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读《关于发展化学肥料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25
第5版()
专栏:

读《关于发展化学肥料问题的探讨》
沈阳农学院 杨守仁
196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丁一、王葆和、史美充三位同志所写的《关于发展化学肥料问题的探讨》一文,我读后很感兴趣。他们谈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其中三个问题加以探讨。
丁一等同志根据近年来各国氮、磷、钾肥的平均生产比例等情况,提出了我国化肥生产安排的意见。这确是值得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外国和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最近的需要和将来的需要也不同。从我国目前情况出发,这个比例究竟如何才算合适,应该以实际情况作根据。有人估计我国土壤80%缺氮,50%缺磷,15%缺钾(见1959年《土壤学报》7卷1—2期李庆逵文)。如果这个估计有一定的正确性,那就很值得注意。我国目前施肥水平一般很低,施用磷钾肥料大多肥效不高,因此我既认为我国化学肥料的生产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又觉得仍然有必要强调氮肥,其次才是磷肥,钾肥应该放在最后。也就是说,三者有轻重缓急之别,不能同等看待。
其次在化学肥料的品种方面,我以为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水稻是我国第一大作物,而农家肥料又是历年来主要的肥源。国内外很多试验证明,硝酸铵施在稻田的肥效是不如硫酸铵的
(以等氮量计算),而尿素、氯化铵等则可以与硫酸铵相比,特别是尿素。农家肥料是完全肥料,里面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既然这样,化学肥料的生产就应该更多的考虑我国作物和施肥的具体情况。
此外,对文中所引的中国农业科学院1958年全国肥料试验网总结的材料,有必要作进一步分析,因为其中有不少是施用硫酸铵过多或农家肥料过多的。如以每亩施用硫酸铵三十斤而同时施用农家肥料的试验来看,水稻十八处平均每斤氮增产十八点六斤,小麦四处平均每斤氮增产六点五斤,玉米十一处平均每斤氮增产十三点五斤,与文中所列数字便有一定出入。倘再深入研究,还可以看到各地增产的变异幅度很大,比较起来,仍以水稻的增产较为稳定。由此不难想见,肥效的高低与当时雨水及生育等各方面条件有密切关系。就硫酸铵施用于水稻来说,依上述增产数字推算,仍然约有一半的氮素没有发挥作用,即约有一半是白白损失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