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我国农作物的品种资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1
第5版()
专栏:

  我国农作物的品种资源
  卜慕华
农作物品种资源包括三方面的材料,一种是各地农民从祖先长期传留下来的作物品种,名为地方品种;一种是新引入的国外品种;还有一种是科学研究机关与农民培育出的新品种,名为改良品种。此外野生植物资源则可提供由于新的需要而驯化栽培或作杂交利用以改良新品种。对品种资源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系统地加以研究、分析、鉴定,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充分发挥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潜力或进一步改良利用,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科学都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农作物起源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根据考证,我们祖先开始农业活动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或中期。从同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约当公元前2200年前后)的出土遗物看来,那时的植物栽培已经相当发达,可见我国的农业当有四千余年以至五千年的历史。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考证出有不少作物的名称。到了西周至春秋即公元前1000年到500年时,我国最古的诗歌集《诗经》对农事活动有大量的歌咏。从《诗经》及以后古农书的记载,可以知道古代的大田作物至少有糜(包括稷、黍)、粟、大麦、青稞、穇子、大豆、小豆、大麻、高粱、荞麦、苎麻、?麻、桑、茶等;园艺作物有蔓菁、萝卜、白菜、姜、韭、葫芦、瓠、莲、葵、苹果、梨、桃、李、梅、樱桃、栗、柿、桔类、荔枝、龙眼、香蕉、橄榄、银杏、油桐、竹等。以上这些作物起源于我国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至于水稻与小麦是否最初起源于我国,中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苏联瓦维洛夫(1926)根据他的作物起源中心理论,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丁颖(1949,1957)肯定我国稻作栽培应在公元前2700年,应为世界上栽稻最古老国家之一。他首先(1924)在广州市郊沼泽地发现野生稻的分布,以后在广东各地以及广西、台湾、云南又续有发现,再根据甲骨文、诗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以及近来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迹十余起,证明中国至少为稻发源地之一。日本人盛永俊太郎(1944)、安藤广太郎(1950)也有同样意见。在普通小麦方面,瓦维洛夫认为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带如阿富汗、塔吉斯坦、乌孜别克和外高加索等地,日本人北村四郎(1950)认为我国栽培小麦历史约为二千年,篠田统(1951)则认为我国小麦可能系张骞自西域引入。我国目前虽未发现有小麦近缘野生种,但小麦品种类型极为丰富,并在形态、生态上与别国品种显著不同,金善宝(1962)根据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的考古发掘,在新石器土层内发现有多量炭化小麦,同时诗经上的“耒”“麦”名称系指小麦的可能性很大,认为我国应在四千年前即有小麦的栽培,所以我国也可能为小麦起源地之一。
原产我国的各种作物,目前均已分布于全世界各地,为丰富世界人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与外国交往以后,不断自国外引入新的作物。西汉张骞系我国有记载的最早作物引种者。他作为汉朝的使臣,在公元前126年从大宛国(今苏联的土库曼及乌孜别克共和国)带回了芝麻、蚕豆、苜蓿、芫荽、葡萄、石榴等作物种子苗木,并在国内种植得到了成功。亚洲棉也系在汉代即公元前200年左右引入。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番茄等原产中、南美洲的作物,多在十六世纪时传入,并迅速地在我国各地散布栽培。这些作物虽非我国原产,但经过我国勤劳智慧的农民几百年来的驯化培育,与原产作物一样产生了大量适合我国各种生长条件的地方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目前农业生产上起着良好作用,在将来的农业发展上和新品种的创造上同样是极重要的基本材料,所以是我国极为珍贵的财富。
近二百年来还陆续引入了黄麻、亚麻、陆地棉、海岛棉、多穗高粱、甜菜、可可、咖啡、剑麻以及一些果、菜园艺作物,到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种类已在五十种以上,蔬菜在八十种以上,果类在六十种以上,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方品种的特点
我国各种作物的地方品种,经过长期的人为选择和天然选择繁衍下来,不断在生产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出版的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1958)和其目录续编(1)(1959)两书,记载了三十二种作物二千四百四十九个优良品种,其中地方品种有一千八百三十四个,占全部品种的四分之三。许多农业科学机关的良种也大部自地方品种中选出,这是由于地方品种的类型丰富,能符合各种需要,并在本地区内具有高度稳产性。
从地方品种的品质方面来看,也是非常多样的,如稻、粟、糜、高粱、玉米等,有适合于制米饭的,也有适合于制粉的,同时还都有供制糕点用的糯性品种。其中有品质和风味特殊优良的品种,水稻如江苏的“薄稻”,安徽的“香稻”,福建的
“香米”,江西的“贡米”,广东的“油粘”、“丝苗”等,都是米色润泽、味道香美。小麦有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如山西的“玻璃茬”,河南的“大口麦”,面质有劲,可做挂面使用。粟有优良的制饭品种,如山西的“沁州黄”、“母鸡嘴”等。在大豆中则有含油量高的油用品种,如东北的“嘟噜豆”、“荆山璞”,河南的“紫花糙”等,也有含蛋白质高,适于制豆腐用的品种,如东北的“福寿豆”、“平顶黄”等。
地方品种一般能高度适应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有些品种并具有适应不利环境的能力。以耐旱耐水能力的特性而言,如在水稻品种中演化出不少具有耐旱耐热力强的旱稻品种,可以种植在春旱秋涝的旱地上不需要水层灌溉。很多的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粟、糜等在北方干旱条件下种植的品种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性,在生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产量表现稳定。水稻有适应在后期涨水条件下的低洼湖淀地区的深水稻品种,如天津“淀稻”,安徽的“穿水红”,在正常条件下植株高度不过三、四尺,而水涨时它的茎部却能随水的高度伸长到八尺,因之不易遭受淹害。广东的“水浮莲”品种则茎部可伸长到十五尺,并耐深水浸淹,水退后匍匐地面,根上可以生根固着。南方水稻田内种植的小麦品种,有耐湿性强的湖北“崇阳红麦”,浙江“落垟青”等,在小麦生长后期渍水后为害不重。以耐寒力来说,我国原产华北北部的冬小麦品种,具有强度的耐寒性能,在越冬期间遇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仍不受损害,非某些国外品种所能比拟。在河北、山东地区有自秋至冬随时都可播种而对产量影响不大的、既耐寒而又冬性不很强的品种,如“大红袍”和“神仙麦”等。水稻方面有耐山泉冷水灌溉的贵州“冷水谷”,有在华南冬季种植的耐阴、耐寒的“雪禾”或“冷禾”。此外有耐盐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如广东“咸粘”,福建“盐种赤”等,小麦有河南、山东一带的则有“碱麦”,粟有河南、山东的“碱谷”等。耐酸性土较强的水稻品种则有广东“红脚三稗”等。此外小麦、谷子还有茎秆柔韧不怕风吹的“气死风”品种和不怕雾害的品种“气死雾”等。
在生育期方面,由于我国各地生长季节长短不一,农制复杂,所以有各种成熟期的品种,而以中熟品种为最多。另方面由于我国复播制盛行,所以又以早熟品种闻名于世界。水稻品种如湖南“六十早”,贵州“百天早”,自播种到成熟不过八十到一百天;小麦品种中河南、安徽的“三月黄”,江苏的“躲黄梅”,浙江的“早小麦”等,比一般中熟品种早十天左右。玉米品种如浙江“八十日”,安徽“九十天黄”,山西“百日黄”等生育期都在九十天到一百天;谷子有河南“六月鲜”,青海“六十天”等生育期不过二个多月,这些品种都可供复播用。晚熟品种一般由于生育期长,营养积累多,所以多表现产高质优,水稻品种如晚粳“老来青”,晚籼“浙场七号”等,生育期约一百七十天;大豆如吉林“小金黄”,含油量和蛋白质均高,生育期约一百四十天。
在抗病性方面,虽然各种作物由于栽培历史久,一些普通病害的病菌已长期适应,一般不具有抵抗力,但是不少品种具有耐病力,就是虽然感染病害而为害不重,最显著的如各种籼稻品种对于稻瘟病,圆颖类小麦对于条锈病,南方小麦地方品种对于赤霉病等,感病后在一般情况下对产量影响不大。
除此以外,我们还具有一些特殊性状的作物品种,大穗多粒品种,水稻如西南高原粳稻的“八百粒”,籼稻如湖南的“六百粒”等。多花多实品种如圆颖类小麦“平原50”,河南“出山豹”等,能在一个小穗上结籽粒八、九个,一般肥力下也能结四、五个;还有普通小麦分枝类河南济源“小佛手”;一花多胚品种如四川、广西的水稻品种“复粒稻”,在一个颖花内结米二、三粒;籽粒长大的品种,水稻如湖南“二粒寸”,四川“寸谷”,小麦如四川“三粒寸”等,籽粒长度都在一厘米左右;有全株都呈紫黑色的四川、贵州的“紫糯”、江苏的“血糯”等。以上这些品种,或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者对于研究遗传性有良好的学术价值,因此都十分宝贵。今后品种资源工作者还必须开展及加强特征特性的鉴定研究工作,以进一步发掘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品种。
地方品种也有一些缺点,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处在封建制度的高压下,农田肥力不足,因此不少品种不耐肥水,在丰产栽培条件下易致倒伏;同时由于不抗病的缘故,在病害大流行的年度容易造成减产。这两点是育种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地方品种的分类
原产我国各地或者在我国栽培已数百年的作物,由于受各地气候的驯化及农民的培育选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在形态方面,植株部分器官的色泽有白、红、紫、黑、花的不同,植株有高有矮,有丛生有独枝,有蔓生有直立,还有毛被多少,叶色深浅,穗部大小,籽粒大小长圆等等的不同。在生态方面,生育期有长短,对温光反应有敏感与迟钝,抗逆性有强弱等的不同。这些变异的类型,习惯名之为品种,由于品种极为繁多,系统地加以分类,对于利用、检索、保存都有很多方便之处。根据形态的不同进行分类,各国都已作了不少工作,目前以苏联植物栽培研究所进行得较多,制订出的分类标准可以供给我们参考。但由于我国栽培作物历史悠久,品种种类极为繁多,在收集了大批标本之后,许多分类标准就需要由我们来修订补充。
在生态分类方面,我国在稻、麦、大豆等作物上也已开始了研究。生态因素主要根据作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的影响,而表现有不同的成熟期,不同的阶段发育对温光的要求,不同的耐旱、耐湿、耐寒、耐热、耐盐、耐酸能力和对倒伏的不同抵抗性上。所以了解一个作物的生态型即是了解作物的适应性,可以根据生态型的分类而安排这种品种种植在哪一个地区和哪一种田地上。生态型的研究对品种的直接利用或者杂交育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形态分类和生态分类是有机地相关联的,在研究农作物品种分类时应结合考虑。丁颖在水稻的分类上就是两方面综合考虑的,他除了首先分成籼、粳二亚种外,下面分成四群(每亚种分晚季和早中季二群),群下分为八型(每群有水稻、陆稻二型),型下又分为十六变种(每型有粘、糯二变种)。国外学者的变种分类法主要根据形态,而生态型的分类又没有考虑到形态。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有必要充分积累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引 种 国 外 品 种
我国农民对引种国外品种是有长久经验的,解放后许多适应我国条件的优良品种迅速地扩大栽培并发挥了增产效果。在水稻方面,如北方稻区的“银坊”引自日本,“水原”引自朝鲜;小麦方面,如北方麦区的“乌克兰0246”引自苏联,“早洋麦”引自美国,长江流域的“南大2419”、“矮立多”引自意大利,陆地棉的“岱字15号”引自美国,“胜利油菜”引自日本等。近年来我们陆续在稻、麦、棉、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亚麻、烟草、甜菜、甘蔗等作物的新引入品种内发现了不少可以直接利用或用以改进的材料,正在进行试验或已推广。
引入品种优点之一,首先在抵抗不少重要病害能力上比国内种较强,其原因有些是我们选用了国外抗病育种的成果,但主要可能由于异地病菌的寄生不适应性。我国有些小麦品种如中国166号,在国内并不抵抗条锈、叶锈病,而在欧美却以高度抵抗这两种病害出名。同样理由引入的国外品种就有可能具备对国内流行的重要病害的免疫力或高度抵抗性,也可利用为抗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除了抗病性的利用之外,还可以选用国外的一些强茎品种,以提高作物的抗倒伏性能,有些欧美品种比较能适合肥地栽培或机械化栽培,日本、意大利有些矮秆品种,特别适应于沿海暴风雨较多的地区。有些国外经济作物如棉花的长绒品种,向日葵的高油分品种,甜菜、甘蔗的高糖分品种等,我们都可以引种利用。因此引种工作今后还须继续加强。
引种工作要严格注意的,是不要将国外的病菌随种、苗传带进来,否则就可能将本来在国内没有的病害带进来,加以传播,造成很大遗患。甘薯在我国本来没有发生过黑斑病,现在则成为甘薯重要病害之一,日本人岩垂悟(1943)认为,这是1937年随着引种日本甘薯而传入我国东北的。一些普通病害的病菌也可因生理小种的不同扩大了病的严重性,所以在引种时必须严格执行检疫消毒手续,避免国外作物病菌传入。
品种的适应性与引种规律
我国不少种作物分布面积极广,如水稻、小麦、玉米、粟、大豆、花生等,几乎在全国各种气候下都有种植,适于温暖地区种植的棉花也向北延展到辽宁、甘肃、新疆等省、区。品种长期在一个地方栽培之后,它所具备的特征特性就与它的生长发育条件密切适应,因此同一种作物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品种,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若将这些品种种植在一起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它们的区别。秋播作物如冬小麦,由于须越过寒冷的冬天,因此幼苗具有耐寒能力,而各地冬天寒冷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地方品种幼苗耐寒能力便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华北北部的冬季干冷少雪,新疆南部地区的冬季干旱多盐分,原产该地区的地方品种都能安全越过冬天,到春季返青继续生长。若将黄河以南的地方品种引到这些地点种植,就极易发生冻害,将长江流域的冬小麦或北方的春小麦在这些地区进行秋播,在越冬期间就可能全部冻死。此外冬期的长短也形成了小麦各地品种的不同特性。
光照时间长短是另一个形成作物发育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光照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和作物在原产地形成的适应特性,在海拔相近纬度相近地区的品种,不管是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长日照作物如小麦、油菜,都可以相互引种,不成问题。如济南、郑州与西安之间,南京、武汉与重庆之间,都可以相互易种。冬小麦如自南向北引种就须考虑到冻害,如适合陕西关中、河南、山东的碧玛一号小麦在河北超越保定,在山西超越太谷就容易遭致冻害。如果南移到福州、广州一带种植,又因为春化阶段不能通过而不能抽穗结实。短日照作物如水稻,将浙江的晚粳10509引到开封去种,就会因为光照期太长而不能出穗,但若引到广州,就会因为光照期短而促进了生殖发育,提早成熟期。玉米、粟、高粱等作物也是如此,纤维作物如麻类,可以利用这种习性来延迟生育期,促进纤维的更好发育,如引用浙江的黄麻品种到河北种植,虽然大部不能开花结果,但植株高,纤维好。引用安徽?麻到华北、东北种植也获得良好结果。因此有了南麻北种的增产办法,只是种子必须在南方繁殖,从南方调运。
在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相互引种,牵涉到光照与温度二者相互的关系,如晚熟玉米品种金皇后在北京生育期为一百二十五天,如果拿到南方海拔低的云南元江去种,九十七天即可成熟,但如在海拔高的昆明去种就要延迟到一百三十天,生育期间温度的影响超过了光照期的影响。
因此一个品种,根据它本身的特性,有它最适宜的地区,也有相适宜的地区,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它便能发挥出它的特点而成为良种,超出了它适宜的范围,生长就不能良好,在生产上就不能利用。
国外品种引种原理也与此相同,不过因为地理上距离遥远,受到地形、气流的影响,关系又复杂一些。以冬小麦而言,大致欧洲中北部与美国的冬小麦可适应我国北部冬麦地区,美国中南部、南美洲、中亚细亚等地的冬小麦可适应我国黄淮平原地区,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冬小麦可适应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短日照作物的欧美品种,一般适应性较大,可在各处试种,但纬度不能相差过远,亚热带或热带地区的品种对光照敏感,除了早熟品种外不宜引到北部种植。
创 造 新 品 种
创造新品种最简单的办法是改变品种本身群体的组合。因为原来自然界的品种内群体是良莠不齐的,利用集团选种法将群体内的优良个体选出,将其中的劣株淘汰,这就使品种的优异性提高了一步。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效果很好。应用这种方法选出的种子,大体与原种相似,还不能名为新品种。
进一步的方法是将群体中优良的单株或单穗选出繁殖,这样繁殖起来的群体优越性就更整齐一致,常常能改变所选品种的原来面貌。劳动模范陈永康就用此法选出水稻“老来青”名种。现在科学机关中采用的纯系选种法也是同一原理,不过是经过大量选择、多年系谱观察比较,最后选出其中最优良的单系繁殖而成。选出的品种均较原来的母品种增产,所以作为一个新品种单独命名。
更进一步的方法是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进行有性杂交,在杂交后代中产生很多变异后代,选择其优秀定型的成为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新品种。杂交育种法选出的新品种常能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亲本的优良性状于一体,因此能更符合人们栽培的要求。这种方法是目前育种上最基本的方法。我国应用此法已有不少成就。育种方法还有无性杂交、远缘杂交、化学药剂处理产生多倍体、射线或能量刺激变异等,这些新方法无疑将会对产生新的品种资源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