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鞍山钢铁公司第二高炉 突破资本主义陈旧经验 向苏联先进标准迈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1-28
第2版()
专栏:各地通讯

  鞍山钢铁公司第二高炉
突破资本主义陈旧经验
 向苏联先进标准迈进
孝鹤
鞍山钢铁公司第二高炉,从九月份开始突破了伪满时代生产的最高纪录,到十一月七日已达伪满最高日产量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一强。这是中国冶金史上的新的技术标准,使中国的冶金事业向前踏进了一步。
高炉是个很难操作的庞然大物,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例如焦炭的质量、矿石的成份、操作上热风温度的高低、风量的大小等,稍失正常都会影响高炉的产量与质量;甚至连雨天时空气中水分过多,热风中增加了蒸汽,也会使产量减少。
解放后,鞍钢恢复和发展生产中的困难是很多的,这不仅表现在:机器太老——鼓风机、热风炉因为陈旧已不能随心如意地使用,设备不完全——选矿厂还没修复,矿石含铁量仅达百分之四十九至五十三,职工操作技术的水平不熟练、缺少经验(伪满时期高炉最主要的部分—指挥室、卷扬室、黏土炮等全由日人操作)等等,更重要的却是职工思想上存在着顽强的保守观点,它直接阻碍着生产新纪录的创造。
当第二高炉修竣开工的时候,在鞍钢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工程师根据经验和统计数字,认为该炉在开工头三个月中,日产量是不易超过三百吨的,能够维持日产三百到三百三十吨就是正常状态。他们坚信自己的操作是最好的生产方法,目前绝不可能突破伪满时代的生产纪录。在他们的思想影响和束缚下,职工们对创造生产新纪录也缺乏信心。
为了保证生产迅速推向前进,必须战胜生产中的保守观点,必须打破资本主义旧生产经验的约束。领导上开始亲自下厂调查,研究机器设备的能力,向老工友请教,向工程师和专家学习,并且与苏联先进生产经验做比较。于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中的矛盾和落后性:
从容积利用系数来看,日本过去九个高炉平均利用系数是一点五,即高炉容积每一点五立方米可出一吨铁。(第二高炉为一点七二)但是在苏联却是点八二到点八五。这两个数字相差很大。那就是说,用同样容积(譬如六百立方米的高炉)在苏联能日产铁七三一点八吨,而日本时代仅能产四○○吨。
再从机器能力来看,卷扬机每十二分钟可以上一次料,每天能力为一百二十次。为了保护机器不使发热,最少可以上一百至一百一十次。但是日本时代平均在八十次以下,最多为八十三次。每次料罐所装矿石约十一至十二吨,含铁量平均按百分之五十算,每少上一罐料,即等于少出五点五至六吨铁。
从操作上看,热风的温度在日本时期仅保持五百至六百度,苏联则为八百五十度,热风温度的高低,加上一定的风量,决定着矿石熔炼的速度。
从以上的事实,已足可证明过去的操作方法非常落后,因此,那时的生产纪录也不会是最高产量。领导上抓住这个关键,在职工中广泛的进行宣传教育,用生动的事实和铁一样的科学计算,打破了生产中的思想障碍,并进一步依靠工人阶级,团结技术人员,发动工程师和技术员教给工人技术,使工人也开始在卷扬机和黏土炮上工作起来。由于职工热情操作,积极生产,使高炉的生产状况日趋正常。并在大胆创造,推广合理化建议的鼓励下,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的困难,改进了生产方法,提高了机器利用效能。譬如卷扬机每日上料次数,已由日本时代最高八十三次增为九十六次,热风温度已由日本时代保持五六百度增为七百二十度,风口直径由一五○糎增至一八○糎,使风量增大,燃烧面积均匀。由于使用了多装料和加速矿石熔炼的办法,也克服了矿石含铁量少于日本时期的困难(过去含铁量为百分之五五到五八)。
第二高炉生产成绩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九月份开始,即已突破了伪满时代的最高日产量,平均日产量也超过了伪满的生产水平。从生产效率来看,我们的容积利用系数最高时曾降到点九八。从质量上来看:我们制钢用铁的比例在八月份是百分之六十三强,九月份是百分之七十四强,十月份是百分之八十八强;而在伪满时期,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一年用铁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四,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仅占百分之三十三。拿含矽量来比较,日本时期是二点五,我们已降到一点八以下,而最好的炼钢用生铁含矽量仅为零点八七。为了奖励鞍钢职工忘我的劳动和创造,政府已经发给鞍钢炼铁厂职工三亿(东北币)元的奖金,和两面锦旗。鼓励他们为创造生产新纪录再接再厉。
目前高炉还存在着缺点,如焦炭比例还应该继续降低,瓦斯灰损失很大,卷扬机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风口的毁损率也仍嫌高,换一次风口的时间还没做到十二分钟的标准,容积利用系数还没有降到零点八二或零点八五。
但是职工们在打破保守观点后,生产热情蓬勃发展起来,他们正艰苦奋斗,抱着胜利的信心,要把产量和质量继续提高,要赶上最先进的国际标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