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除四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8
第5版()
专栏:

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除四害”
  粟宗嵩
当前影响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是旱、涝、碱,引黄灌溉后,又新出来一个淤。从农田灌溉的角度来说,除此四害,是发展华北农业生产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一项基本建设。
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自来就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按1957年统计,冀、鲁、豫三省及北京市的总耕地面积、粮食总播种面积、农业总人口都各约占到全国的24%,棉花的总播种面积则占到全国的46%左右,说明这里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以来,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在长期反动封建统治下,水土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仍低于全国的总平均。在丰收的1957年,粮食产量只占到全国的17%左右,棉花产量只占到全国的41%左右。
在华北平原建设现代化农业,要作许多工作,首先要除以上所说的四害。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南起新乡,北迄天津这一广大袋形地带,又是除四害的重点。
华北平原产生四害的地理条件
华北平原产生四害的地理条件,各方论述已多,这里只就气候、地形、黄河等三个主要因素,略抒己见。
我国处于季风地带,在偏北风和偏南风的相互交替下,年内干湿两季分明。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偏北,南来的潮湿气流进入本地区比淮河以南地区晚些,在本地区停留的时间短些,致使本地区旱季长而雨季短,雨水集中于两三个月内,也没有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年总降水量也要少一半左右。年内雨水分配也因而不匀,春季(3—5月)约占全年的14.4%,夏季(6—8月)约占62.1%,秋季(9—11月)约占18.2%,冬季则只有5.3%。而华中则相应为27.2%、42.3%、20.9%及9.6%。又由于气候复杂多变,冷暖气流强弱程度不同,两种季风的交锋带
(也就是大范围降雨地带)进入华北平原每年迟早不同,夏季雨区的位置及其范围大小与停留时间均不同,所以常引起大面积的水旱灾害。
在地形上,在上述袋形地带内,自西南向东北逐渐缓慢倾斜,地上水退泄条件不好。黄河以悬河形式纵贯平原中南部,使袋形地带内的内水不能入黄出海。直接入海之路也为津杭运河所隔断。太行山突起于西,源出太行的海河水系各支流,山洪猛骤,且可数河同时并涨。在黄河多次迁徙改道、泥沙淤积影响下,还形成西南—东北走向、高洼相间的条状地带,小雨小涝(洼地受涝),大雨大涝(高地也受淹)。区内历史上原有不少泊、淀,在长期水土流失淤积及黄河泥沙淤积下,已残存无几,除东淀尚有一定滞洪能力外,余如宁晋泊、大陆泽等已不能担负防洪、除涝、抗旱之重任。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区内山洪内涝一概汇于天津的不利形势。
在上述地形条件下,黄河渗水和太行山区的地下水都汇集于袋形地带中的低洼地带,形成一条自西南向东北流归大海的地下河,坡缓流长,出流条件不够好,使得地下水位很浅。在微地形起伏和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洼下地段形成盐碱地或沼泽化,二坡地成为易碱地段;也使得这里的地下水盐的平衡状况极不稳定,地下水位易受地表水的补给而上升,形成涝一年,碱一年,旱年碱洼,涝年碱岗,涝碱相随,旱碱相成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渠灌,引进大量渠灌水,如果灌溉技术掌握不好,渗水大量补给于地下水,就会灌溉水到哪里,盐碱化也跟到哪里。事实证明,即便在海河水系各支流的冲积扇上,渠灌不当,也有伴生次生盐碱化的可能。群众所积累的一整套农业技术,不能适应灌后骤然大幅度改变的地下水盐状况,如果无条件地推广高产作物,破坏当地农业制度,再加上田间管理粗放,就容易形成大片耕地次生盐碱化。
引黄灌溉中的泥沙也是一个大问题。泥沙必须有消纳之地,如不能输送入海,则不淤于库,即淤于河,不淤于河,必淤于渠。渠系的淤积会削减其输水能力,延长灌水时期,加大渠道的渗漏,恶化灌区水文地质状况,为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发展创造条件。至于增加清淤负担,降低灌溉效益,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水库一经淤积报废,调洪将失去凭借,灌溉水源失去调节,就会遗后世以无穷之患。防泥沙之难,甚于防盐碱,泥沙问题不解决,大规模引黄灌溉就很难实行。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气象上的旱涝将长期存在,土壤的盐碱化威胁也是经常性的,淤则牵连到治黄问题,同样是复杂的。不灌溉无以防旱,无灌溉不能治碱,不除涝不能灌溉,不防淤灌溉不能持久,这就是全部问题所在。在一定程度内打破地形条件的限制,稳定地下水盐均衡状况,改善改造水文地质条件,以适应气候上多旱、多涝的特点,是这里除四害的正确途径。除害与兴利结合,全面规划,分片治理,先易后难,是应取的步骤。
先用海河水,先治旱、涝、碱
本地区发展灌溉的最大障碍是地下水盐状况不稳定,土壤易于返盐。暂停引黄灌溉,先把海河水系的地上水和流域内地下水利用起来,发展灌溉,在平原洼涝地带大力除涝,既有利于当前农业生产,在区内地下水盐因而取得初步控制之后,再行引黄,也比较可靠。这里无严重的泥沙问题,事情好办些。这样作,也可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处理黄河泥沙问题。
在旱、涝、碱统一处理、分片防治的指导原则下,以海河水系每一支流流域为一独立单元,采取三水(雨水、地上水、地下水)并用、井渠并用、灌溉与除涝并举、自流灌溉与扬水灌溉并举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上蓄(上游蓄水)下排(下游除涝排水)中间灌(中游灌溉),渠灌由上(上部地区)而下
(下部地区),先小后大(灌区、轮灌区由小到大发展),先近后远(自水源近处向远处发展,自干渠近边向外边发展),除涝排水由下(下游)而上(上游),先干(骨干排河)后支(支河支沟),先通(通畅)后深(拓宽浚深);二坡地在除涝的基础上灌溉,洼涝地在排水(除涝与必要的地下水排水)的基础上先扬水灌溉,后自流灌溉。适宜于井灌地区不用渠灌。
以河北省滹沱河为例。滹沱河在岗南出峪,东流至献县汇于滏阳河,本河以南,滏阳河以西,槐河(滏阳河北岸小支)以北之间的平原,在地貌上自成一单元,在水系上自成一局,完全受滹沱河的控制。年降水自西而东渐减,多年平均,在石家庄市以西可达七百毫米,京广路沿线约五百至六百毫米,藁城以东则低于四百五十毫米。表层潜水自束鹿以东渐趋复杂,埋深渐浅,矿化度渐高;可供开发利用的深层富水层,京广路西埋深二十至二百米,藁城一带二百至四百米,东部衡水一带则达四百至八百米,出水量亦愈东愈少。解放前京广路西原有小面积渠灌,路东有井灌,解放后井灌得到很大发展,又兴修了石津渠及岗南、黄壁庄水库,灌溉中部及东部地区。目前情况是:京广路沿线两侧为粮棉高产区;石津渠灌区自束鹿、深县以东发生次生盐碱化,部分灌区停灌;东部衡水一带从来是旱、涝、碱交相为害的低产区,渠灌地区因盐碱化有所加重而完全停灌,停灌地区次生盐碱化程度已有所减轻。从这里的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及当前农业生产的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除四害的布局应是:水库近边发展一部分自流渠灌和扬水灌,自此向东,依次发展井灌、井渠交叉灌、自流渠灌,以巩固高产。再东停灌地带,应以农业措施为主,恢复次生盐碱化土地的生产,创造条件后逐步发展自流渠灌,以提高生产。东部洼、涝、碱低产地带则先除涝,在除涝基础上,枯水季节可引用部分库水,发展一部分扬水灌溉,稳定生产。在排地下水后,根据条件转向自流渠灌。井渠交叉灌区是地上水与地下水相互补充的水源调节地带,根据逐年水源动态,或渠主井辅,或井主渠辅,东部地区灌溉发展后水源不足,可以引黄补给。
海河水系各支流内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条件虽不尽同,但基本上与滹沱河同类型。目前水源、灌溉等条件较好的除滹沱河外,尚有永定、潮白两河所属京津地区,以这些地区为试点,重点建设,取得经验,对整个海河流域内除四害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总的部署是积极发展井灌,巩固提高渠灌,洼涝地带大力除涝,在除涝和合理灌溉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技术措施,防治盐碱。灌溉以各河地上水地下水为主,引黄水为辅。
为了防治自流渠灌区次生盐碱化,除掌握灌排工程的规格标准外,在灌溉上应着重抓好下列几个环节。
1、加强渠系防渗。土渠渗漏量一般占到总引水量的20%至25%以上,采取工程衬砌、改善田间渠系,改善用水管理方法以及沿渠植树造林种牧草等措施,控制和减少渠系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是防治沿渠次生盐碱化、节约水源、提高灌溉效益、降低工程成本、平衡水土资源的有效办法。
2、平整土地,提高灌水技术。一般情况下,灌水定额超过每亩四十至六十立米,就要形成田间灌水深层渗漏。大水漫灌下田间渗漏及跑水所损耗的水量更是大,常远远超过渠系渗漏。土地不平整,灌水技术不高,也会增加田间渠系的设备投资。应普遍推广沟畦灌技术,逐年提高平整土地的标准,以达到省水、防盐的要求。
3、加强灌溉用水管理。要逐步把灌溉用水管理建立在水文气象预报、墒情预测、土壤盐情预测、地下水盐动态预报、作物苗情预测等一整套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之上,提高计划用水的水平,严格掌握灌水时期和灌水量。
4、水、肥、劳(劳动力)、保(植物保护)密切配合。由旱作改水作,整套的农业技术都要有相应的调整改革。灌溉为精耕细作创造条件,反过来也要求更高水平的精耕细作。在灌溉条件下,需肥多,浇水、平地、筑畦、打埂、勤耕作等需劳动力也多。灌溉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给蝼蛄带来了大量繁殖的条件。据植物保护部门调查,山东菏泽专区盐碱化面积扩大后,因蝼蛄为害而缺苗的地增加到20%左右。灌溉地边易于杂草丛生,产生虫害。所以治虫除草,植物保护工作也要跟上来。水、肥、劳、保关系如失调,耕作自必粗放,灌溉后地力消耗快,肥分流失多,土壤势必恶化。灌溉增产效果一消失,易碱地区就会加速加重次生盐碱化。
5、加强灌溉技术的科学研究。二年三熟在本地区耕作制度中占主要地位,发展灌溉后就有条件改为一年两熟,扩大复种指数。但兴修灌溉的工程部分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而农业改制则是一个复杂过程,一般要在两三个轮作周期的试验研究后才能定下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事业,保当前原有农业的生产只是第一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建立灌溉农业的一整套制度才是其最后目标。所以在已灌区和即将灌溉的地区,都有必要及时开展灌溉农业的科学研究。
应该指出,井灌的复杂性不下于渠灌。现代化的井灌区是建立在井群联合运用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对此还缺乏经验。井群的布局,井位的选定,不仅决定于井灌区的地下水开采条件,更主要的是,既要适合于当前以生产队为基础、小面积分散种植、作物多种多样插花种植、半畜力半机械化耕作和基本上以单井灌溉为主的生产条件,也要考虑到生产发展后高度机械化耕作、机械化灌水和在大面积轮作条件下的井群灌溉要求。为了作好这项基本建设工作,要在现有文水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专业科学技术队伍,以海河各支流为单位(如滹沱河)或两三条河合为一单位(如永定河、潮白河),按开发先后,复勘补查地下水利资源,确定开采水量,作出井灌区的区划。同时对井群灌溉条件下的田间工程布局、规格及其技术原则,进行调查总结、研究提高,以指导井群安排和井灌技术。这是大规模开展井灌的基本准备工作,必须紧抓,不妨由粗到细,但不能不做。在上述资料还不够和当前物力、财力、人力均嫌不足的情况下,一般地说,可以采取深井与浅井相结合、土井与机井相结合的方式部署。大致自京广路沿线由西向东,逐步扩大井灌区范围。在上述范围内,土壤改良条件复杂,地形比较破碎,宜于小面积生产的可以浅井单井灌溉为主。反之,在可以大面积生产的地段,可以深井、联井为主。边打井,边鉴定,鉴定好一群,取得更好的经验,再打一群,并进一步修整补充原规划设计。因此,这项工作也要组织一支专业的科学技术队伍,负责地下水勘探、开采规划、井群设计、指导打井的工作。不要在没有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下,仅凭现有水井的一些调查,遍地开花,随地打井。这样会引起不良后果,造成浪费。
除涝是一项流域性的工作,必须在流域内统一规划,全面安排,上下游步调一致,分阶段逐步提高。也要有专门机构,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承担起规划、设计、指导施工的全部责任。目前首先尽快打通被堵塞、被截断的天然河沟,恢复其天然排水能力。在局部地区尚无足够排水出路条件的,设置一定面积的临时滞洪区,不失为治标之策。季节性滞洪的泊淀,应当加以保留。目前除涝排河的除涝能力一般多为五年到十年一遇的雨涝,少数为十至二十年一遇的标准,按华北过去涝情和气候特征来看,这个标准不够高,也很难就肯定哪里该高,哪里该低,能高些总好些,问题在于财力、人力。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任务,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按照规划,年年加工,代代加工,组织科技队伍指导技术,不愁大功不就。
防泥沙要治标治本同时并举
引黄灌溉的泥沙淤积问题,其严重性决不在盐碱化之下。泥沙问题不解决,库渠灌溉不能持久,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灌溉。兹事体大,其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
目前,黄河下游泥沙问题在三门峡以上是水库的防淤问题;在三门峡以下是水库清水下泄,引起河槽的冲刷,河床处于重新造床的过程,因而不能稳定。这样就在农田灌溉上,使得渠首引水无保证,进渠泥沙不能有效控制,渠道淤积,清不胜清。由于来自河槽的泥沙质地差,也不合放淤要求,不宜大量放入农田。治沙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从治河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不属本文范围,不在此论述。从农田灌溉上来说,我们认为应治标与治本并举,三门峡上下游分别对待。三门峡以上以水库防淤为中心任务,大力开展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正本清源的治本之计,这一点早为大家所公认。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群众也有丰富的经验,各地都有全面治理、综合治理的典型,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可以指导生产的成果。目前问题在于如何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内容,依靠广大群众,国家帮助,长规划,短安排,采取农、林、水、牧综合措施,把治坡工作提高一步,与治沟配合好,由近河、近沟地带向内地逐步纵深开展推进。数十万平方公里内的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惟其如此,才更需及早着手。
黄河是世界上最不好治的一条河流,在西北水土保持达到一定要求之前和下游河槽在新造床运动中达到一定的稳定之前,引黄灌溉的泥沙问题是始终要存在的。那末,是否有治标之策呢?下面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1.借水退沙,保证一定的灌溉条件。总结国内外引浑水灌溉比较成功的防沙经验,是借水退沙。其要点是:根据河流泥沙的特性,加大引水流量,在引水配水渠道中,保持一定的退水流量,不宜入田的泥沙,借退水退出渠系,可以入田的细淤沙,放入农田。这套办法,必须水源充裕,有水可退,要有允许退沙、能够输沙出海的河流。效果的好坏,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水平;每年也仍有一定的清淤任务。黄河三门峡下泄之水,有无借水退沙、开展部分灌溉的条件,值得研究。
2.引清水灌溉。如上所述,水土保持和防沙,不是三、五、十年所能见大效的,借水退沙须高度技术,其研究解决也须假以时日。自三门峡下泄之水,在一定河段内仍是清水,在上述措施尚不足以适应当前灌溉之急的情况下,引清灌溉的可能性、合理性也是值得研究的。北京市引永定河清水的成功例子,值得参考。
泥沙问题在海河水系的一些支流中(如永定河、漳河)也存在,虽不如黄河为害之甚,但也不容忽视。在这里开展山区水土保持,保养水源,提高灌溉潜力,减轻下游洪涝,同样应该重视。
常言说,“水能载舟,亦能复舟”。水,用之得宜则为利,用之不当则为害,在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下,尤应慎重。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广大袋形地带,在除四害问题上是利害相共的,统一治理则利,各自为政则害。在当前条件下,在灌溉防旱上,以自己的水源为主则利,以引黄水为主则害。沿京广路一带,以井带渠,优先建立粮棉基地,可使高产更高产;洼涝地带以除涝排水为治碱、灌溉开路,稳定生产,可变低产为高产。分围合击,利易兴,害亦较易除。这样做既是稳步的前进,也可取得高速的发展。在恢复渠灌、发展井灌、除涝治碱、水土保持等工作中,有必要在现有各级主管机构之下,组织一支科学研究队伍和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以共同指导生产,这样见效会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