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阅读
  • 0回复

从汉密尔顿的辞职看美“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4
第4版()
专栏:

  从汉密尔顿的辞职看美“援”
  史元
肯尼迪的“援”外计划负责人、“国际开发署”署长福勒·汉密尔顿12月7日正式离职了。白宫一宣布了这个消息,华盛顿政界就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这位华尔街的著名律师之所以突然去职,是因为他领导的工作毫无成绩,从而遭到了各方面的非难。据说国际开发署的全体职工都因而感到工作难搞,垂头丧气。
福勒·汉密尔顿,这是肯尼迪去年上台后为了使美国的“援”外工作面目一新而特意遴选的华尔街有数的宠儿之一。在他就任新职时,美国《哈泼斯》杂志的主编约翰·费希尔就曾公开发表贺信,预祝他的胜利;同时,并吹捧他是在美国“最懂得怎样使用援外这个武器”的“能手”。而现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位“能手”就以不能胜任工作而引退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这位汉密尔顿先生虽然精明强干,他却发现负责搞美“援”的工作,并非易事。一方面美“援”计划所宣布的各种甜蜜蜜的诺言是如此之多,什么帮助不发达国家“稳定经济”啦,帮助它们“发展教育和卫生工作”啦,改善它们的社会福利事业啦,“促进社会正义”啦……等等,不一而足。单是使这些诺言的一部分兑现,并取得一些表面成绩就需要花很大一笔经费和费很多心思。但是,另一方面,华盛顿的老爷们却又要所有这些计划都一一同美国的侵略计划合拍。他们还要求在美“援”上每花一文钱都必须能为美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扩张带来相应的好处,否则就认为是浪费国币。在这种苛求之下,汉密尔顿一开始就陷入《纽约时报》所说的那种混乱不堪和焦头烂额的处境:“作为国际开发署的署长,他不得不从事一大堆性质迥然不同的工作,其中包括银行事务、教育、技术援助、卫生和社会福利,并使这些计划同五角大楼的战略目标相协调。”据《纽约时报》说,“这个工作是如此变化多端和错综复杂,因此冲突和浪费是无法避免的。”
美“援”的实质本来就是为美国的向外扩张服务,为五角大楼的战略目标服务。它本身就是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一个工具。不过表面上它又不得不用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幌子来点缀和掩盖。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引人上钩。这种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就不能不使整个“援”外工作矛盾重重,破绽百出。例如,为了实现五角大楼在非洲的“战略目的”,汉密尔顿在贫困和疾病蔓延、95%的人口是文盲的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竟花了三百多万美元给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建造一艘奢华的、有空气调节设备的“海上浮宫”,并送给他两架对他的国家说来毫无用处的喷气式客机;给利比里亚总统杜伯曼修建了价值超过一千万美元的华丽宫殿,尽管这位总统已有了一所豪华不让白宫的官邸。
显然,这类见不得人的贿赂式“援助”在美国冠冕堂皇的“援”外条例中是找不到明文根据的。这种做法自然不能不在美国和受“援”国家造成了混乱,引起非议。不过,要用这件事来责怪汉密尔顿却是不公平的。谁都知道,在这两个非洲国家中,特别是在利比里亚,有着美国在非洲的主要军事基地。美国不使用这类特殊的“援助”手段,又怎能确保五角大楼在非洲的军事特权和利益呢?
由于“援”外工作的头绪纷繁和错综复杂,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能严格“照章办事”而不得不“权宜行事”的情况,美国“援”外负责人实际上已处于易受攻击而又“有口难言”的处境中。在今年美国国会的“援”外拨款辩论中,汉密尔顿的“援”外工作照样遭到了体无完肤的攻击。美“援”工作混乱,缺乏效率,美“援”没有能稳定拉丁美洲的形势,美“援”开支过大,接受美“援”最多的国家反而反美最热烈等等,再次成为国会议员攻击“援”外计划的主要论据。最后,在汉密尔顿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国会议员把美“援”经费作了“十五年以来最厉害的削减”(《纽约时报》语)。这样,汉密尔顿就只好黯然挂冠求去了。
作为肯尼迪“援”外计划失败的替罪羊,这位华尔街的律师只好回去重操旧业。但是,他的下台却引起了一片哀叹。譬如美国《时代》周刊就深表同情地说:“汉密尔顿曾经辛苦地和徒劳无益地整顿着存在于(援外)机构中的一场糊涂的烂摊子。当国会把总统的五十亿美元的‘援’外要求削减到三十九亿美元时,他在‘新边疆人们’的面前大大丢了脸。汉密尔顿垂头丧气了。不过,在这方面,他的命运也同那些和他一样,在这个号称是‘华盛顿最不讨好的差事’中工作的几位前任完全相同”。
显然,美“援”工作从来就不好搞,而这一点在肯尼迪进入白宫后,丝毫也没有改变。汉密尔顿的失败,不过是继续以前的失败罢了。
人们记得,肯尼迪去年为了整顿美国的“援”外曾提出过许多“革新”的口号。他用自己的“1961年援外法案”代替艾森豪威尔政府行之多年的
“共同安全法”。他为了遴选第一流人才执行美“援”工作,曾不惜解散了在艾森豪威尔的“国际合作署”中工作的六千三百名旧职员,另外成立了人员超过一万五千人的庞大新机构:“国际合作署”。可是这些大刀阔斧的措施,却丝毫也没有产生什么“新面貌”。
显然,肯尼迪“援”外计划的失败,正同他的前任相似,是由于美“援”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表面是帮助和救济,骨子里则是奴役和掠夺。只要美“援”的这个矛盾不解决,任何“援”外条文的更换和人事的改组都将是无济于事的。可是美“援”如果能摆脱这个矛盾,它也就不成其为美“援”了。美“援”工作之所以难搞,不正是由于此吗?
根据最近合众国际社的消息,肯尼迪“鉴于国会议员对援助支出的批评越来越多,在使国会通过每年援助的授权和拨款时越来越困难”,已于12月10日“下令立即研究美国的对外‘援助’计划,以便查明对外援助是否‘显著地’有助于美国的安全”,同时还要对现行的美“援”工作进行所谓“严格的重新检查”。
装腔作势,玩弄花招,这一向是肯尼迪的拿手好戏。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战后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后,美国统治集团对美“援”的“研究”和“重新检查”已经是黔驴技穷。肯尼迪要想再在这方面玩弄出什么新花样,显然异常困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