,不论是粮食或现金收入,都可能比去年高一些。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正在考虑明年的生产布局。刘宗悦想得还要远一些。农业上有了水,现在就盼望电。有了电,全村土地都浇上水,还能节省不少人工和畜工,投入别的生产。林业上要继续治理果树,多栽些梨和桃,更要有计划地综合治理山沟。去年治了一条大刘峪,今年还准备治山车峪。几年内要把大大小小几十条山沟都管理起来。用材林问题也需要考虑。赵广和建议在渠道两旁栽两行加拿大杨,五六年后就能成材。生产队的干部不同意,说渠边种庄稼,还能收不少粮食。这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这个村的牧场有计划调济一下,牛羊还可以发展一倍,大牲畜和猪也都要发展。一渡河土地有限,复种指数年年增加,肥料一定要跟上去。现在一渡河已有五部锅驼机,一部柴油机,还准备买一部柴油机,机手只有五名。果树的管理和奶牛的饲养也都需要技术。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青年学习技术……。
要做到这些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但也不是遥遥无期、不可捉摸的事情。重要的是对我们的事业有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干下去。最近刘宗悦正在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他学习过不止一遍,每次学习总有新的体会。现在,书上这几句话特别引起他的注意:“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从1941年入党,刘宗悦在部队中转战十年,正是这样做的,那时他参加的是推翻旧中国的斗争。回到一渡河十多年,他也是这样做了的,他正在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程。一渡河这个小小山村,在中国广阔的地面上,诚然只如大海中一滴水珠,但它照样闪烁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虹彩,散发着几十名共产党员和六百多名公社社员的光和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