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关中旱地植棉可以获得高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26
第2版()
专栏:

关中旱地植棉可以获得高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 俞启葆
问题的提出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建成了泾惠渠以后,陕西关中地区就以生产棉花驰名全国;然而当时棉花播种面积是较小的。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上升,仅靠水地种棉花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在历史上,关中旱地也种植棉花,但不能高产稳产。因此在群众中有一种看法,好像植棉是水浇地区的专利。这虽不是成文的规定,但大家认为(包括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内),要改变这种情况并不容易。
矛盾很突出。一方面要求种植更多的棉花;另一方面,水浇地虽然解放后不断扩大,但满足不了扩大棉田面积的迫切要求;旱地的群众对植棉信心又不大,不能迅速扩大棉田。生产上提出来的这个要求,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加以研究。当时,水地棉花的生产水平是每亩产六七十斤皮棉,旱地只有二三十斤。假如把旱地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倍或更多些,旱地的群众就会扩种棉花,领导生产的人也乐意推广,这个矛盾就解决了。
从线索寻根据
解放以后,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学会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工作方法。经过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找到了若干旱地棉花丰产的典型例子,产量跟水地一样,甚至超过,但是不易巩固。今年丰收了,来年垮了;这边丰收了,那边垮了。年年有丰产的典型例子,证明气候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处处有丰产的典型例子,证明地区性的限制也不太严格。问题是要总结经验,使旱地丰产棉田能够稳定增产,并且推广这些地区的丰产经验。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必须首先解决几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要棉花丰产,究竟从种到收,需要多少水分;第二,关中常年有多少雨量,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第三,有了雨,当时棉花用不上,能不能保蓄在地里,能保持多长时间;第四,棉花根的发展情况如何,能不能在表土以下的层次汲取水分。答复了这四个问题,如何使旱地棉田丰产稳产,就可以进行比较可靠的生产试验了。各地群众每年都有棉花丰产的典型例子,可以边调查、边分析、边研究、边试验;1953、1954年我们也已培养出较大面积的旱地丰产棉田;同时又分析了过去的历史资料,积累了新近收集的许多观察记载资料。这些资料提供的情况是:
1、棉花要达到亩产百斤皮棉,大体上需要雨水五百毫米。多了不一定增产,少了就要减产。
2、关中的雨量,绝对量为五百至七百毫米,分布情况大体上和华北平原相似。区别在于高峰比华北来得晚,也没有华北那样集中。关中最头痛的事是雨量变率大、变幅宽,所谓“百日大旱”,一两年内就有出现的机会。
3、关中的土壤,土层很厚,土粒粗细适宜,保水率强,只要做好保墒工作,雨季积累的水分,经过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留在土壤里。即使保墒不好,也不是所有土壤中的水分都蒸发了,而是土壤表层变硬,像碎砖堆成的路面一样,不能耕种。及时翻犁,就能克服这个困难。
4、棉花地下部分的生长远远快于地上部分,特别是在旱地。三寸高的小苗,地面下的部分大概可以超过一尺。三个月的生长健壮和生长正常的棉株,大概二尺来高,它的根在地下已经钻了七、八尺,但主要的根还是在表层的一尺上下。
这些基本资料对我们鼓舞很大,因为旱地棉花丰产所要求的条件,关中的气候和土壤资源,完全能够给予满足,问题在于及时地辛勤耕作和栽培,把棉花作务好。
严酷的考验
到1954年底,我们组织干部在武功县的杨陵公社夏后堡生产队,同群众一起在旱地区试验高产、稳产的植棉技术。我们信心很大,群众却半信半疑。
事情真巧,1955年开始试验就遇到历史上不常有的春旱和夏旱。用群众的话来说,上半年没有下雨。照严格的科学说法,半年没有下“透”雨。从当地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说,春天没有透雨,春播是困难的,勉强种下,也不能取得全苗,收成是不可靠的。派去的同志,当时有些信心不足,因为春旱虽是常事,但旱到那样严重程度,棉花能不能全苗,没有经验。从当时表土层十厘米内水分残存的数量,和棉子发芽所需的水分相比较,看来水还是够用的;同时,十厘米以下的土层中,水分还很充足。针对当时情况,我们实行了播种前保墒,播后立即镇压土面提墒,显露棉行后又复松土保墒。这些措施保证了棉子发芽出土,也照顾了苗期所需要的地墒。由于群众和技术干部同心协力,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的情况很好,特别是全苗之后,一般用看“奇迹”的眼光来看待这块小试验田,因为当年方圆一二百里的旱地上,除了这块试验田,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全苗棉田,这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为传播先进的耕作技术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群众对旱地棉花能够高产的信心。从此之后,旱地植棉能高产、稳产在当地不仅扎下了根,并且不断地开花结果。
旱地植棉在武功县能高产、稳产,其它县能不能高产、稳产?当时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1957年,在旱地多的县宣传扩大植棉面积,有些人也还是有顾虑的。如武功县北邻的乾县,认为还要看一看;我们采取的办法也是先做出榜样,再宣传推广。我们在这里进行示范试验,群众和党政领导给了我们更多更大的信任。在技术措施上我们担任了全县范围的设计、指导和检查,另外还具体负责几个高级社旱地植棉高产、稳产的全面试验。那一年大暑以前,气候条件好,给高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随后遇到了伏旱和秋旱,这和1955年的反常气候一样,只是时间不同。当地农谚说:“人怕老来苦,秋(收作物)怕伏里旱”,因此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当时除了采取保墒巩固前期棉株良好的发育外,特别重视注意防治由于酷暑久旱的气候条件而容易发生发展的虫害。尽管那年的秋旱持续了三个月,由于采取了合理措施,避开了不利因素,利用了强光、低湿促进吐絮极畅的有利因素,秋旱不仅没有使棉花减产,反而降低了烂铃的损失,最后获得了丰收。这年丰收的面远远超过1955年,不仅对这个县的棉花生产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还影响了整个关中的旱地棉区。
又过了一年,旱地植棉在关中植棉县全面铺开。1959年的夏旱带秋旱,比1957年露头还早,持续的期间更长;但是人们对干旱的脾气摸透了,因此从容地应付了夏、秋连续久旱。最后算账,这一年和1958年风调雨顺之下的棉花产量不相上下。
许多问题尚待研究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是从后期一直到现在,关中所有历史上种过棉花的地方,人们都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旱地植棉高产、稳产的试验;有些历史上不种或很少种棉的地区,也在进行这种试验。正是前面所说的重点单位重点地区的试验结合着广泛的群众性的试验活动,旱地植棉工作的进展才能这样迅速,在生产上的作用才会像今天这样显著。
为了总结工作,我们曾把旱地为主的主要植棉县,分为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1958—1961年)三个阶段,来统计各县的棉田总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最后结论是:旱地棉区各县的棉田总面积各个阶段是在逐步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是在继续上升。这充分说明了旱地植棉的信心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旱地植棉发展的潜力很大。
这里也必须说明,旱地棉田面积就是到今天,在当地同水浇地棉田比较,所占的比重还是小的。旱地棉田单位面积产量虽然增加了,但是赶不上现在水地棉区的水平。因此,今后旱地棉区固然有发展前途,而水地棉区仍旧占很重要的地位,从长远看,我们的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其中包括水利化。棉田也要在水地区安排。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底子太薄,关中水地太少,发展旱地棉区,在今后一个时期,使旱地区也能担任一定的植棉任务,也是很重要的。
经过十年来群众性的试验,旱地植棉成果十分显著。关中旱地棉区已经基本为人们所承认,因为有一定的面积,有一定水平的收成,并且收成相当。但旱地棉区毕竟是新发展起来的,还有许多问题要继续广泛地、深入地研究解决,这些都需在今后进一步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