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靠山养山——访福建省建瓯县南雅林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3
第2版()
专栏:

  靠山养山
——访福建省建瓯县南雅林区
  本报记者 郝洁 闽北报记者 余一争
此时,北方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而在号称“绿色金库”的闽北林区,仍然到处是郁郁苍苍。
漫山遍野“青龙出谷”
南雅是闽北林区的缩影,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杉、松、樟、楮、栎、竹、油茶等各种用材林和经济林,其中仅杉木的蓄积量,据解放初测量,就有四十多万立方米。可是解放前,这里的山跟田一样,90%以上都被财主霸占着,农民们只能到荒山上砍点柴烧。后来资本家的手伸到林区来了,向地主买木头,向农民买劳力。那时,赚钱的老板不修路,卖劳力的人就得冒着生命危险干活。他们扛着重二、三百斤的木头翻山下岭,每天起早贪黑,只能走二十里路,许多人累折了腰,累吐了血。解放后,农民分了田,也分了山,但是一家一户,顾了田,顾不了山;互助组成立后,合力修了点轱辘道,还是因为山高路远,森林资源利用得极少,整个南雅地区每年木材的采伐量不过一千多立方米;郁闭的森林里,过熟的树木不断枯朽,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直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以后,集体力量打开了木材生产的广阔天地。南雅区三个公社和二十五个大队,在公社化当年,就建成了一个社办伐木场,有二十一个大队组成了林业专业队或专业组。他们利用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平时分工管林管粮,忙时协力忙林忙粮,把木材和粮食生产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运输是木材生产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运材道路:陡坡上有像梯子格一样的木辘路;斜坡上有像简易公路一样宽的手板车路;平地上有蜿蜒的木轨平车路。从山岭向下望,只见宽的窄的、长的短的,相互交错。社员们编了个顺口溜说:“互助组时用肩驮,农业社时用驴拖,人民公社成立了,如今运材平车多。”集体经济越发展,木材生产越兴旺,且看下面的数字:初级合作社时期,全区平均每年生产九千多立方米木材;高级合作社时期,平均每年生产一万二千多立方米;人民公社成立四年来,平均每年生产两万一千多立方米。社员们过去把漫山遍野丰富的林木资源叫做“青龙”,他们说:现在真是“青龙出谷”了。
吃饭靠田 花钱靠山
“青龙出谷”以后,给林区带来一些什么变化呢?中共南雅工委的同志告诉我们,从1958年以来,全区木材收入平均都占总收入的20%以上,而1957年只占6%多一点。如果再加上麻竹、笋干、香菇、柴火等等林副产品收入,可以达到40%左右。四年来,他们用这笔收入的一部分,陆续建设了十三个大小水利工程,可以灌溉一万八千七百多亩农田,相当于全区农田面积的五分之二。南雅公社太平大队原来三年两旱,1959年,从木材收入中拿出三千元兴建了一座水库,现在已不再受旱灾的威胁;六十亩常年受旱的田,现在变成了一年三收的高产田。房村公社的山安、黄园大队和鲁口公社的大富大队,过去每年要向国家贷款,现在木材收入增加,不仅有了发展生产的资金,而且还清了国家的贷款。目前,南雅区已经有了水电站、农具厂、碾米加工厂、孵房等等。一问,大都是1958年以后靠林业收入兴办起来的。农田水利等设施的增建,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这个过去一向缺粮的地区,现在已经能够自给有余了。
大河有水小河满,社员的生活也起了不小的变化。木材蓄积量较大的南雅公社梅村大队,每年平均生产两千多立方米木材,现在是全公社最富的大队,90%以上的农户在银行里有存款。在来闽北之前,听到许多人说:过去闽北群众冬天用“火笼”(竹篮中装上瓦钵烧炭取暖)当棉袄。现在还不是闽北最冷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社员穿上了真正的棉袄。如今每当问起社员的生活变化情况,他们总是脱口而出说:“我们是吃饭靠田,花钱靠山。”
计划经营 采伐更新
山,对于这里的生产和生活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人们养山的心思也就越来越重,而大自然又正好给了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像闽北其他林区一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长得快。当地的乡土树种——杉木,一般只要十六七年,或者最多二三十年就可成材。很久很久以前,当地农民就开始种“添丁林”、“赔嫁树”、“养老树”……,尽管由于生活困难不能不在树木成材前贱价卖掉,但祖祖辈辈积累了植树造林的丰富经验。现在,他们正把自己的经验充分地运用到“养山”上面,除了在自留山上种些自己喜爱和必需的树木外,农民们因地制宜地、有计划地经营集体山林,真正能够做到哪一片山适合栽什么树就栽什么树,因此,造林很有成绩。1958年以后,平均每年都造五千多亩(包括迹地更新),成活率一般可以达到80%左右。我们在许多生产队里,看到了解放后培育起来的一片一片的高高低低的新林。在经济林较多的南雅公社小康大队,我们还尝到了前年栽下、今年第一次收获的柑桔,喝到了今春第一次采下的茶。
南雅区解放以来大约共砍伐了三十万立方米木材(包括国营伐木场采伐的),同时造林约五万亩;以每亩出十立方米木材计算,相当于五十万立方米,可以说做到了“砍一造一”,甚至接近“砍一造二”。然而,当地群众并不满足于这个成就。社员们领着我们观察山林的时候,还不断地指点说:“你们看,这里是荒山,那里也是荒山。”我们请中共南雅工委的同志算了一下:全区现有的山林面积是十万来亩,可以造林的荒山面积还有四万来亩,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于现有山林一半的荒山可以造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造林的潜力啊!怪不得社员们造林的心思这样急迫。今年春节刚过,全区五千多名社员开展了一次突击造林运动,本来计划开荒营造新林五百亩,实际却造了一千多亩;本来计划更新采伐迹地一千亩,实际却更新了一千五百多亩。据老林农观察,成活率一般也可以达到80%左右。
精心抚育 八年成材
能不能使栽下的树早一点成材呢?一些老林农说,只要管得好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他们建议我们去访问富有营林经验的老林农周生旺,看看他那片“八年成材”的杉木林。
周生旺是南雅公社伊村大队洋头村人。他带着我们翻了几道山梁,来到了他的杉木林中。这片树林大约有三十来亩,栽着两千多株杉木,株株挺立,分外整齐。它们是1950年春天栽下的,1958年经过专家鉴定,已达到了成材标准(胸径十八厘米),现在胸径一般已经长到二十七厘米左右,像小脸盆那么粗,每株有四、五丈高。这片速生林木早已林荫蔽日,林地上除了厚厚的一层枯枝枯叶以外,简直看不见什么杂草。
为什么能“八年成材”呢?这位五十八岁的老林农详细地讲述了培育经过。1950年时,他根据杉木喜阴的特点,选好了这片背阴的林地,并在那里搭个草棚住下,劈草炼山,全面翻土,细致整地,然后选择壮苗,适时插上。接着,他采取林粮间种的办法,精心抚育。第一年间种烟叶,第二年间种番薯,第三年间种薏米。每年松土、除草、施肥,收获了庄稼,也抚育了幼林。第四年树木枝条长密,就不再间种农作物,而在每年春秋两季为幼林除草。第五年到第七年,树木郁闭,杂草少了,每年除草一次。在第五、六年的时候,他还进行一、两次间伐,砍去生长不良的、留下健壮的树种。在第七年又结合除草,适当打枝,使枝干可以较集中地吸收养分,长成良材。
周生旺对我们说:造林要靠气候、雨量、地势、土质、壮苗等条件,更要靠抚育。如果抚育不及时或者不经心,杂草灌木丛生,与幼树争夺阳光、水分、养料,树就长不壮,长不快。今年春天他带着二十多人营造了一百二十亩杉木,论地势、土质、苗木和栽前所下的准备功夫,都跟那片“八年成材”的速生林差不多,但是由于队里没有及时安排劳力抚育,成活率不会像预料的那么高。他领我们去看了那块林地,果然,只见苗木被杂草挤得伸不直腰、透不过气来了。后来,我们就周生旺的经验,请教过一些林业专家。他们说,杉木八年成材是比较少见的,但细致抚育可以促进苗木速生速长,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有人认为管山要花劳力而眼前没有收益,不合算。周生旺的亲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那片速生杉木林,前三年由于间种农作物,共收了八百斤烟叶、七千多斤番薯、一千多斤薏米;每年结合育林间种这些杂粮,只多花二十个除草工,而杂粮等收入,足以相抵并有余。按一般老林农的说法,这就叫“以短养长。”
现在,南雅区的干部和群众普遍重视对林木的抚育。中共南雅工委在今春造林运动中,要求几年来营造幼林较多的地区,今年都以抚育幼林为主。我们离开南雅区前,特地到造林较多的南雅公社小康大队去看了看。今年经过他们普遍抚育过的一千多亩杉木林、四百多亩油茶林和一百五十多亩茶山,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