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沙水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6
第6版()
专栏:

  沙水人
  唐松
在一间暖洋洋的房屋里,西红门生产大队党总支书记热情地介绍了几年来的生产变化。以后,冒着冬日的寒风,参观了防护林带和星罗棋布的水利设施,访问了正在菜窖上劳动的一些社员。回来,沙、水、人三者之间鲜明地在脑海中形成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解放前的:大风起,沙飞扬,遮天盖地,汹涌而来,侵占良田,吞没庄稼,使大片地区成为风沙逞威的世界。水,一部分侵占着大批洼地,排不出去;一部分潜藏在地下,需要时提不出来。在沙、水的双重威胁下,这里的人的境遇,只有两个字:贫困。
一幅是近几年的:田野里树立了一条条的防护林带,遏止了猖獗的风沙。洼地的积水排除了,变成了一块块的稻田。过去干旱的土地里,开凿一眼眼机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着充分的灌溉。沙、水都被制服了,这里的人开始了富裕的生活。
同样的沙,同样的水,同样的人,过去,沙、水的声势大于人,人只好退让;现在,人的力量大于沙、水,沙只好乖乖地被制服,水只好驯顺地被利用。看来,这似乎有点神秘,其实,这种变化却又非常地自然。关键就在于:过去是一个人、一家人和沙斗、和水斗,现在是全队人、全村人和沙斗,和水斗。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这里,就先从“沙”说起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的头上突然地增加了一个头衔:“一盘散沙”。这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就像一粒粒的沙,是团结不起来的。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在过去的时代里,远的如起义“造反”,近的如游行示威,都是中国人民能够团结的标志。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是不愿意看到群众的团结的,依照鲁迅先生对他们的分析:“小民倘能团结,发财就烦难,那么,当然应该想尽方法,使他们变成散沙才好。”
在政治上是这样,在农业生产上,过去更是一家一户地进行。不论防沙还是治水,我防你不防,你治他不治,以“散人”来对付“散沙”、“散水”,其效果如何?完全可以想见。经过几次较量,除过甘拜下风、无法向贫困告别以外,也实在别无他途。随着革命的胜利,过去“想尽办法”使“小民”“变成散沙”的统治者被推翻了,
“一盘散沙”的头衔永远地去掉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成一个集体,不仅不是“沙”,而且是比防沙的防护林带还要坚强的铜墙铁壁。
从一个村看全国农村,从全国农村看一个村,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这种变化的结果,非常令人振奋。但在这种变化到来以前,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和艰辛。建立防护林带,必须一株一株地去栽树,兴修水利设施,必须一锹一锹地去挖土。这种细碎的功夫下得越多,产生的变化也就会越大。从西红门说,从全国农村说,现在只是开始,我们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艰辛,征服沙,征服水,征服自然,奔向更远大的前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