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满江红”越冬越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24
第2版()
专栏:

“满江红”越冬越夏记
本报记者 缪雨
到过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人知道,这里早稻田一向放养一种绿肥作物——“满江红”,到六月芒种时节烂在田里,恰好成了早稻的穗肥,能使早稻增产10%到20%。不过,芒种过后,你在乡下就再也看不到“满江红”了。
这次,我到平阳县城西人民公社去,已经是冬天了,却意外地看到满河、满塘还养着这种绿肥作物。两百多亩的水面上,只见一片朱红,果然名不虚传。问当地社员才知道,这些“满江红”从去年秋天到现在,已经在大田、河港里越过一冬一夏,中间经历过摄氏零下四度低温和三十九度高温的考验,肥过早稻田,也肥过晚稻田,一年四季没有断过种。目前正在越冬的这两百多亩“满江红”萍种,明年繁殖起来,估计可以养四十万亩早稻田哩!
早稻田养的“满江红”萍种究竟从何而来?怎样越冬的?从前这件事神秘得很。至于说“满江红”也能越夏,也能放养在晚稻田里做肥料,更是连听也没有听说过。现在,这件新闻居然出在平阳城西,引起了平原地区许多公社生产队的兴趣。今年,城西人民公社因为“满江红”就地越冬越夏成功,萍种来源大增,早稻田养萍面积就从三千亩扩大到五千亩,早稻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二十四万多斤;往年到外地买萍种,需要支出三万五千元,今年自己养够外,还低价卖出萍种两万六千元。
种田人的宝
提起“满江红”,温州一带谁不知道它是种田人的宝!这东西又名绿萍、红萍、紫萍,本地简称“萍”。《平阳县志》上,一百多年前就有“养萍可肥田”的记载。它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一张萍体有纽扣那么大,呈三角形,由几十个小叶片组成。小叶片里共生着一种固氮蓝藻,叫做“满江红”鱼腥藻,能把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固定下来。一般固氮蓝藻养在水田里,容易被其他微生物(如纤毛虫、轮虫)吞食,“满江红”鱼腥藻却长在叶片的共生腔里,安全得很。“满江红”靠了它吸收营养,在适宜温度下,四、五天就能繁殖一倍。有人计算,一斤萍种,从霜降到第二年芒种,八个月时间就能繁殖到一千万斤以上。
温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还试验过,一亩“满江红”烂倒以后,它的肥力相当于二十多斤硫铵。它并不占耕地面积,只铺在稻田水面上。少量萍种繁殖起来,很快就能把水面铺满,田里杂草也长不出来,可以省下不少耘田的工夫。
难怪种田人那样宝贵它了。
养萍的有心人
满江红虽然好,萍种却不易得。
温州地方的种萍,据说70%从福建霞浦采来。采萍人一次采回五、六斤,想各种办法让它繁殖,并越过严寒的冬天。越冬的时候,非要到山区寻找暖水田不可。所以一向种源不足,成本很高。今年有的地方一亩萍种竟要价一百六十元,拿平阳城西公社来说,常年到外地买萍种的支出就占到农业成本总支出的40%。这就限制了养萍面积的继续扩大,今年温州地区就有一半左右早稻田没有养上萍。
平阳城西九皇山下有一小块暖水田,历来租给江南(指平阳鳌江南面)经营萍种的人养萍越冬。从山下经过的本地人也不少,就没有想到自己也能养萍越冬的。十年前,农民出身的城西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廖锡龙,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互助组长,想到了“满江红”自繁自养的事。
刚好那是1952年冬天,县里、省里接连召开农业劳动模范大会,他在会上认识了一位互助组长黄前和,家乡也是萍地。一路上问长问短,才算晓得了一些有关萍种的来历。第二年廖锡龙又约他到城西来合养那块九皇山下的暖水田,认真地跟他学。说是合养,其实养好了并不就地分。黄前和根据老例,还是把越冬萍种全部运走,在家乡繁殖到立夏时,才分给城西一些。廖锡龙并不在乎这些,要紧的是先把本领学过来。
“城西一号”
1959年,城西公社成立养萍试验组,决心动手解决“满江红”自繁自养的问题。他们的试验,得到了温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助。
本地沟边塘边,每到秋天也能寻到一些自生自灭的野萍,不过人们总认为这些野萍是不能养的。廖锡龙他们曾经到福建霞浦等地察看过,那里的萍原来也是野萍,因为山形地势、水温、土质好,所以长出好的萍种来。能不能根据这些规律,按图索骥,在本地也找到好的萍种呢?
想得到,做得出,当年秋天他们就提着篮子出去采种,在各处采来不少自然越夏的野萍,剔掉那些烂心的,破张的,虫蛀的和体形细小的,留下一百斤好萍放在暖水田里试养。后来,大部分野萍因虫害滋生没有养活,只有小部分治虫及时,繁殖起来,第二年放养了八亩早稻田。从那以后,他们年年秋天出去采集野萍,一共找到六个好萍种,从中选优去劣,终于培育了一个优良品种,取名“城西一号”。这个土生土长的种萍,据试验,比起福建霞浦种来更为耐寒、耐热,萍张更厚,繁殖更快。现在它已经在本地大量繁殖开来了。
顽强的生命
也是1959年冬天,租过九皇山下暖水田的老养萍人又背来了三十斤萍种,倒在那水尾(活水田离泉眼较远的一角)养着越冬。那水尾,最冷的时候也会结冰的,想不到这三十斤萍种竟安全度过严冬,繁殖到五担多。这件事启发了廖锡龙:水尾能越冬,大田、河港为什么不能?水尾会结冰,大田、河港管得好还不会结冰哩!后来,根据温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室内测定,从理论上肯定了“满江红”是可以在一般大田里安全越冬的。
1961年冬天,他们就选择四亩向阳避风、土质肥沃、灌水方便的屋边田,加上六亩河港水面,开始试验平原就地越冬。这年冬天来了好几次寒潮,最低气温曾降到零下四度,不过每次都是五更天结薄冰,太阳一出就暖和起来,下午气温又回升到五度。“满江红”经受着间歇性冰冻的考验,萍体变细了,颜色却越来越红。他们尽量让萍体挤得紧一些,并且起五更撒上栏粉和草木灰,又灌水提高水温。果然,天气一转暖,这些冻得瑟缩的“满江红”又活跃起来了,春分刚过,渐渐转绿,十来天就变成大张大张的,繁殖得很快。越冬成功后,他们趁热打铁,不等早稻田里“满江红”烂倒,就从中选来一百多斤萍种,放在一块空闲的茭白田里试验越夏。
早稻田里的“满江红”为什么到芒种时节会烂倒呢?据温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因为这时候早稻封行了,透光不强,行间湿度增高,天又热,萍又养得厚,促成了萍体表面霉菌滋生,引起死亡。于是,在越夏试验中,廖锡龙他们特别注意控制那些引起烂萍的条件,例如做好分萍、除虫、灌水等。果然,芒种时节,早稻田里的萍都烂倒了,而茭白田里的萍种却仍旧长得很好。后来,早稻收割大忙到来,越夏萍种管理上有了疏忽,那一百多斤种不幸被酷热的太阳蒸死了大部分,只留下六斤种安全度过高温关。这六斤种后来繁殖起来,就是现在满河、满塘里正在越冬的这二百多亩萍种。其中有一部分曾试养在晚稻田里,十二天后烂倒,成了晚稻的追肥。据验收,养萍的晚稻田比不养萍的晚稻田增产7.7%。
共同财富
过去,当地有“本地野萍养不活”啦,“萍种不过鳌江养不活”啦,“立夏以前养不活”啦,等等议论,现在,你到平阳城西去,就再也听不到了。城西的养萍试验组组员,尤其是农民出身的公社党委书记廖锡龙,有了科学技术,有了传统经验,成为道道地地的养萍专家,能够驾驭“满江红”,能使它一年四季繁衍不绝。
现在,不但本地生产队争着要本地萍种自己越冬繁殖,前几天连鳌江南岸的养萍人也来买了。社员们看见高兴地说:“过去只见到江南去买萍,那有江南到这里来买萍的!”“过去萍是宝,可惜不出在城西,现在变成城西的宝了!”
到城西公社现场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平阳本县的,温州各县的都有,省里和其他专区的科学技术人员也来过。他们的经验,将要超出温州地方,成为许许多多水稻产区的共同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