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在隆林大黄牛的产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26
第2版()
专栏:

在隆林大黄牛的产地
本报记者  陆超祺
从广西百色到隆林各族自治县首府新州,要经过田林县。全程虽只有二百一十多公里,可是好的汽车,遇上好的天气,天麻麻亮出发,也要掌灯时分才到。
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因为这是山区,是拔海一千五六百米的云贵高原。汽车过了田林,就进入“地无三里平”的地区。车子一会儿在高高的山梁上,一会儿又在深邃的山谷中。路陡且多急弯,汽车是难以走快的。
山虽然多,但大都是宝山。山上到处长着牧草,到处长着树木,一派南国风光。田林、隆林一带山上牧草更是繁茂,历来耕畜就多。北部地区的山比较高,气候较冷,即使三伏天,晚上也得盖棉被,是华南有名的隆林大黄牛的主要产地。南部驮娘江沿岸,山比较矮,气候也比较暖,是华南有名的定安大水牛的主要产地。
田林县瑶族聚居的弄读公社的平板屯生产队,是个有名的善于养牛的生产队。三十户,一百七十口人,平均每人有牛一点二头。在这里,每户平均有三四头牛的生产队不是独一无二的。潞城区的三瑶公社、乐里区新昌公社的渭平生产队,也是瑶族的社、队,每户平均有三头牛。隆林克长区的蛇场公社(苗族、汉族聚居)和新华公社(苗族聚居),也是隆林大黄牛的主要产区。蛇场公社的第七生产队,平均每户有牛四头半,差一点一人够一头。新州附近民强公社的么苗寨,养了五十五头黄牛,六头水牛,十六匹马,每户平均养牛马三头多。其中有个叫王玉林的社员,全家八口,三个全劳动力,养了六头牛。无论是黄牛或者水牛,头头毛色光泽,屁股圆圆的。平均一个全劳动力有一头牛的生产队,就不胜枚举了。人们告诉我们,在瑶族、苗族、汉族聚居的公社和生产队,每户平均一头牛的,只能算中下水平。
在田林和隆林,只有僮族聚居的公社,养牛才是为了耕地和积肥,因为那里的田地比较多,也比较平,而在汉族、瑶族、苗族聚居的公社,养牛主要的就不一定是为了耕田和积肥,因为他们大都住在高山地区,耕地少而陡,能用耕牛的地方并不多。从发展农业生产来说,在这些地区,马比牛的用处更大。马可以翻山越岭驮盐巴,驮农副产品,驮肥料,牛就不行。人们所以喜欢养牛,一方面是由于水草好,牛不吃粮食,另一方面,是“有习惯”。这里的瑶族和苗族人民,历来逢年过节,婚丧大事,都要杀牛;大闺女出嫁,牛是比什么都贵重的妆奁。喜庆婚嫁、生老病死、盖房子等需要大宗用钱时,主要也是靠卖牛。养牛,实在是山区人民的一项主要的副业。在这一带,流传着一句话:“牛和猪是半边身家”。以现在的情形而论,许多公社和生产队,都是牛比猪多,因为养牛比养猪更省事。
虽然这里大量养牛的条件这样好,可是,在人们记得起来的漫长岁月中,这里人们养牛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是在人民公社成立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使山区耕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以前,隆林和田林的许多农村,牛栏是从不打扫的,小牛生下来被牛粪淹死了,人们还不知道。在瑶族和苗族地区,还习惯放野牛。什么叫做放野牛呢?就是每年秋收以后,把牛统统赶到大山沟里去,就不管它们了,直到第二年春耕时才赶回来。赶回来多少就算多少。母牛在山上生了小牛,不知是谁家的。不过,人们从来没有为了小牛争吵过,因为大家都遵守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小牛跟谁家的母牛就算谁的。黄牛怕老虎,不敢远离村庄,赶回来不太困难。水牛不然,它长着锐利的长角,力气又大,不怕老虎,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它们长期看不见人,性都变野了,你第二年春天去赶时,得先在一块草地上撒上几天盐(牛喜欢吃盐),让它们接近你。可也有一些野性较大的牛,远远瞧见人就跑到深山密林里去,根本不让人接近。你要是偷偷摸摸地接近了它,它就和你搏斗。隆林和田林县的负责同志都说,在一些大山里,至今还有几十头“野牛”赶不回来。对于这些“野牛”,人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拿枪去当作野兽打。
现在,凡是认真地贯彻执行人民公社各项政策和党的关于发展大牲畜政策的公社和生产队,都订了一套奖励饲养、繁殖和使用耕牛的办法。么苗寨苗族社员王高明、熊柏生、熊春明告诉我们,在他们那里,每一头大牲畜都有专人负责饲养。饲养一头成年牛所得的工分,相当于一个中等劳动力田间劳动所得的四分之一左右。牛粪是每千斤算二百个工分。母牛生了仔有奖励,公牛长了膘也有奖励。现在人们不仅不再放野牛,连大帮放牧的办法也不采用,而采用分栏分散放牧的办法。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可以灵活选择牧场,根据每头牛和天时的具体情况,确定放牧时间,要长则长,要短则短,让牛吃得饱,吃得好。还可以充分利用少年、老人的辅助劳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庄稼。8月20日,我们去访问时,正下大雨,浓雾笼罩,坡路又滑,社员们怕牛跌坡,整个上午都把牛关在栏里,割草给它们吃。要是大帮放牧,就不可能这样。
在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虽然牛粪用不了,现在却经常打扫牛栏,往牛栏里垫草。怀孕的牛除了受到免除役用的优待外,生小牛时,还吃到玉米粥。不少生产队规定公牛不能连续役用三天,役用时要割草喂养。新州附近者保公社第二生产队有个社员,今年旧历正月初一,母牛生小牛时正赶上寒潮,他就用衣服包小牛。这个公社的第四生产队,今年春天有一头牛掉到井里去了,社员们马上跳下水去把它抬上来,饲养户马上给它请兽医,日夜看护。这些现象,是隆林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许多生产队耕牛的死亡率在逐渐下降,母牛繁殖率和小牛成活率则在逐渐增高。据中共隆林县委在新州附近的两个公社调查,耕牛死亡率,在1956年为6.1%,1961年为4.4%,今年头五个月为0.9%。另据三个生产队的调查,黄牛母牛的繁殖率,1957年为73.5%,今年到5月底为止,已达到47.6%(怀孕的不计在内);小牛成活率,1957年为91%,今年头五个月为100%。难怪有的公社和生产队干部私下议论说:
“看样子,明年家家户户都得扩建牛栏啦!”随着耕牛的迅速发展,山区集体经济也将一天天壮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