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华东建团概况及其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1-27
第3版()
专栏:

  华东建团概况及其问题
本报资料室
华东解放区的建团工作,特别在老区农村与新区城市,已有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青年团员已达十三万人左右。这些团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了各项工作。目前华东建团工作主要是纠正关门主义偏向,以推动建团工作普遍展开。
关门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提高入团条件,不按团章规定办事。有的以候补党员的条件要求团员,甚至当地党已准备吸收的分子,团尚未批准入团。渤海区李官乡有五个青年干部,两个月时间没有发展一个团员,认为全乡青年没一人够入团条件。有的地区,则斤斤计较生活习惯,而忽略了政治条件,如山东济宁工作干部,把青年工人每月看戏的次数多少等等也作为是否吸收入团的条件。渤海区有的干部害怕公开建团,认为“团公开了就不起作用”;济南市有的干部认为“团员多了,就不希奇”了,使得团与群众完全隔离。此外把建团工作与中心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不能同时进行,或明确了结合中心工作进行建团,而又不善于与青年的切身利益结合。
关门主义思想主要是因为若干党委对中央建团方针未能作认真传达,或者传达了未深入检查贯彻,没有引起各地普遍重视。渤海区青工会议上,即曾检查出渤海半年建团工作没有更好开展的原因之一是:“对于中央建团决议及团代大会的决议在全区党内贯彻不够,宣传教育上只限于文件印发和几次会议上的宣传,而缺乏深入实际教育……迄今有不少的县及大部分的区在领导上对全党建团的思想尚不明确,对建团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的连为什么要建团及青年团的性质任务都不了解”,因此对中央建团决定的精神,了解就有了偏差,主要是片面的强调了团的“先进性”而忽略其“群众性”,就产生了束手束脚的工作方法。
为了动员与组织广大青年力量,参加各项建设工作,自八月华东青年工作会议后,山东、青岛、苏北、苏南、皖北、浙江等地相继召开了青年工作者或青年团的会议,对于纠正关门主义偏向,正确开展华东的建团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各地区的会议上,党委都认真重新传达了中央建团的决议,团代大会决议以及华东青工会议的精神,领导与会者反复讨论,彻底检查了关门主义偏向的思想根源,统一了干部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团的工作打下有利基础。苏北区党委为了使所属各级党委更加明确党的领导对于建团工作的决定作用,关发出关于加强青年工作领导的决定,要求严重注意此一工作,掌握青年工作干部的思想领导,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经常检查,定期报告,把一般号召与经常督促结合起来。
新解放区继续扩大,建团工作上也便提出了干部问题,各级党委已予注意,准备开设短期训练班,轮流调训干部,以期他们能正确掌握建团方针,有力地开展建团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