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小论“舞台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25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小论“舞台腔”   赵铭彝
在我们某些话剧演员的舞台腔调中,存在着一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既不自然又不合生活逻辑的刻板的“舞台腔”。在广播电台上流行的某些“朗诵”,大概也是同一腔调。
如果追查一下这种人们所反对的“舞台腔”的来历,恐怕最初在话剧舞台上“发明”它的人,可能仍是根据剧中人的特定情境和个性以及演员自身的声音条件“创造”出来的,那时的观众听了或者并不感到奇怪,甚至反而欢迎的吧?演员也许因为受到观众的赞许,就把这种舞台语言的表达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腔调,而一些懒得下功夫,想走近路的人,便照样采用,于是相沿成风,这种腔调定了型,观众听久了就非常生厌,以致都起来反对它。
但是,仔细一想,似乎话剧又应该有其“舞台腔”。“舞台腔”者,舞台上演员说话之腔调也。舞台上的人物不只一个,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体格、性情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因而他们的说话自然存在着不同的腔调,这种反映在舞台上的各种不同的腔调,即成为我们所说的“舞台腔”。因此,就这一意义来说,它是一个特定名词,并不专指某一种固定的腔调而言。每一个人说话,要“闻其声如见其人”,剧作家创作剧本的时候,张三不同于李四,所以他所用的语言也是人各不同的,这些各别不同的说话声调,构成了整个戏剧的“交响乐”,而这音乐性正是构成舞台腔调的重要基础。过去我们的文明戏演员常说“唱文明戏”,初听起来似乎不习惯,但如果多听几次优秀的文明戏演员的说白,就感到他们的话里的确存在着唱的音乐成分;是生活中的语言而又有所区别,像戏曲里的念白。但的确仍是普通的说话,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种舞台腔调。
话剧舞台上所以需要特殊的腔调,还是舞台艺术的特殊条件所规定的。演员在舞台上说话,要求在座的包括最远一排的观众都听得见,演员就不得不放大嗓门,不能不把每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这样,舞台上的说话就和平常说话两样了。其次,舞台语言是作家精炼过的语言,这种艺术的语言如上面所说是具有音乐性的,演员在舞台上的发声,也必有“大、小、阔、狭、长、短、尖、钝、粗、细、圆、扁、斜、正”等形,和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方法(见《乐府传声》),这样,“舞台腔”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乃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不能加以反对的了。何况演员借以表现人物的手段主要靠说白,舞台上的说白,也要求演员说得更有表现力、更美。苏联著名演员史楚金曾说过:剧作家“千锤百炼出来的台词,是需要演员用它那种光辉相称的细致和殷切的态度来加工的”(《我怎样扮演布雷乔夫》)。
话剧舞台上的说话,我们要反对自然主义的语言,我们也要打破各种“陈腔滥调”。话剧界是不是也多来议论议论语言问题(包括舞台腔调在内)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