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动人心弦的革命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13
第5版()
专栏:

动人心弦的革命形象
叶宁
这次北京歌舞单位的舞蹈联合演出真是百花争妍,丰富多采。在演出中,不仅出现了一些题材好、体裁新颖、风格多样的新作品,而且在舞蹈演员的表演艺术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我所看到的几个晚会中,觉得最受感动的是在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中所创造的几个动人心弦的革命形象,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位壮士,《大刀进行曲》中的大刀队,《湘江北去》中的杨开慧等等。这些形象在舞台上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它通过了舞蹈的表现手段,揭示了时代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气节。这里就演出中的个别节目、个别人物,谈一点观感和体会。
《狼牙山五壮士》是通过气壮山河、威武不屈的五个战士的形象,概括了中国人民子弟兵的勇敢斗争精神。这个独幕舞剧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易水的狼牙山上,五壮士在弹少粮绝的情况下,据守“棋盘坨”,击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最后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跳下了悬崖。这个悲壮故事在当时就传遍了华北,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战斗意志。在这个舞剧中,集中地表现了五战士的英雄行为。一开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静止的五人塑像,五个战士屹立在红旗下,虎视眈眈地坚守在山巅,时刻准备着给予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这一瞬间的静止,又饱含着一触即发的动作性的画面,马上把观众引入到五壮士决心与敌人作殊死战斗的境界。舞剧不但表现了五壮士所共同具有的倔强性格,并且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不同的个性和身分。如机枪手在发现敌人凶猛地冲上山头的时候,他飞身窜上班长的肩头,单手端着机枪,勇猛地向敌人扫射。从机枪手和班长合作向敌人射击的协同动作里,从两人同仇敌忾的怒火中,十分鲜明地刻划出了勇士的精神气质。当敌军官闯上了山头时,机枪手已处于危急的关头;他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终于夺取了敌人的刺刀,扎入了敌人的胸膛。但凶恶的敌人并未倒下,却撕开了胸襟,像一只垂死挣扎的恶狼似地向机枪手猛扑过去,机枪手就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把敌人高举起来,投下了深渊。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格斗是突破了戏曲舞台上的一般武打技巧的,但由于演员掌握了传统舞蹈的高度技巧和在紧张气氛中应有的速度节奏,才能显示出机枪手的赤胆无畏。另外,小战士在一次激烈的混战中,没有回到阵地上,同志们只在阵地上找到小战士的一顶帽子,在大家悲愤的想念中,小战士终于回来了,他手持着一把悬挂着太阳旗的断枪摸索着回来了。从扮演小战士的武文夫同志的行动中,体现出一个已经瞎了眼的战士在弥漫战火的丛山中寻找同伴、寻找阵地的一颗赤诚的心。在这段哑剧表演中,如能更多地运用舞蹈的手段,刻划出战士的内心情感,那就更为动人。小战士回来后,五个战士肩并肩、心连心、永不分散了——他们为正义的战争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雄形象却和狼牙山一样永远耸立在祖国壮丽的山河之上;他们的崇高的精神也和不倒的红旗一样永远飘扬在祖国的天空,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传唱在亿万人民和战士口上的一首群众歌曲。芦沟桥炮声一响,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只有一条生路:那就是向日本鬼子作坚决的斗争,挥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是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呐喊!民族复仇的怒吼!《大刀舞》是根据这首豪壮的战歌的基本情绪所塑造的英雄群像。据中央歌舞团的同志们谈到,这个舞蹈在初排的时候,由于演员年青,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没有看见过日本鬼子的凶残面目,所以体验不到歌曲的情感,当然也就体验不到编导所提示的舞蹈情感。当时,音乐家李凌同志就挽起了袖子,拿出当年在街头、在战场向群众演唱的热情,大声唱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他的歌声剧烈地震动了演员们的心灵,使这个舞蹈获得了内在的生命。整个舞蹈的结构很严密、层次分明,有起伏,有变化,表现了一支勇敢的大刀队在那里了望、侦察、伏击、夜袭、冲击、混战等真实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用人们所乐见的民间武技体现出来的。演员们滚、翻、跌、扑闪、弹、腾、拿的技巧,做到功夫见底,身轻如燕,真是“静如泰山、动如闪电”,因而使舞蹈形象十分鲜明,十分生动。由于舞蹈技巧始终是从人物形象的内心发出来的,因而在表达人物的情绪时,技巧融化了,程式被突破了。如大刀队勇猛挺进时,举着刀、抱着刀、掖着刀、咬着刀向前飞奔的形象,不能不使观众的心情随着他们跳动起来。又如一个战士从人桥上奔过去,向敌人的碉堡掷出手榴弹的一刹那,音乐声突然停止。但当《大刀进行曲》的主题歌一响,舞台上又忽然沸腾起来;这时最冷静的观众恐怕也不易辨明舞台上究竟用了哪些特技,而只觉得自己已被那沸腾的情绪吸引到“忘我”的境界里去了。《大刀进行曲》是一个成功的舞蹈小品,也是一首歌颂英雄的抒情诗。
舞剧《湘江北去》中女革命烈士杨开慧这一角色,是通过革命的浪漫主义手法,独特的性格描写刻划出来的。扮演杨开慧的于增湘同志是第一次扮演舞剧中的角色,但她所创造的坚贞不屈、崇高纯洁的革命形象却是十分使人感动和难忘的。她第一次出场就给予观众一个色彩明亮的印象。她身穿一件桃红色的上衣,黑色的长裙,短短的头发,肩上飘着一条白色的纱巾;动作轻捷而果敢,眼神里透出了她坚定和智慧的心灵。一个五四时代革命女性的风度,在她的装束和她带领女子宣传队出场的舞台风度里已经显出了光彩。
舞剧编导对杨开慧的性格的描写,是通过她的舞台具体行为而逐渐成长和升华的。一个洋学堂里的女学生,想通过捐献财物,救出在土皇帝魔掌中的凌姑,这是合乎这个具体人物的思想逻辑的,同时也表现了强权霸道的土皇帝并非真是因为讨债而要凌姑去抵押的阴险性格。对比之下,已显示出了杨开慧的性格中的善良和纯洁的一面。遭受打击后,她不但毫无伤感的情绪,而是更勇敢地挺身出来挡住了强敌的去路,大有不获胜利、决不收兵的气魄,这又写出了杨开慧性格中勇敢无畏的一面。由此看来,她从一个幼稚的革命者成长为一个老练的革命家,甚而至于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都是符合这个人物的发展规律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舞剧是通过舞蹈和舞蹈化的哑剧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的。于增湘的舞蹈特色始终是和她所表演的人物形象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在不同情景下,舞出了不同的心情。她的风格特点是稳重、刚健,但又带有湖南女子的纤细的姿态。如在打土豪、分田地以后的狂欢场面里,她被群众邀请参加跳舞时,那一段慢板湖南民间扇舞,她跳得很稳健,恰如她的身分在那时还不宜将感情置于欢乐之中,因为她知道,残酷的斗争仍在继续。在矛盾冲突尖锐的场面,她几次因掩护群众而出现在斗争的最前列,她的每一个静止的姿态都是富有雕塑性的。最后在狱中的一场舞蹈,是这个人物升华到最高境界的情感流露。她那安详的、磊落的仪态,无愧于党的、坦率的表情,看来是那样自然,那样平静。用一朵从窗口掉下来的鲜花来象征这个姑娘的青春,用一身洁白的服装来象征她崇高的灵魂,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写这段舞蹈的内心独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只能用舞蹈来抒发!
演员在表演杨开慧慷慨就义时的形象也铭怀在观众的心里:当敌人的枪弹已经射进了她的胸膛,她挺胸向前倾倒,然后又昂起了头,把捏在手里的已经撕毁的自白书飞了出去,但接着,第二颗子弹又射进了她的胸脯,她作了几个鲜明而有力的倾斜欲倒的舞姿,最后静止在一尊英雄塑像的造型上。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正如剧本所提示的诗句: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英雄豪气在,定报不共戴天仇。
以上所谈到的几个人物,只是我个人在观摩学习中的直感。这些新作品,也还是初次演出,尤其像《湘江北去》这个大型舞剧,可以商讨和进一步修改的地方也还不少。舞蹈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创造工农兵的形象,这正是我们大家都在探索的新道路。在这道路上有了成绩,哪怕是还不十分完美,总是值得学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