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根据研究结果 提出防治农林害虫的一些新方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19
第2版()
专栏:

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根据研究结果
提出防治农林害虫的一些新方案
新华社18日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昆虫工作者对我国一些重要的农林害虫进行了研究以后,最近提出了一些新的治虫方案和措施。
在对东亚飞蝗的研究方面,昆虫工作者对蝗区的类型、形成和演变,蝗卵耐水、耐旱、耐盐的性能,蝗虫的食性营养、生殖生理以及大发生的原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他们改进了蝗虫发生的预测方法,提出了以消灭蝗虫发生地为主的根除蝗害方案。这个方案在各个蝗区推行以后,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有些蝗区的蝗害已经被抑止。
在对棉蚜、棉铃虫、金钢钻等棉花害虫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等进行了一番研究以后,动物研究所同有关农业机关一起,制定了棉虫预测预报方案。同时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和试验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例如在早春时铲除杂草、野草等棉花害虫的寄主植物,可以减轻以至防止棉蚜、金钢钻的危害;利用带有甜酸味的浆水可以诱杀“地老虎”的成虫;在云南棉区,采用棉粮轮作制度,使金钢钻等害虫在一段时期内食料中断,因而这些害虫的数量显著减少。
为了揭穿粘虫来去无踪、出没不定的秘密,动物研究所同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这种虫的越冬和迁飞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现在他们已经初步弄清楚:这种严重危害水稻、谷子和玉米的昆虫,在我国东部越冬的地区,最北的界限是北纬三十三度、1月份平均温度为零度的地带,即河南的南阳、漯河和安徽的宿县这一条线;通过在海面上捕捉粘虫蛾子的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的迁飞习性是春季北上,秋季南下。
此外,昆虫工作者在研究防治牛焦虫病的传染媒介“白纹离眼蜱”、危害森林的松毛虫和危害蔬菜的青虫,利用化学、物理因素使害虫不能生育,以及杀虫剂的合成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昆虫工作者正在编写的《棉虫学》、《东亚飞蝗生物学》、《中国经济昆虫志》等专著,都是对防治害虫很有用的基本资料。
昆虫工作者进行的这些研究工作,不但有效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也推动了昆虫学中的几门重要学科如昆虫生态学、生理学、病理学和昆虫毒理学的发展。
目前,动物研究所的昆虫工作者除了将继续研究蝗虫、粘虫、松毛虫等主要害虫的数量变化、预测预报和控制繁殖等问题以外,并且将对用化学和微生物方法防治害虫以及害虫的毒理机制等新的课题进行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