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18
第5版()
专栏: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熊毅
  一
华北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带,全年雨量既少,蒸发量很大,又大部集中在夏季。夏季炎热多雨,虽可引起土壤盐分下压,但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土壤又容易返盐。华北平原地区的气候干旱是引起土壤积累盐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气候干旱并不是形成盐土的唯一原因,干旱地区内排水通畅的高地并不形成盐土,只有排水困难而含盐地下水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土壤才会盐化。一般低平地区的排水条件都比较差,盐随水由高地流至低地,抬高地下水位和增加地下水中的盐分,经过强烈的蒸发,盐分就会向地表积累。滨海地带地形平坦,排水更为不畅,不仅常受海潮的影响,还承留较高地区流来的咸水,盐分积累更多。所以,排水不畅也是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因素。华北平原的气候干旱和排水不畅,是在平原形成之时就有的。由此推论,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应早在人类历史以前,以后不过是变化万端而已。
华北平原中的盐碱土,有新老之分,老盐碱地很多;还有很多土壤表层不显盐化,而底层土壤含有盐分。最近在山东曾研究一个盐土深钻标本,深达一百八十多米,全剖面中都含有盐分,自五十米以下,土壤盐分更为增高,钠盐也较多。这些都可以说明盐土是长期以来就有的。
群众治理盐碱地的经验,主要是压盐、赶盐、堵盐、躲盐和耐盐。压盐的主要办法是围埝平种(也就是土埂畦田)以蓄淡压盐,靠雨水把盐压下去,以免除或减少盐分为害作物。在有自然排水条件下用水赶盐是有效的,但在排水不畅地区赶盐,把盐赶到周围土地,是不好的。堵盐是设法让盐不上来,或只上来一部分,或不使盐升到耕作层。如多施有机肥料、压青、适时耕作、翻耕晒垡、取土垫砂等。这样做可切断毛管,减少盐分上升地表,都有堵盐的作用。至于适时耕种则有躲盐作用,选种耐盐作物和培育耐盐品种则有耐盐的作用。群众的这些经验,对治理盐碱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彻底,稍一不慎,盐便要返上来。过去土地是带病生产的,所以产量不高。在农民精耕细作、严格保养下,把盐压在下面,所以土壤还能生产;一旦保养不慎,耕作粗放,则又抬高地下水位,形成盐碱化。
抬高地下水位和耕作粗放都可以引起次生盐碱化的发生,但这两个原因之中究竟以哪一个为主?从华北平原来说,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位抬高,耕作粗放只是起了“帮凶”作用。地下水位高,使土壤发生沼泽化,是容易理解的。地下水位抬高为什么会引起土壤返盐?这是因为地下水位抬高到临界深度(引起土壤开始返盐的地下水埋藏深度)之上,底土和地下水中的盐分就会随着水分运行,沿毛管而上升地表,造成土壤盐碱化。如果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不能上升到地表,盐分也上不来,就不会引起土壤返盐。明确地下水与盐碱化的关系后,还要进一步分析抬高地下水位的主要原因,是吃水过多,还是因为排水不畅?这两个原因是有联系的,但排水不畅所引起的恶果,更为严重。华北平原的自然排水条件本来就不甚通畅,如不设法疏通排水总出路,就是挖了排水沟也是排不出去;如果排水河道和排水沟被淤塞,把排水河道堵起来发电、航运、磨面、养鱼,或者是把排水河道和排水沟改为输水渠道,灌排共用,就会更增加排水的困难。更严重的是兴修河道、渠道、铁路和公路,横断排水河的出路,而缺乏必要的交叉工程,以及乱挖边界沟、边界埝,这样就不仅会打乱原有排水系统,还会破坏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自然流势,更增加排水的困难,使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普遍发展。平原蓄水、渠道长期输水和插花种植水稻等不合理的蓄水和灌溉,都会大量补给附近土地的地下水,特别是在排水不畅的情况下进行大水漫灌,更加速地下水位的增高,引起土壤迅速返盐。总的来说,只灌不排,抬高地下水位,就是灌区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产生了这些现象,并不是说盐碱土不能改良,也不是说灌溉事业不能发展,而是说掌握水盐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二
防治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主要应当设法降低地下水位和减少地面蒸发。不管是降低地下水位或者是减少蒸发,都是属于土壤水分管理问题。灌溉冲洗和蓄淡压盐,主要是把盐分淋洗下去,改变土壤中水盐运动的方向。耕作和施用有机肥料,主要是切断土壤毛管,减少地面蒸发,阻止盐分上升。但仅仅这些措施还不能把盐排出去,盐分还留在土里。所以还需要有排水条件;只有进行冲洗排水,才能迅速而彻底地洗去土壤中的盐分。
华北平原的基本情况是“抗旱要灌溉,要灌必有排,除涝要排水,治碱更要排;不排不能灌,不灌也要排”。所以说排水是治理旱涝盐的根本办法。没有排水条件,进行灌溉和改良盐碱地都很难成功。排水条件和排水措施在意义上有所不同,排水条件包括自然排水和人工排水,而排水措施仅指人工排水措施。如果自然排水条件好,可以不必挖或少挖排水沟。有些人说在无排水条件下洗盐是成功的,这样说法是不确切的,在无排水条件下,不要说冲洗,就是灌溉也可以逐渐抬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壤盐碱化。
明确认识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道理,就会了解排水的重要,就会有决心挖排水沟,也就会爱护和管好排水沟。但是认识排水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的事,不少人认为水来得不易,不愿意排走;加上挖排水沟又费工又占地,因此不肯挖。产生这些思想的根源,主要是没有认识水盐运动的规律和排水在改良盐碱地中的作用。我就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不怀疑火车一定要在铁轨上开,修筑铁路要费很多工,又要花很多钢铁。既然开火车一定要有铁路,那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灌溉为什么不用排水沟?开火车没有铁路会出乱子,那么在干旱或半干旱的平原地区灌溉不挖排水沟会不会出乱子?我们应当从理论上从实际上来认识这个问题。不应该挖排水沟而挖,是劳民伤财;应当挖而不挖,则为害更大。只有思想弄通了,才有决心挖,有了决心,才能挖好,挖好后才能多加爱护和管理。否则,好容易挖好排水沟,为了别的目的,而把排水沟堵起来,失掉挖排水沟的本意。挖排水沟的目的,是要使排水通畅,假如排水沟不合规格,没有出路,不配套,被淤塞,不够深或不够密等,虽有排水沟也不起作用。这样还会引起一些人的错觉,认为挖了排水沟也不能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所以挖排水沟还要讲究质量。
排水不只是退地表水,还要排地下水,把土体的盐分洗掉,只有把地下水排到临界深度以下,才能避免土壤返盐。地下水临界深度不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不仅受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质地状况、盐碱化程度、地下水矿化度和栽培作物种类的影响,土壤耕作制度不同,临界深度也有差异。对临界深度有了这样的认识,便可以正确安排排水,灵活运用各种改良措施。
明确排水的目的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排水的要求。排涝和排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般对排水只考虑地面水,没有考虑地下水和排盐;如果不能排地下水和排盐,在盐碱土和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就很难顺利发展灌溉。根据不同的目的,排水要求大体可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排涝,主要是排地面水,排水河道要浅要宽,使汛期涝水能很快地排出去。第二级是排盐,也是排地下水,排水沟要深,要把地下水位排到临界深度以下。第三级是灌溉冲洗时的排水,不仅要排涝和排盐,还要阻止灌溉用水抬高地下水位,排水沟既要深又要密,还要田间工程配套。
以上排水要求,一级比一级高,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目前华北平原的排水条件是排涝尚有问题,排盐更为困难。但治理盐碱必先除涝,所以当前的排水原则是先排涝,后排盐,尽快满足第一级排水要求。在排涝过程中,只能解决部分次生盐碱土,不可能治理老盐碱地。要改良老盐碱地,必须具备第二级排水要求。如需进行灌溉冲洗,则必须具备第三级排水要求。目前有很多地区,连涝水都难保证排出,一级排水要求都达不到,怎样能进行灌溉?当今之计,最好暂停灌溉,从速搞好排水工程的配套,达到三级排水要求的标准,再继续灌水。否则,排水都很困难,仍继续灌溉,势必涝盐加重,困难更多。
上面所讲的排水要求是指旱地而言,水田自有不同。盐碱地种植水稻,有利用的意义,也有改良的意义。水稻是一种耐盐作物,一般农作物不能生长的重盐碱地,仍可种植水稻。在水源方便而排水较为困难的地区,种植水稻可以减低对排水的要求。在水稻生长季节,田面保持一定水层,又有淋盐压盐的作用。由于田面积水,土壤水分的损耗主要是通过水面蒸发,不致使盐分累积在土壤根层,也没有控制地下水临界深度的问题。所以说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和土壤含盐较重的内陆低洼地区和滨海平原,种植水稻应当是利用和改良盐碱化的一个好途径。但是有些人只看到利用的一面,把种水稻当作目的,作为农作制度的改变,而没有注意到这是边利用边改良的办法,种植水稻有改良盐碱土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排水措施。不充分理解种稻改良盐碱土的意义,在水源并不充足的平原地区,插花种植水稻,又无截渗排水沟,不仅种稻本身难以得益,原来的盐碱地得不到改善,还会使周围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对这些现象,不加分析,认为种稻只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也是不正确的。只要我们能因地制宜,加以管理,排水种稻以改良盐碱土是可以成功的,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盐碱地种稻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种一段时期的水稻,借泡田淋洗盐分,以后改为旱作;一种是水旱轮作;另一种是水稻连作。由于种植水稻的方式不同,排水要求也不一样。总的说来,盐碱水稻田的排水要求比一般盐碱旱地要低一些。连作水稻的盐碱地,它的排水要求在上述旱地排水要求一级到二级之间;如果实行水旱轮作,排水要求更要高一些,在二级和三级排水要求之间;如果是先种水稻以后改旱作,那么,在种水稻时的排水要求在一至二级之间,改为旱作后,排水要求是第三级。盐碱水稻田的排水要求虽比一般旱地低一些,但不是不需要排水,否则水稻田中的盐分日益增多,适于水稻生长的淡水层也很难建立,再则水稻收获后的土地耕翻和水稻生育期间的落干都迫切要求土壤迅速排干。看来,在盐碱水田中的排水,主要在于排泄迅速,排水沟不一定要挖得很深。
农业技术措施也很重要。在盐碱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如不考虑盐碱土所需要的特殊耕作管理,很难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农业技术措施不能代替冲洗排水,不能彻底洗去盐分,但它在改良盐碱地中的作用,特别是群众改良和利用盐碱土的既有经验,决不能忽视。
土壤盐碱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摸清情况,分析利弊,还要有资料,有档案,好像病人要有病历一样。要针对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利用改良分区,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了因地制宜的规划,还要考虑因时制宜,因作物制宜。作物种类不同,耐盐度不等,耕作管理和灌排措施就不应当一样。旱地和水田不同,棉花地和小麦地也不一样。特别是盐碱水田不能采用盐碱旱地的经验,应该有一套盐碱水田的灌排和耕作管理制度。
综合治理盐碱地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办法,也是指导盐碱地利用改良的一个思想方法。只要是对盐碱地改良有利的办法都可以采用,但决不是把所有的措施都一齐用上,要权衡轻重,分别主次,要符合改良盐碱地的目的。如果采取不合理的综合利用,反而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损失。明确这一点,就会根据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不致因措施众多,无法挑选,而举棋不定。
治理盐碱土的另一重要问题,是进行统一规划。土壤盐碱化常常牵涉到全部流域。假如没有一个统一规划,会引起上下游不必要的水利纠纷。治理盐碱化的规划可按情况、目的和要求分为若干改良分区,各分区之下又可再具体细分,各区的治理措施,都应符合统一规划的要求。
当前华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在进行治理之前,首先要分清新老盐碱地,摸清盐碱化的原因和情况。新盐碱地好改良,老盐碱地较难改良。新盐碱地中又因盐碱化的原因和条件不同,改良也有难有易。华北平原的新盐碱地,也就是次生盐碱地,可以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吃水过多使土壤发生盐碱化,多分布在二坡地,并且这些土地过去都是好地,盐碱化程度比较轻,来得快去得也快。暂时停止吃水或控制用水,地下水位就会逐渐降落,只要清理自然排水出路,不一定挖排水沟,就会很快地改过来,伏雨以后,更可以大变样。但是这种地区如要继续进行灌溉,则应有成套的排水设备。第二种类型是由于河道淤塞或受阻水工程的阻碍,排水条件恶化,再加上吃水过多而发生的次生盐碱化。这种土壤多分布在低平地区,特别是有阻水工程的地区。这种类型的土壤虽暂停吃水,病情也难彻底好转,必须废除或改建阻水工程,疏通河道,才会有好转。第三种类型是低洼盐碱地,这些地区本来就排水不畅,就有盐碱和内涝的问题,这几年来,由于在无排水条件下进行灌溉,大量水分及盐分由高地向低洼地汇集,因此土壤盐碱化及沼泽化更为严重。暂停灌溉后,各地地下水普遍下降,伏雨后盐分被淋洗下压,水和盐都向低处汇集。这些低洼盐碱地在停灌或拆除阻水工程后,情况也难好转,可能还要加重;只有在排水条件具备之后,田间排水系统适当配套,经过冲洗才能逐渐得到改良。
华北平原地区的降雨量不多,分配又不均匀,常有旱象,急需发展灌溉。在目前排水条件尚未完善和配套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暂停灌溉,以制止次生盐碱化的发展,只是一时之计,而不是治理盐碱土的根本办法。因此,为了发展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从速改善排水条件,继续发展灌溉,极为必要。但要在短期内全部平原地区都解决排水问题,也非易事。今冬明春,应针对具体情况迅速改建和拆除有碍排水的一切工程措施,疏浚河道,修整自然排水沟,首先满足排涝的急迫要求。在盐碱土地区可进行围埂和平整土地,以便来年借伏雨以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地下水位较高和盐碱较重地区可在修筑田埂时,配合挖些排水沟。此外,应根据各地群众已有的经验,恢复和建立适宜的农业布局和耕作制度,特别要加强防止返盐的土壤管理。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使排水配套,以便早日发展灌溉。这样,明年土壤盐碱化的改善,会有明显的效果,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华北平原土壤的盐碱化是严重的,但只要明确认识盐碱化的发生原因,采取正确的治理措施,会很快治好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可以克服的,盐碱土是可以改良的,灌溉事业是可以顺利发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