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勤俭之队庆有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1-27
第2版()
专栏:

勤俭之队庆有余
中共山西翼城县委书记 孙宗堤 副书记 张毅
依靠集体经济,以勤创业,以俭守业,是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很多农村的活生生的现实。隆化公社李家垣大队的每个社员,都通过亲身经历的事实,深切地懂得了这句话里包含的真理。
李家垣大队位于翼城县的东北角上,中条山的北麓。全大队一百八十一户人家,组成了八个生产队,散居在二十一个山庄上。他们耕种的土地,完全分布在山沟里、山坳里和山岗上,没有一亩平川地,也没有一亩水浇地,最大的地块不过四亩,多数是几分大一块的小块梯田。
历来年年缺粮吃 三年生产粮有余
艰苦的自然条件,并没有难住李家垣大队的公社社员们。他们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从1958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1959年,粮食总产比1958年增长了10%以上。过去,他们每年要靠国家供应一些粮食。从这一年起,就再也不吃国家供应的粮食了,公粮一斤不欠,社员口粮也不低。1960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又增加了2.1%,由自足变成了有余,完成交售任务,扣除了公共积累和生产费用,并且分配了全年口粮以后,还由基本核算单位储备了二万七千斤粮食。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60年又猛增了37%以上。完成交售任务、作了各项扣除、分了全年口粮以后,又储备了七万八千斤粮食。今年,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又增长了15%以上。除了应交售、应扣除、应分配的以外,又储备了十五万斤粮食。
这三年当中,经各队社员大会讨论通过由集体储备的粮食,按大小人口平均每人有三百一十五斤。只是储备粮,就超过了历史上这里的上中农按大小人口平均吃粮三百零九斤的水平。这些储备粮是由社员大会决定留下的,任何人不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都不许动用。社员们扬眉吐气地说:“生产三年,足够四年费用。今后一年不下一滴雨,家家户户也有吃的。”如今的李家垣大队,在年年完成向国家交售粮食任务的条件下,还实现了“耕三余一”的愿望。
粮食产得多了,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也多了。从1959年到今年,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总数已经有五十一万七千五百斤。最近三年,年年超额出售几万斤粮食。粮食多了,社员吃的自然也就多了。1959年,这里每人平均基本口粮(自留地生产的粮食和按工分分配的粮食在外)只有二百三十七斤;1960年,增加到二百六十斤;1961年,增加到二百八十斤;今年达到三百斤。今年加上按工分分配的粮食,每人平均从集体经济中分到四百斤口粮。尽管五年当中全大队增加了六十四口人,社员的收入仍在不断增长。今年的现金收入,比1959年增加了一倍半还多。
素有勤俭持家、节约开支的传统的李家垣社员,并没有因为粮食和现金多了就挥霍浪费一点。他们每年忙时吃干的稠的,闲时吃稀的软的。家家户户,哪一年也要做几缸酸菜。这已经成了习惯。如今的李家垣大队,没有一户欠什么账,在信用社存款的户占总户数的97.4%。除了由基本核算单位集体保存的储备粮以外,社员自己家里还有不少储备粮。全大队家存一年余粮的社员有两户,家存八个月余粮的有十七户,存六个月余粮的七十九户,存三个月余粮的四十六户,存二个月余粮的三十三户。全大队只有四户社员,因为劳力少,而且在计划用粮方面做得差,没有存粮,但是粮食也够吃。
发扬勤俭好传统 凭着双手创家业
解放以前,这里很穷。一百八十一户当中,有四户富农,十一户自给自足的中农,余下的人,全是佃户和半佃户、长工和半长工。除了富农和中农以外,其余的只有九户是本地人,别的人家,都是解放以前一筐一担从山东和河南等地逃荒到这里来的。
穷人多了,连李家垣这个村名也改了。有很长一个时期,附近各村的人,不叫它李家垣,而叫它“穷家垣”。李家垣本村的人,也常常百感交集地说:“住到李家垣,自己养活自己也困难;孩子老婆跟着咱,只能天天受熬煎。”
解放以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走上了互助合作的路,李家垣的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有些人对集体经济能不能办好还有些将信将疑。到了1957年,实现高级合作化的第二年,粮食总产量比1956年增产11%。社员们从事实当中,更清楚地看见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也看到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光明前途。打这以后,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人心连人心,真正结成了一个棒打不散的集体。到了1958年,还是那么多的土地,依靠集体力量,更多加工加肥的结果,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又增加了50%以上。
虽然1957年、1958年粮食增产了不少,但是由于人口增加、种籽增加和牲口饲料增加,加以一部分社员家里日子安排得不好,在1959年的春天,有一半户发生了粮食不足的现象。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拿出了五万斤粮食,支援他们度过了困难时期。
这次分配国家供应粮的时候,情形和过去不一样了。——经过几年集体生产实际锻炼的广大社员,觉悟比过去高了,看得比过去远了。
分供应粮那一天,缺少粮食的社员代表刘怀亮,自动从吃供应粮的名单上,取消了自己的名字。党支部书记张金福问他:“你家明明粮食接不上夏季,为什么又不要了?”怀亮老汉意味深长地说:“我想,我在1939年间,一根扁担挑了全部家当来到了这里,凭着一把钁头开荒,一年到头交了韩家(富农)的租子,还勉强养活了四口人。现在土地是咱们的土地,天下是咱们的天下,一年向国家交不得个五六万斤粮食,不够吃就够落后了,要再叫国家供应这么多粮食,真是哪头也对不起。我想,只要咱们多开点地种,还怕打不下粮食呀!”老社员王容接着说:“是呀!老刘说得对。咱们这几年,光注意了高产,没有重视广种多收,顾了一头,丢了一头,粮食产量就不能增长得更快些。”
社员代表向党掏出了内心的话。他们要求党支部领导大家,扩大耕地面积,彻底解决粮食困难,加速改变穷困面貌。
党支部委员会和大队管理委员会开了联席会议,研究了刘怀亮等社员代表的意见。然后,八个生产队都开了社员大会,讨论了这件事情。
第四队的王金法说:“我过去种了吴家(富农)十亩地,交了租子囤底空。那时节,一年到头,全家六口,就是凭这双手开荒过活的。”第一队的刘锁金说:“我一家从河南来山西,就是凭一把钁头过活的。如今地是咱们大伙儿的地,山是咱们大伙儿的山,抱在一团集体干,多打粮食不困难!”从外面逃荒来的一百五十多户社员,总结了他们在李家垣能够站下来立住脚的共同经验是:一筐一担,一把钁头,凭两只手,养活家口。党支部还将1958年第四队超产和第一队减产的事实作了对比。第四生产队实干苦干,精打细算,开辟梯田,里切外垫,结果每人平均多分了几十斤粮食,没有一户缺粮吃。第一生产队不勤不俭,管理不善,打粮少,分的少,缺粮户占全队总户的五分之四。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全体社员,也教育了各队干部。
从这以后,李家垣大队勤俭办队——扩大耕地面积、改善经营管理的事儿,就“不推自转”了。
集体经济力量大 同心协力改山河
1959年4月,他们为了充分利用山多岭多、沟多坡多的自然条件,组织了十三个老农、队干部和社员代表参加的规划小组,走遍全大队管辖范围之内的各个荒山、坡岭,反复进行了调查研究,摸清了扩大耕地的门路,选定了地点,测量了可以扩大的面积,同时密切注意了水土保持。在哪里开垦荒地,在哪里里切外垫,在哪里打坝淤地,在哪里防洪排洪,都规划得一清二楚,详细具体。
规划好了以后,召开了全大队的社员大会,把规划的详细内容,一项项一处处向社员作了说明,征求了社员的意见,补充了规划中的不足之处。社员一致认为合适以后,就根据各个生产队的劳力和畜力情况,因地因人分配了扩大耕地和水土保持的任务。从1959年开始,到1963年结束,全大队在这五年当中,计划每年扩大耕地三百亩,并且保证作到年年有扩大、年年有收益。
在扩大耕地的过程当中,特别注意了水土保持,同时注意了农林牧全面发展。阳光好、坡度小、土质好、离村近的地方,作为扩大粮田的主要地区;山顶坡度大、离村远,扩大耕地既费劳力,又影响水土保持,规划为造林地区;山的北面是阴坡,土质差,规划为牧放地区。在优先完成集体开荒的条件下,还明确地划分了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开垦荒地的范围、地点、数量和时间。在计划扩大的一千五百亩新耕地当中,集体的占95%,社员个人的占5%。现在,扩大耕地的战斗,已经进行了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全大队共扩大耕地面积九百五十三亩,超过了三年应扩大九百亩的计划。这些新扩大的土地当中,包括新开荒地五百二十九亩,打坝淤地二十亩,修边展地一百三十七亩,恢复山庄窝铺地一百七十七亩,开十边地九十亩。今年新扩大的三百九十亩耕地,有一百亩已经种上了小麦,其余的秋后即可完工,能赶上明年播种早秋作物。这已经为明年更好的收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勤,要全面地勤。李家垣大队,在扩大耕地的同时,把发展畜牧业也抓得特别紧。
党支部书记张金福同志,是羊工出身,他深知羊对增产粮食的作用。在他的倡议下,大队决定发展羊群。他们不是靠向外边大批买羊,而是自己大抓羊子繁殖工作。放羊是件苦事情,五个支部委员就带头为集体各牧养一群羊子。四年当中,全大队的羊由原来的四百六十一只发展到一千零二十七只。如今八个生产队,队队有一群一百多只羊的羊群。每年春播秋种,普遍到地里去过夜卧地。
需要更多的大牲口,他们也是用本队繁殖的办法解决的。从1959年到1962年四年当中,大牲口已经由一百一十头增加到一百四十七头。
他们家家户户都养猪。除了年年超额完成生猪派购任务外,每户一直保持着一头猪。
牲畜多了,再加上勤勤恳恳地积肥,肥料也越来越多了。从1960年开始,他们已经消灭了白茬下种的现象;每亩地的施肥量,由过去平均三十担增加到八十担。肥料的质量,高过当地历史上任何年代。
肥料多了,瘦地就能种成肥地。加上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得好,不论是原来的耕地,也不论是新扩大的耕地,肥力统统比过去提高了。三年当中,他们在水土保持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治理了一个垣、一座山、两条沟、两个岭,保持水土面积达到五千多亩,在全大队范围内60%的面积上控制了水土,使它们不再流失。现在已有二百三十七亩土地可以利用山水灌溉,这也是当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样做了以后,不但保住了肥料,保住了土壤,而且增厚了活土,提高了肥效。
李家垣的社员们的话说得好:“要想富,风沙住(把风沙挡住)。如今坡垣有了树,风沙洪水一齐住。只因集体力量大,李家垣找到了勤俭致富的路。”
李家垣大队的社员们并没有就此自满起来。在集体经济的大道上,他们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快了。今冬明春,他们要打坝二十一条,完成一百五十亩漫沟淤地,变深沟为永久的良田。他们还计划在明年秋后,开辟个新的山庄,扩大耕地一百亩,以适应人口兴旺的需要。他们要在更多交售粮食给国家的同时,坚持勤俭之风,储备更多的粮食;要把卖粮食卖猪卖羊的收入,更多地用在扩大生产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