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广东粮油学会举行学术讨论会 探讨水稻低产田增产途径 浙江农业科学工作者研究水稻抗涝避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0-24
第2版()
专栏:

广东粮油学会举行学术讨论会
探讨水稻低产田增产途径
浙江农业科学工作者研究水稻抗涝避洪问题
据新华社广州23日电 广东省粮油学会最近在广州举行学术讨论会,探讨水稻低产田的增产途径问题。与会者认为,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实行水旱作物轮作,选用适合当地栽种的水稻品种,推行适合当地情况的耕作制度,是当前迅速提高低产田产量的有效办法。
广东省现有的一些水稻低产田土质含沙过多或粘性过强,地力过于瘦瘠,加上有些地方劳动力缺乏、耕作粗放,以致产量很低。要使低产田达到中产或高产的水平,根本途径是做好水利基本建设,增施肥料,同时实行先进的耕作技术。但由于目前全省低产田面积还比较大,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量地施用化肥和使用机械耕作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与会者一致认为,根据各种低产田形成的不同原因,采取各种不同的技术措施,对症下药,提高低产田的产量,仍然是很有希望的。
根据低产区农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以及科学工作者试验研究的结果,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黄泥田、沙质田、泥骨田等瘦瘠的田地上,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实行水稻和旱作物轮作,特别是与花生、豆类、芋头、甘蔗等作物轮作,可以显著提高低产田的产量。如水稻和花生轮作后,花生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氮素固定到土壤里来,收获花生后的花生藤施到田里,更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高州县分界农场的水稻低产田,从1954年起实行分片和花生轮作以后,产量年年增加,1961年比1954年增产61%。
与会者认为,采用适合各种低产田种植的品种,也是保证低产田稳定产量,并且进一步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如在东江、西江水浸低产区,夏历五月初江河水位上涨,早造成熟前往往遭到水害,以致减产甚至失收,而当夏历七月中旬晚造刚插下秧时,又会遇到霪雨为害,秧苗会被浸死。因此,这些地区种植早造,如果选用耐寒早熟的“南特16号”、“60赤”、“珍珠早”等品种,在5月底便能成熟收获;晚造如果选用“苏赤”、“芟谷”和能迟播并且耐寒的品种,都能避过水害期,产量能得到保证。
据新华社杭州23日电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在今年9月第十四号台风袭击浙江后,派出科学技术人员分批到受涝比较重的余姚、绍兴地区和地势低洼、容易受涝的吴兴县进行水稻抗涝避洪问题的研究,为今后水稻作物抗涝避洪寻找对策。
深入水涝地区的科学技术人员,邀集当地群众座谈,并个别访问了一些老农,还同当地农民一起到田间去,实地观察各种不同水稻和受淹程度不同的作物生育动态。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水稻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水涝的抵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而受淹程度的深浅和受淹时间的长短,对水稻的损害程度也各有不同。
目前,这批科学技术工作者正在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晚稻收割之前,将继续进行观察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