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前四史》及其新校点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3
第5版()
专栏:

  《前四史》及其新校点本
  刘乃和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前四部的合称,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二十四史》版本很多,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歧异,给读者带来一些困难。今通行的有百衲本和武英殿本两大系统,清末以来各种翻刻本多据殿本,但殿本多衍脱错简;百衲本虽是用各史较早的刻本影印,错误较少,但也有因底本模糊,影印时经描润而致误之处。近年来,为了系统整理这部大书,有关方面作了统一安排,组织人力,进行校点。现史、汉、三国已先后出版,后汉正排校,明年可出书。这些史书的出版,是史学界一件大事。
从前古籍出版,除初学读本、诗文评点和小说外,多不点句,老辈甚至认为点句是俗浅的,不点句才古雅,所以谁读谁就从头点起。像《二十四史》不知历代有多少人点过句,但点本都未传下。其中,除史、汉因常作文章读诵有断句,清末《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有断句外,三国以后的二十一部从未有断句本,更不用说标点、分段了。古人未有雕板前,读书都要自己抄,有雕板后,书籍才得大量流传。现在未有标点前,读古籍要自己点,有了校点本后,不仅予读者以莫大方便,书籍将得以更广泛的利用,而且对于科学研究也会有很大帮助。
今将《前四史》简单介绍如下: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
迁年十岁诵读古文,二十岁开始他的游历生活,遨游大江南北。迁父谈,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武帝时作太史令,临死时嘱咐司马迁,希望能继承父业,完成他的著作。谈死后三年,迁继任太史令,这个职位虽低,但能够看到大量典籍,对于搜集史料是一个便利条件,于是他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了他的不朽名著《史记》的撰写。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遭到李陵降匈奴一事的牵连下狱,受了腐刑。他虽悲痛万分,但想到自己的著作还未完成,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自传说时代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历史。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写帝王事迹,也是一代的大事记;表是把古代错综复杂的史事按年代排列,使人一望而知;书记典章制度;世家讲诸侯封国;列传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所掌握的资料非常丰富。凡当时能看到的典籍,除经书外,如《国语》、《国策》、《楚汉春秋》、诸子骚赋,他无不引用。由于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又引用了大量档案,包括诏令、法典、记功册等。此外他用亲身见闻,以补史册的不足。司马迁以他卓越的见解,运用了大量的资料,就使他的著作更加充实有力。
他的写作态度也极为严肃认真,所以班固称赞他有良史之材,并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他具有远大的历史见识。他不仅写了帝王、贵族、官僚的历史,而且也注意当时下层人物的活动,他为敢于和强暴势力反抗的任侠人物作游侠、刺客列传,他说这些人: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盛赞他们救人之急、舍己为人的侠义精神。他不仅为世袭诸侯写世家,而且把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列入世家,他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他把陈涉比之于商汤周武和孔子,俨然是把统治者所骂为
“盗贼”的人当作“圣人”来看待的。
在全书中,鲜明地表现出他对历史人物褒贬和爱憎的态度。他敢于揭露社会的不平,他说: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他也敢于揭露贪官污吏的凶恶残暴,如《酷吏传》共写十人,都是汉朝的官。他甚至还敢于揭露本朝皇帝的卖官鬻爵、昏庸懵愦,如《平准书》里说武帝时“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王温舒传》中说:“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痛斥武帝用人的标准和政治的黑暗。
由于《史记》强烈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矛盾,所以引起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恐惧。后汉王允欲杀蔡邕,邕请求免死以写成汉史,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邕终死狱中。三国魏明帝和王肃说:“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可以看出《史记》的存在,已使他们感到威胁。
《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精湛的文学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叙事生动有力,善于刻划人物性格,如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谦礼下士的贵族公子信陵君,慷慨悲歌的荆轲,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不畏诛戮挺身认弟遗尸的聂嫈等。这些英雄、妇女、贵族、刺客,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活跃纸上。
《史记》旧注本,现存三家:刘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及张守节《正义》。三家注原各自成书,北宋合三书散入正文下。清金陵局用张文虎校三注本刊印,此本考核精审,新校点本乃以为底本,经过分段标点,张本不妥处又为之校正。
汉书,一百二十卷,后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原书一百卷,一般作一百二十卷,是连子卷计。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彪子。彪专心史籍,作后传数十篇以续《史记》,书未成而死。固继承父业,继续写作。他曾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宪败,固牵连下狱死,书未完成,后由其妹昭及马续续成。昭是曹世叔妻。汉和帝多次召入宫,令皇后和诸贵人拜她作老师,号为曹大家。她是我国第一个著名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的唯一女作者。
《汉书》体制全袭《史记》,惟书改为志,并世家入传。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叙西汉一代历史,自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二十九年。
本书武帝太初前,绝大部分材料用《史记》,但文笔和编排有所不同,有的是新增传目,如吴芮、枚乘等传。有的是增加文章,如贾谊、晁错等传。有的是挪移《史记》材料,如蒯[kuǎi]通、伍被等传。所以读二书时,应互相参考。
太初以后事为《史记》所无,但司马迁死后,如刘向刘歆父子、冯商、扬雄等,都曾续写《史记》,班彪不满意各家所续,“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重新写了一部分,班固继承他父亲的著述,更加充实,材料也是极丰富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后世史书,多循其例。刘知几很夸赞《汉书》,说它“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后汉书·班固传》说他曾“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全书经过四人的精心撰述,权衡取舍,是比较完整周密的。
《汉书》以叙事见长,尤其是十志,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如《食货志》系统地叙述了经济制度和社会矛盾,对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极重要的资料。《地理志》对疆域、物产、户口、风俗,都有详细记载。《艺文志》将汉代仍存的书籍,作一全面的书录总结,是今存最古的书目,是讲目录学的很好依据。
又八表中《百官公卿表》记秦汉官制沿革及汉代公卿大臣的迁免,具体详实,对研究我国官制史、政治史都很重要,并为以后各史的宰相表、职官志等树立了榜样,贡献也是很大的。
班固尊崇儒家思想,认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非颇谬于圣人”,因此在他的著作里,是非爱憎没有《史记》那样强烈。
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是唐初人。《汉书》多古字古训,比较难懂,因此为之作注释的很多,师古作注时,引用前人注本已有二十三家。他的注解很精辟,所以历来都说师古是《汉书》功臣,并非过誉。
清末王先谦著《汉书补注》,汇集唐以后有关著作,以补颜注。因王本对各本得失已有论证,所以新校点本即用为底本,并加以校勘整理。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纪十、列传八十,刘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志三十,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
《前汉》一百二十卷,是连子卷计;《后汉》一百二十卷,是不连子卷计,其中有十卷分为上下,连子卷则成一百三十卷。
范晔(公元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博读经史,善作文章。宋文帝义隆和他弟弟彭城王义康争国,晔是义康旧属,以
“谋反”被杀。年四十八岁。
范书体制,仿前二书。他原拟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一百篇,后因罪下狱,仅完成纪传,十志未成被杀害。今《后汉书》的八志三十卷,是晋司马彪撰。彪曾著《续汉书》并十志,梁刘昭注范书时,将彪志补入范书,并为作注,至唐李贤范书注出,刘注遂微。北宋时因孙奭[shì]的奏请,将李贤注范书并刘昭注彪志合刊,乃成今本《后汉书》。
本书的史料来源:据《隋志》,范晔之前有七家《后汉书》,此外又有杂史、起居注等约数十家。范书后出,拿诸家书作蓝本,精思独运,兼采各家之长,加以文章简洁有力,超过前人,所以范书得以流传,到唐初时诸家后汉书逐渐残缺佚亡。
本书的编纂特点:首先,列传中除循吏、儒林等类传外,其他各传也是以类相从,不拘时代,所以常有后汉初人与桓灵时人同在一传者,如长于经学的张纯、郑康成等同传,长于文章的杨终、应奉等同传,能极谏的刘陶、李云等同传。此法史汉也偶然有,但都没有此书显著。
其次,他用类叙法,有些人事迹简单,材料不多,他只为一人立传,诸人都附此传内,如《卓茂传》末附与茂同不仕王莽的龚胜等五人。《来历传》叙安帝时同谏废太子的郑安世等十七人。
此外他又创立了列女传,在《二十四史》中正式为妇女立传的,自此书始。他说:优秀的妇女,应当与男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典籍都不记载,所以特为立传。他的原则是才行高秀的,“不必专任一操而已”。这都是很卓越的见解。刘知几虽盛赞范晔,但对此则表示不满,认为蔡文姬不是从一而终,不应入列女传。自刘此论后,史家把列女传当作烈女传,已和范晔立传的意思大大不同了。
从编纂方法和文字运用,可看出范书“体大思精”,编次周密,不是轻心从事的。所以《史通·补注篇》称范删后汉,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可谓推崇之至了。
全书对王侯公卿等非所注意,虽是高官厚爵而无贡献的人不为立传。对外戚宦官等残害百姓,极端厌恶。同情太学生和反抗豪强势力的人,歌颂那些刚正耿直不畏强暴的人。书中着重表扬死节,褒奖正直,很多列传写得气势磅礴,正义凛然,如《李固传》写固弟子郭亮守丧不去,《范滂传》写滂临刑与母诀别,《孔融传》写老母兄弟一门争死,《张俭传》写张俭望门投止,莫不破家相容等,悲壮淋漓,读之令人振奋。
清惠栋著《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极精,后王先谦采摭清人对范书的注解考订而成《后汉书集解》。《后汉书》现存最早版本是南宋绍兴本即百衲本,新校点本即以之为底本,并参考王氏集解和其他各本,较以往各本将更为完备。
三国志,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其中魏志三十,蜀志十五,吴志二十。
陈寿(公元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是蜀史学家谯周的弟子,蜀亡时三十一岁。
陈寿生于三国死于晋,写三国历史,时代太近,有关当时历史的书籍尚未全出,又因三国地区分散,所以史料搜集较困难。三志中蜀志仅占十五卷,卷数远不及魏、吴。陈寿虽是蜀人,因蜀不设史官,材料更少,所以凡蜀汉史事,零篇散牍也都注意搜集。《诸葛亮传》连诸葛氏集目录及寿自己所上表,都附在后面。《杨戏传》末将戏著《季汉辅臣赞》全部收入。季汉即蜀,其中蜀志无传的人,寿用小字单行注其大略,叙明不作传的原因,常常说“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可以看出蜀的材料尤为缺乏。但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同时人夏侯湛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晋初王沈著《魏书》,吴韦昭著《吴书》,蜀王崇著《蜀书》,三书皆不传,惟陈志编制胜于前书,故能独存。
此书的编纂:书虽名志,只有纪传实无志,虽帝魏而书名三国,其例甚新。本来他很可以作魏书,以蜀、吴作世家或载记,今名三国,可知他不是独尊曹魏,但由于蜀亡后他作晋臣,晋自魏得天下,他不得不如此写而已。他为魏帝作纪,蜀、吴诸主作传,名虽用传而仍用编年纪事,以说明蜀、吴二国政令所自出,以示三国鼎峙,不相统摄,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历代史家,各为其本朝政权服务,因所处朝代不同,故东西晋、南北宋的史学家持论也不同。《旧唐志》甚至把此书分别著录,以《魏国志》入正史类,《蜀、吴国志》入伪史类,这反映了五代时史官的意见。新校点本《出版说明》云《旧唐志》以“蜀书、吴书入编年类”,当是偶误。
三国虽是各自为书,而仍有联系,组织编排。煞费苦心,凡事在传里写则纪不写,蜀志写则魏志不写,魏志写则吴志不写,无重见叠出。此法陈寿常用,《后汉书》后出,多效仿之。但范书文章较胜,陈、范二书都有传的共十几篇,可比对参考。
陈志以文字简洁著称,但由于史料缺乏,有时失于过简,所以寿死后一百多年,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之作注。这时三国时代的史料碑传等渐渐流传,松之所见史料很多,注中引书达二百一十种。其中绝大部分今已亡失,由于裴注的征引,得以保留下来。
裴松之(公元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
(今山西闻喜)人,是作《史记集解》的裴駰的父亲。松之长范晔二十六岁,而范先卒六年,二人同时撰著,裴注先成,但二书各不相谋,都有成就。
古人注书有两种,一种是训诂名物,一种是补缀事实。裴注是补缀事实,与前面三史的注不同。裴注约分四例:条其异同,正其谬误,疏其详略,补其阙漏。松之自己比作“蜜蜂兼采”,搜集史料相当丰富。《三国演义》运用历史材料,发挥渲染,成为人人爱读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性较强的情节,都得于裴注。在史料价值上裴注是并不弱于陈志的。
《三国志》版本,通行的有四种:百衲本、殿本、江南局本和活字印本。新校点本以四种本互校,择善而从,并参考清代各家的校勘考订。(如《魏志·王肃传》评,最后“刘实以为”一段;《蜀志·杨戏传》采《益部耆旧杂记》载王嗣等三人事,原都是裴注,殿本误入正文,新校点本已改正。又杨戏《季汉辅臣赞》,戏文、寿文、裴注皆相连不易辨,新本已用顶格、低格、小字注,区分清楚,颇便阅读)。
总之,《二十四史》,尤其是《前四史》,都是研究文史经常需要参考的重要书籍,有了校点本,不论是精读选读,还是翻阅参考,都极方便。原书错误或应删的字,以圆括号小字标出,增添或改正的字,用方括号标出,既保留原文,又指出正确的字句,非擅改原书者可比。其中人、地、书名有标号,书中所引的长篇文章、诏册等低一格,注文用小字,眉目清晰,段落分明。加以校勘较审慎,并吸取了诸家研究成果,自然会超过前人。有此基础,今后再加修订,将会更完善起来。
有人认为从事整理校点古籍,不是科学研究,不屑于作这项工作;也有人以为这事很容易、很简单,看不起这项工作。其实认真整理古籍,既有意义,也不简单。校勘要掌握大量资料,要有丰富的文史常识,才能精密完备;点句要全部读通,如《史记》的书,《前后汉》的志,都是难懂难断的。现在有人帮我们把难读的书籍整理好,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前四史》成书都已一千几百年了,一千几百年以来,虽有过不少人校勘、翻刻,但只有到了今天才可能有此较完善准确的版本问世,它们将发挥过去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对我国古代历史研究会有很大帮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