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南国盆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18
第6版()
专栏:

南国盆景
秦牧
艺术领域各个部门,好些道理都是相通的。有时,一个人去看杂技表演,看摄影展览,逛园林,赏盆景,也常常可以从中领会到一些艺术上的道理,大有益于我们某一专业的文艺活动。
前些时,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些关于中国园林的建造艺术的文章,我自己就感到获益不浅。那些讲究借用远山远水陪衬,使园林境界辽阔起来,以及园中有园,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不就是体现了粗犷和细腻结合这么一种美学思想么!
近来,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广州盆景,觉得此中巧妙,也和园林艺术一脉相通。不过一种是在千数百亩的广阔土地上经营擘划,一种是在一平方尺不够的盆子里,匠心独运罢了。后者麻雀虽小,也着实五脏俱全。把谈园林艺术的那些文章所讲的道理,来印证一座座小小的盆景,也常常是十分吻合的。
过去,我对于这种古老的盆景艺术,很少注意,总觉得这是某些留长指甲的有闲者的花样。近年来,因为公园里几乎年年都有盆景展览会,展览品每次都有好几百盆,而且,花样翻新,越来越巧;这才逐渐激发起欣赏的兴趣。兴趣一来,便免不了问长问短。原来,广州还有一个盆景艺术研究会,会员是些教师,医生,花匠,摄影师……。这种玩意,现在已经成为一些人寄托工余情趣,体现另一种艺术创造的东西了。自然,这只是类似山水画一类的艺术活动,不过搞出来的东西却是“立体的画”“有生命的画”呢。说来也颇有趣,这些盆景,还常常流露了作者们的个性和表现各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同一素材,经过不同作者的处理,就会各异其趣。看来,艺术领域的每一个门道,都像无底洞那样的深邃了。
在国际上,另一个盆景艺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是日本。“盆栽”这个词儿,听说就是日本人所喜用的。在中国虽然各地都有培养盆景的人,但是据说也形成了几个中心。广州、成都、苏州,就是几个著名的中心。这几个地方,园艺一向都相当发达,而且,又都各各邻近一些出产著名陶器的地区,大概这就是关键所在了。
南方草木繁茂,有好些嘉树生命力异常旺盛,姿态十分优美,这都是适宜于搞盆景的。树木不同,也是各地盆景风格不同的因素之一。在南方常见到用来培育盆景的树木有:相思、九里香、雀梅、福建茶、水松、水横枝等等。
对着一盆精彩的盆景,有时的确颇能发人遐思。在那小小的长方形的陶盆里面,盈尺之地,有时出现了一株盘根错节的老树,仿佛历尽风霜;有时又出现了两三株临风玉立、枝叶扶疏的乔木,仿佛秋风萧瑟,群鸦就要飞临栖宿。
作者们把他们生平看到的,认为美的景象,精粹地重现在这么一个盆子里了。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创造不出精彩的盆景来的。
最近,广州的盆景艺术研究会把大家公认为最出色的一些盆景的摄影,编成了一本精美的画册,翻看那些被认为“精品”的盆景照片,我不禁重温了这么一些艺术上的道理:
“因材处理”,是多么重要呵!玉工根据一块块璞玉颜色、纹理的不同,决定把它们雕琢成各种形象。盆景艺术家们也是这样,他们善于掌握各种各样树木的特点,以表现出各种形态的美。例如水松和竹,就表现它的萧疏;九里香和福建茶,就表现它的苍劲;龙柏的茂密;水横枝的屈斜……他们都针对着这些特点来加以发扬了。
每一株使人赞赏的盆景中的树木,大抵是既有天然的野趣,又有适当的人工修饰。因为如果完全任其自然,就无所谓盆景艺术了;如果人工斧凿的痕迹过甚,像把一株树东弯西曲,变成一条古怪的蛇似的(旧时代江南有一些花匠,把树木弯成六曲,南方也有类似的状况),这就太像龚定盦在《病梅馆记》中所慨叹的病梅了。既不是完全听其自然,人工的修饰又有适当的控制,这种道理恐怕是适用于多方面的艺术工作的。
盆景又很讲究空间上有回旋的余地。不论是什么直干式,悬崖式,枝垂式,卧干式……都很注意腾出一定的空间,使人对于这幅“活的画”,有辽阔深远的感觉。这种避免过分繁缛,注意一定的简洁明快的手法,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盆景“缩龙成寸”,小小一株树就给人以苍劲挺拔,老干虬枝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们采用了拔萃、凝炼的手法。不少盆景又都讲究一定程度的“奇”,这种奇,又总是合情合理,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例如有位作者培植了一株枝丫繁密的雀梅(酸味),把仅有的零星叶片都剪去,光让人们观赏它的苍劲的枝丫。那景象,使我们不禁想起冬天在郊野看到的某些老树,有一种北风如吼,一柯屹立的奇特感受。讲究“奇”而又不离开“实”,是许多卓越的盆景作者的美学思想。
因此我想,艺术各部门总是可以互相借镜的,从这些创造“立体的画”的人们辛勤的劳动中,我们也很可以吸取一点营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