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在集体经济的大家庭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8
第2版()
专栏:

  在集体经济的大家庭里
  本报记者 陈泊微
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像我们国家的千千万万个农村人民公社一样,走着健康发展的道路。九十几个生产队的集体经济是巩固的,几千户社员的物质、文化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里的政治空气很浓厚。干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两级,百分之九十几是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社员,经历了十多年翻天复地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绝大多数清楚地懂得党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水乳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的教育,使干部、社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明确地解决了依靠什么和依靠谁的问题。
老 农 的 作 用
罗子沟的城子后生产大队座落在一片翠绿的漫坡上。传统的灰黄色茅屋丛中,夹杂着一些漂亮的红色砖房。三三两两的新房支架,搬砖运瓦的男男女女,显示出一片兴家立业的升腾气象。
农副业连年发展,特别是粮食,1961年生产九十三万八千斤,比1957年增加12%以上。今年生产又比去年好,人们有了余钱剩米,除了扩大生产,就来改善居住条件。大队支部书记赵宪臣说:“就是材料不大凑手,要是砖瓦满足供应,盖新房的还多哩!”
发展生产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密切团结干部、群众,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城子后做得都是好的。除以上原因之外,这里还有突出的一条,就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安排上,认真尊重老农的意见,充分发挥老农的积极作用。在农村工作当中,必须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在城子后采访,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到,在一个相当时期以内,依靠贫农和下中农,首先就要依靠贫农、下中农当中的老农。
去年,城子后有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平均八十四户;今年,适应生产的需要,三个队分成六个队。原来的三个队长,都是四十几岁到六十多的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新增加的三个队长,两个在四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年纪虽然较青,但因担任大队会计、出纳多年,也有相当的工作经验。
城子后大队选举生产队长,不仅采取无记名投票法,而且不提出候选人。当选者多数是老农,充分说明了广大社员对老农的态度和看法。
多数队长是老农,队委会的多数是老农。每个牲畜饲养室都有老农作骨干,每副犁、每张耧都有老农担任技术指导。生产规划,生活安排,以及别的应兴应革的大事,都是在队委会上讨论决定的,都广泛地听取和反映了老农的意见。
城子后的老农,究竟在各种工作当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在生产上,老农是久经考验的能手。他们熟悉本村的自然条件,继承着当地农副业生产的优良传统,掌握了适合本地情况的耕作技术。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子后的老农提出的许多有关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和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他们认为,按照城子后的自然条件,不能只种一种高产作物,而应该兼收并顾,谷子、玉米、高粱、小麦、大豆……都种一些。这样既能保收,又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需要。他们坚持主张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和提高农活的质量,并且以身作则,影响和教育某些追求数量而不大注意质量的年青人,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一锄一犁都马虎不得的。在城子后,老农的许多意见是权威的意见,对于这个大队的稳定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几年来,城子后一方面按照本地传统的耕作方法种地,一方面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经验。改小麦大垅宽播为小垅密植,改大豆点种为条播,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这些外来的好经验,城子后的老农认为是可行的;尽管如此,党支部和管委会还是领导社员试验了几年,才普遍推广开来。还有一些外地作法,像过深的秋翻地,玉米双株密植,城子后的老农认为不适合本村的情况。大队干部考虑了老农的意见,深翻地,每个生产队试翻三亩;玉米双株密植,每个生产队试种一垧。前者试验了一年,后者试验了三年,证明在本地确实不能增产,就停止试验了。老农讲究实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办事务求可靠。在目前还不稳定的农业生产上,在推广外地生产经验的时候,多听取老农的意见,多进行一些试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生活上,老农是勤俭持家的模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解放以前世世代代辛酸生活的磨炼,使许多贫苦老农养成过日子的时候瞻前顾后,精打细算,全面安排,留有余地的习惯。城子后连续几年增产,老年农民坚持在队里储备一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1960年这里发生水灾,因有储备,生活无虞,人们都说老农的主意好。
“在生产、生活上多听取老农的意见,在政治上依靠老农,这也是阶级路线问题。”大队支部书记赵宪臣在这里指的老农,是老贫农、下中农中间的老农。这些老农当中的积极分子,在旧社会受尽剥削压迫,长期过着苦日子。解放以后,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土地改革中打倒了地主,在合作化运动中对富农作过坚决的斗争,在生产运动中勤勤恳恳地创造自己和儿孙的幸福生活。他们对于社里、队里正在办的和将要办的许多事情,可以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意见。但是,只要想起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想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想起依靠集体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根本大计,他们总是积极地站在正确的方面。城子后的青年人跟别的地方的青年人一样,积极,热情,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现在二十几岁的人,在“八一五”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还是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们缺乏阶级斗争的锻炼,没有亲眼看到老一代人是怎样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常常跟老一辈的人们不大一样。这就产生了一个经常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如果说在工厂里应该经常依靠老工人向新工人进行今昔对比、阶级斗争的教育;那么,在农村中,同样应该经常依靠贫苦老农对青年农民进行这样的教育。
从今年开始,城子后的党组织特别注意了向青年农民传授生产技术这件大事。生产队副队长多数是青年。生产组长几乎全部是青年。“青年人热情,精力旺盛,腿勤,愿意学习;”赵宪臣说,“从我们这里的情形看起来,只要组织领导得好,他们进步会很快的。”
集 体 和 个 人
罗子沟公社所属许多村屯,在日寇侵占东北期间,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根据地。当地广大农民,在我们党领导下,对日寇进行了十多年英勇卓绝的武装斗争。日寇投降以后,当地朝鲜族农民,继续同汉族农民一起,积极地参加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大道边、山坡上许许多多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塔,纪录着各族人民光荣斗争的历史。
罗子沟的烈属、军属,多是劳动农民。他们对革命有着特别的感情,因此成为维护和巩固集体经济的积极分子。我们访问的薛长海,就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军属中间的一个。
薛长海,五十九岁,罗子沟第一生产大队的知名人物,是个人口多、劳力少的军人家属。大儿子早已成人,独立门户生活去了。现在家里有老妻、四个儿子、两个儿媳。二儿子服役期满,部队希望他继续服役,他自己愿意继续服役,全家也支持他继续服役。三儿子当拖拉机手,不能参加家里的劳动。四儿子在农业中学读书。小儿子刚念小学。老妻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儿媳料理家务之外,只能参加部分农业劳动。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担子,主要落在薛长海身上。而薛长海呢,十一岁给地主放牛,十八岁做雇工,三十岁当佃户,东北解放之后,才分到一些土地。艰苦的生活,过重的劳动,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戕害,到了晚年,腰痛、腿疼,再不能参加重劳动了。
但是,倔强的薛长海不愿意让队里在生活方面照顾自己。
“年纪虽大,还能动弹。不能干这个干点那个,不能做重活做轻活!”
既然薛长海不愿意接受生活方面的照顾,队里就从积极方面,从生产方面想办法。薛长海是饲养牲畜的能手,由于工作出色,几次受到县里的表扬和奖励。只是因为腰腿病发,难以继续跟着牲畜跑,所以不当饲养员了。队里借重他的技术,照顾他的身体,委托他饲养队里的六只鹿。这件事情,别人干着吃力,薛长海干着轻松,因人派活,皆大欢喜。
但是,这种照顾没有解决薛长海这个家庭的全部困难。去年春天,生产大队处理一批母猪,首先优待军烈属,卖给薛长海一口。去年下半年,队里的母牛生了一批小牛,队里养不了这么多,选一些卖给社员,首先优待军烈属,让薛长海买了两头。两头小牛、一口母猪、四只鹅、三只鸡,给这个八口之家的俭朴生活,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补充。
薛长海眼光远大,理解生活。他知道集体为什么主动照顾自己,为什么能够照顾自己,决心实现自己的志愿:“队里给我的多,我要给队里更多。”他细心饲养那几只鹿,它们一天天肥壮起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去年他除了生病、到部队看望儿子,请假十七天以外,足足工作了三百四十八天,每天十一分,全年得了三千八百二十八分。母鹿配种时候,他怕刚刚捉来的公鹿把母鹿撞坏,守在鹿圈旁边,三天三夜没有睡觉。鉴于他养鹿负责,很有成绩,队里奖励了一百工分。他鼓励两个儿媳尽一切可能参加集体劳动,他责备那些不爱惜公有牲畜的年青人,他就队里应兴应革的事情,提出各种批评和建议……干部说他积极,老农说他耿直,年青人说他过于严厉,但是值得学习的。
“集体的弄好了,个人的就好办了。”为了减轻队里照顾军烈属的负担,安排全家的生活,他开动脑筋,在首先保证搞好集体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地经营个人的家庭副业。母猪,薛长海上午喂鹿的时候,带到鹿圈附近放牧;下午,学生下学了,把它赶到较远的草场放牧。小牛,夏天野草丰茂,请人代牧,全家利用业余时间储备饲草;冬季有草有工夫,大家动手,实行舍饲。
饲养个人的家畜,薛长海同样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买的那口母猪,原来又瘦又弱,长期不下小猪。到他手里,很快变了,两年生了三十个小猪,无一死亡。去年三九天生了一窝,全家动员,细心照顾,加厚猪舍,勤换铺草,母猪乳不够,给小猪吃粥,一窝十二个,全部成活。卖小猪,还牛价,薛长海已经不欠队里的钱了。
身体不好,又不能离开鹿圈,自留地还难以种好,更不能开小片荒,猪饲料那里来呢?薛长海有办法。他把队里分的豆子,榨成豆油和豆饼。人吃豆油,而用豆饼换来队里用做饲料的谷子。队里喂牲畜,豆饼比谷子好。薛长海家,人吃小米猪吃糠,也比光吃豆子好。这么倒腾一下,对集体,对个人,都有好处。
生活是丰富的。从薛长海的工作和生活,可以看到我们农村中和社员家庭中蕴藏着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潜在力量!可以看到那些以集体作靠山,从集体得到无限幸福和温暖的社员,对集体事业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依靠集体,照顾个人,全面安排,勤俭经营,薛长海这样的人口多、劳力少的社员能够生活得很好,更不要说那些人口少、劳力多和人口、劳力都多的社员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