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冬水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7
第2版()
专栏:

  冬水田
  本报记者 白夜
走进四川省盐亭县境,便看到丘陵上下,一片片明镜似的冬水田。这些冬水田蓄满雨水,从秋天积起,到来年春天才用。整个冬天田里都有水,所以人们把这些田叫做冬水田。
盐亭丘陵遍布,一个山丘挨着一个山丘。山丘不过一百米上下,周围三、五里不等。山丘相距不远,中间多是狭长的山沟。在山丘之间,很难找出一里见方的平坦地带。当日杜甫从剑阁去成都,经过盐亭县,曾有“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的句子。盐亭县有个高灯公社,人们形容这个公社说,“高灯地形生得怪,好似斗笠头上戴。”事实上,高灯公社的地形,也就是全县地形的剪影。如果不把雨水蓄住,那会流得一滴不剩的。
把水蓄到什么地方呢?国家一时不可能修建许多大型水库,现在只有很少的小型水库,灌溉面积也不大。在山沟河流中筑堰,可以拦住一些水。但是,这些水都不敷应用。所以,大量的水必须储存在田里。这些田就是冬水田。其中大部分的田自蓄自用,还有少部分的田蓄得深些,除了自用之外,还可以供给其它的田。还有的在一些田头挖个深塘,蓄一些水,留着防旱。
平常人们对田、地的区别是不大明显的,到了盐亭县,就很清楚了。田就是水田,地就是旱地。盐亭县共有田地六十六万二千多亩,其中水田十一万四千多亩,旱地五十四万多亩。中共盐亭县委分析,全县水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7%,可是水稻产量却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种水田,跟种旱地比较,能多收细粮,多为国家提供商品粮。所以,中共盐亭县委便领导全县农民,不断增加冬水田的面积。按照四川的习惯亩计算,1960年,全县冬水田九万八千多亩,1961年,增到十万零九千多亩,1962年,更增到十一万四千亩,1963年,将增到十四万亩。
要增加冬水田,就得把水蓄起来。可是,曾经有人认为:“蓄水保水,农民自己会做,用不着去领导。”中共盐亭县委分析了全县的自然条件,研究了全县的生产情况,认为,只要从实际出发,切合实际需要,积极领导群众行动起来,增加冬水田的面积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不去领导,就会产生自流现象。所以,县委不断教育公社、生产队各级干部,使大家认识多蓄水、多囤水,是保证增加水稻面积的关键。而不失时机抢蓄秋水,又是多蓄水、多囤水的关键。以冬水田为基础,同时进行深塘囤水,拦河扎堰囤水,又是蓄水、囤水的重要方法。经过宣传教育,原来认为蓄水保水农民会做,用不着领导的人,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首先做出样子。区委、公社党委也跟着做出样子。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在蓄水、囤水工作中,成为群众的骨干。也曾有人认为,做样子,搞试验田,是不是形式主义?县委认为,如果不是追求形式,而是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作,讲究实际效果,就可以更好地带动群众行动起来。行动起来以后,广泛地进行深入的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就可以保证运动的健康进行。这时,县委又在城关公社,领导群众,做出了二百三十亩冬水田的样子,打好了堰埂。各区,各公社,各生产大队,各生产队的干部,也分别领导当地群众,共同动手,修好了四万五千四百亩冬水田的堰埂,六百一十四口囤水塘,十座小型山湾水库。这样一来,就大大推动了大面积的蓄水准备工作。冬水田的主要工程,是把堰扎好。当地群众说,“要吃来年饭,打了谷子就打堰。”又说,“要得富,田埂上面摆得铺。”我在盐亭县的玉龙公社看了许多的田埂土堰,都修得又宽又实。
蓄水工程做好了,什么时候蓄水呢?四川一带的雨量是丰富的,平均每年八百毫米到一千毫米。只要存住雨水,就不愁没有水用。这里的雨水集中在秋季。秋季降雨量一般要占全年70%。在这个时期抓紧蓄水,是十分重要的。中共盐亭县委认为,在蓄水时期,必须开展突击运动。今年秋季,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蓄水保水突击运动。全县领导集中,行动统一,一鼓作气,不失时机,劳力投足,保质保量。经过突击运动,全县冬水田的积水都在五寸以上,并且消灭了一万四千多亩脱水田和黄昏田。什么叫做黄昏田?就是将脱水又未脱水,仅有一层浅浅的泥泞的田。现在,全县共蓄冬水田十一万多亩,总蓄水量比去年同期上升16%。按明年计划插秧十四万亩,平均每亩已经蓄水四百五十多公方。
水蓄好了,接着而来的是经营的问题。要把水田经营得好,就要及时耕翻。一般说,在蓄水前要犁一遍,把稻梗翻到土下去,可以作肥料。在冬季以前,也要耕耙一遍,把案板草耕耙断根。这样可在水中压绿肥肥田。山上的桐叶、黄荆叶、马桑叶、水青杠、旱青杠等等的青枝绿叶,都可以用来压绿肥。棉花秸、玉米秸、红苕藤等等农作物的秆子,也可以压绿肥。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沤上几个月,把水沤得透肥透肥的。那些沤不烂的秆子,还可以捞上来做燃料。我走到每个山沟里,都可以看到冬水田中压上了绿肥。压青除了在秋、冬季进行以外,春季草长叶生,还可以再压一次。
冬水田都是高高下下的,有的在山腰里,有的在山脚下。这样田里的水,要能管好,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漏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儿的泥土粘性较大,一般不易漏水,除了渗透一些,就是蒸发。只要保管得好,到了第二年春天,留五寸水的田,还剩三寸深,可以栽秧。可是,水老鼠和黄鳝是堰埂的大敌,有时钻个洞,不到半天,二亩冬水田的水就漏光了。有时刮风下雨,也会把堰埂冲破。牛、羊、鸭子也会踩坏了堰埂。所以,冬水田必须经常有人管理才行。
冬水田由谁来管?过去盐亭县各地的办法很多。有的临时派人管,有的分户管,有的谁种田坎谁管,有的由犁耙手管,有的生产队长兼管,有的分段划片专管。这些办法,实行起来,都有缺点,主要是责任不专,经验不足,结果管不好,常把水漏干了。县委同各公社老农座谈,老农说,“会看水,看一沟,不会看,看一丘。”这就是说,看水要有经验,而且还能多看。所以,县委确定了群众性蓄水防洪,专人专职管水的办法。在每个生产队里,由群众选出一个觉悟高、热爱集体、做活精细、有管水经验的人做管水员,不做其它农活,专门管水。管水员的任务是,负责全队塘、田、堰、坑的引水蓄水,查漏补漏,扎好田缺,做好石码头,加高局部矮小田埂,捶磨田边塘埂,保证冬春应有水量。管水员的工分,一般略高于同等劳动力所得的工分。现在全县五千零一十三个生产队,已经确定了四千零一十个人专门管水。
我在永兴公社里访问了一些专职管水员,发现专职管水的好处很多。塘、田、堰、坑,由管水员统一管理,上下左右能全面照顾,克服了分散管理中的矛盾,能按作物需要供水。管水员情况熟悉,见漏就补,见缺就扎,能够蓄水保水,节约抗旱劳力。管水员可以检查验收整治田坎和犁耙质量,制止乱放水。管水员与生产队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反映情况,当好生产队的助手。有人认为,一个生产队,田多的有四、五十亩,一个管水员照顾不过来。当然,在下雨蓄水和防洪时,干部群众要一齐动手,开展群众性的蓄水防水运动。有了专职管水员,就可以把经常工作做好,巩固群众性蓄水防水运动的成果。这些管水员,责任心都是很强的,白天晚上,都要到田头去转,带了钺锄、响棰。钺锄比普通锄头大一二倍,可以用来堵漏洞。响棰就是木棰,可以用来捶实堰埂。听了他们许多热爱集体、不辞辛劳的事迹,真真使人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