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铁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22
第6版()
专栏:

铁梨
 董善元
商店上门休息了,热闹的大街静下来。只有临时搭起的水果摊头电灯雪亮。
我走近摊前,驻足欣赏。这个摊子果然很有气派:一色是梨,没有别的水果。长长的一排木盘,分成许多格子,每格一个品种,插着白漆竹牌,上边写着红字:金把梨、红肖梨、鸭梨、蜜梨、马蹄黄、半斤酥……。忽然,我被桂花旁边的一个梨盘吸引住了。这个木盘里的梨都是赭石皮色,木盘边上的一个玻璃镜框,写着“新品种,欢迎品评”。我好奇地向售货员打听,才知道这是经过嫁接改良的铁梨,还没有正式给它命名。
去年冬天,我下乡调查山区资源和农副产品采购情况,住在一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家里。一天晚上,工作完了,轻松地围炉聊天,有人从院子里端进一盘冻成冰球似的梨来。这梨呈暗褐色,其貌不扬,但是在炉边回暖片刻,剥去表皮,里面的果肉竟如同凝脂一般的洁白细嫩,吃起来清甜爽口。抬头看看党委书记老张,他正在深情地注视着我,似乎在询问:“怎么样?”我极口称赞这从来没有吃过的佳果,老张流露出得意的神色,拿起一只梨来在手里掂了掂说:“这是我们新嫁接铁梨的头一年成果,明年国庆节就可以送上市场了。”
老张告诉我,这个村子满山都是铁梨树,因为山上土地瘠薄,这种树生命力强,容易生长,但是它貌陋质粗,过去几乎完全没有销路,乡亲们说:“铁梨满山沟,梨烂做成醋,守着摇钱树,长年饿着肚。”直到公社化以后,理想才变成了现实。他们把铁梨幼树作为砧木,嫁接上出名的香雪梨的码子,并且实行了科学管理,浇水、松土、刮皮、涂白、剪枝、打药,几年时间,已经结出了第一代新的铁梨来了。谈到管理的时候,老张又告诉我这里的梨树过去一向是自然生长的,没有人下过管理的功夫,多亏供销社老沈积极支持农业生产,不但及时地供应工具和农药,而且学会了技术指导。
第二天,看了看梨树,可是隆冬腊月,满山紫巍巍的干枝,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只有老张谈到铁梨时充满得意的神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谷雨过后,正是梨花盛开时节,我又有事下乡,特意绕几里路去访问这个山村。进山已是黄昏,漫山遍野一片银白,暮色似乎也来得迟了。走不多远,看到一位农民在树下徘徊,从这株树旁走到那株树旁,一边抚摸、一边叹息。我心里好生奇怪,便走上前去打算问个明白。我还没有开口,他倒先向我招呼道:“你是来了解虫情的吧!”没等我回答,就又说:“现在好像看不出什么厉害。可是再有三天不打药,今年的丰收就没有保证了,你仔细看看!”我完全看不懂,只是从他那焦灼的眼光里我看出了虫情的严重程度,便问他为什么不及时打药,他说这是意外的虫灾,几个生产队又是同时发现,供销社的农药一下子脱销了,今天派人到镇上去找,镇上的经理部说县里有货一时没有车运,还得等三四天才能运到。我想起了供销社的老沈,便向他打听。他说:“老沈到县里开劳模大会去了。供销社共有五个人,可又赶上咱们这几个村子刚刚架上电线,公社准备打一眼深水井,开一些水浇地,所以他们抽出两个人到市里去采购器材,又抽出一个人讨换菜籽去了,眼下只有老会计一个人在顶着业务,忙不过来呀!”听到这番谈话,我也有几分着急了,便决定当晚跑一趟供销社。
明月皎皎,花气氤氲,我独自踏着山径,饱看这粉妆玉琢的梨林胜景,真是“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不知是由于贪看风景,还是因为赶路心切,我竟在这一片花海中迷路了。
正在为难之际,忽听得蹄声得得,由远渐近,心中不胜欣喜。回头看时,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老汉正挑着两袋东西,赶着一头毛驴走上山来。月光之下,我看到他脸上胡子麻楂,板着憨厚的面孔,吃力地追赶着毛驴。他的担子很重,累得气喘吁吁。可是那头精壮的牲口却仅仅驮着和老汉所挑的差不多少的两个袋子,走得十分轻快。我有点替这位老汉感到吃力,便问他为什么不把自己挑着的重量匀给牲口多驮一点。他却头也不回,仍然向前走着,冷冰冰地说:“这头驴是从生产队借来的。它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又驮这趟脚,再多驮受得了吗?”我本来是关心他的一番好意,不料碰到这么个又干又倔的回答,便不好再继续攀谈,便径直向他问路。他一听说我要去供销社,“吁——”地一声吆喝住牲口,自己也放下担子,问我:“有什么事吗?”我只好简略地说明对虫情的关心。他的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表情说:“不必去了。我是专门送农药来的。”我不理会他的劝阻,还是请他指给我去供销社的路。他关心地问:“你没有别的住处?”我说住处倒不成问题,他说了声:“那太好啦!”然后用手指向梨花深处亮着灯光的地方说:“人们正在为梨树的虫情着急哩!你去告诉大家县里送来了农药,请他们放心吧。”
等我见到书记老张之后,便把途中遇到人的事讲给他听了,他兴奋地说:“我正想明天派人到县里交涉运农药的事哩,老沈又替我把问题解决了。”“什么?供销社的老沈?……”这时,我在老张的脸上又看到了去年冬夜以铁梨饷我时的得意神采。
我抱着从街上买来的一包铁梨走回宿舍,和同志们边吃边谈,分享着这个“新品种”带给我们的喜悦。大家异口同声,一致赞美。一位同志问:“你怎么知道这铁梨就是老沈他们那个公社的?”另一位马上替我作了回答:“管它呢!哪个公社还不都是一样?老沈不也和很多供销人员一样,他们外朴内秀,活像一颗颗的铁梨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