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关于人的本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08
第5版()
专栏:

关于人的本质
韩佳辰
几千年来,为了说明人的活动和解释建立在人的活动基础上的社会现象,许多人探讨过人的本性,试图解决人的本质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关于人性的争论,就是属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曾延续很长时期,结论不一: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告子认为人性根本无所谓善与不善;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杨雄则认为人性善恶混,修其善者则为善人,修其恶者则为恶人,等等。人性的问题,在外国也是为许多思想家所关心的问题。他们以人性为最高的审判官,用是否合乎人性的观点来判断是非,衡量一切现存事物,衡量一切社会制度。例如亚里斯多德就曾用人性的观点,证明奴隶制度的合理性;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平等的,等级制度同人性是相违背的,用来否定封建等级制度。总之,不论维护一个社会制度,还是反对一个社会制度,都“求助于人性”,并用抽象的、一般的人性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解决历史上的难题。
这一切关于人性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用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观点解释人,解释一切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的。例如,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具有不同的理想、意向、观念和要求?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人性,不同的立场、观点、利益和要求?这是用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观点所无法解释的。
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第一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第一次解决了历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各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说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批判蒲鲁东的时候,也指出,“蒲鲁东先生不知道,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74页)
马克思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呢?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人性,不是纯自然的属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属性;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同一”的抽象物,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一定经济地位的人的具体的东西;不是天生的固有物,而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不是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永恒物,而是依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离开现实社会物质基础的纯理性、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分为物质的和思想的。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即物质关系和以物质关系为基础的思想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离开物质关系,即从事生产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就不能生存;同时人又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离开思想关系也不能交往。人的本质正是存在于这种社会关系之中,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离开社会,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离开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去寻求自然属性的、同一的、天生的、不变的人性或人的本质,是根本错误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人性观。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人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是离开具体的现实社会的抽象的“人性”,反对的是离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超社会的、天生的、永世不变的“人性”,反对的是在阶级社会离开阶级观点的“人性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1页)
什么是“具体的人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呢?所谓具体的人性,就是同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人性,同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一定经济地位的人(或阶级)相联系的人性。如地主阶级的人性,资产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的人性,等等。这就是说,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或阶级),并没有共同的抽象的人性,而是各有不同的具体的人性。所谓“带着阶级性的人性”,就是在阶级社会的人性是通过阶级性来表现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本质。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人性和阶级性是同一的,并不存在着离开阶级性的人性。只有到了阶级已经彻底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共同本性、共同的人性才能形成,和阶级性相同一的人性,即“带着阶级性的人性”才能消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阶级社会的人性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所以不能对于人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结论,就人性、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来说,就在于不了解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生产关系),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和人的阶级性,不了解“具体的人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发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确定了社会经济形态是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的确立,是同这一发现相联系的。其次,马克思发现了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人的活动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联系。马克思同过去那些求助于人性来观察和判断社会问题的思想家根本不同,他不是求助于人性,用人性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人的本质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人的活动、判断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就可以科学地认识阶级社会的人的活动和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中,并且是处于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生来固有的,而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同人们的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在社会上人的活动不是纯精神现象,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纯思想关系,重要的是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一切思想关系都是以物质关系为基础的。在阶级社会,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具有阶级关系的形式,在社会关系之上处处打着阶级的烙印。因此,人的阶级性,就是阶级社会人的本质、本性。
人的阶级性并不是任何人强加于社会或强加于某个人身上的,它是客观的,是为一定物质根源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之中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经济地位,形成不同的阶级。人的阶级性,就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由于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中的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不同,所以各自形成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不同的生活和习惯,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等等。因此,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观察问题,判断是非,处理问题,也就各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国家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手中,不同的阶级也就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观点、利益和要求来制定法律,规定制度,确定方针和政策。刘少奇同志在《人的阶级性》中:“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思想、言论、行动,一切社会制度,一切学说,都贯串着阶级性。贯串着各种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与要求。我们从人们各种不同的要求、学说及思想、言论、行动中,即可看出他们不同的阶级性。”
既然在阶级社会里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质、本性,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都贯串着阶级性,那么当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言论、行动的时候,就不应该忘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用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观点看问题,而要用阶级观点看问题。马克思是反对“硬要一切阶级在‘人性’这个炽热的思想面前消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44页)。列宁告诉我们,“当人们还不会从任何一种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和诺言中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时,他们无论是过去或将来总是在政治上作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的。”(《列宁全集》第19卷,第8页)他又告诉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4页)这就是说,在阶级没有彻底消灭以前,我们观察国际的或国内的一切社会现象和人的一切活动的时候,必须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揭示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阶级实质。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一切活动和各种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才能处处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