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推广良种可以又稳又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27
第2版()
专栏:

推广良种可以又稳又快
本报记者 宋琤
今年,广东高要县获得了一个少有的好收成。早稻收成好,晚稻收成更好。稻谷总产量接近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比年产量最高时候还高三十多斤。谈起丰收的原因,大家赞扬党的一系列关于人民公社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赞扬近几年来兴修的水利工程,特别是电动排灌工程和机械,在排涝抗旱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也赞扬稳步而高速地推广良种获得的显著成效。
今年,高要县有80%左右的稻田采用了良种。在同等条件下,采用良种的稻田一般要比种植普通品种的增产三十斤到五十斤,或者更多一些。高要县的农业技术人员在良种推广中,做了许多大胆的有益的工作。一个良种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往往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做这项工作必须慎重。但是,能不能快一些?能不能做到既稳又快?高要县的经验作了肯定的答复:从讲究效率的观点出发,二者可以统一起来。他们从引进一种良种到大面积推广,已经由五六年时间缩短到三年左右。1960年,高要县农场从专区良种公司购进了六两广场矮种,两造种植,就繁育出十二万斤种子。今年早造,广场矮已经推广到三万五千亩。广场矮良种高产、耐肥、不倒伏、抗病、分蘖多,适应性强,亩产一般高出其他品种七八十斤,受到生产队的热烈欢迎。明年早造就要推广到十万亩左右。同样的(1960年),农场从广州引来十斤木泉种,到今年晚造,已经推广到四万亩。木泉种和广场矮具有同样优良的特性,成为晚造中最受群众欢迎的良种。明年晚造,就要代替已经退化的一些旧良种,推广到二十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1958年以前,高要县对良种推广工作还不太重视,引进、培育和推广的良种不多。当时推广良种的工作注意稳步、慎重,一般都遵守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工作没有出过大毛病,但是做得不够多也不够快。1958年以后,县委开始大抓良种推广工作。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和不够实事求是,没有经过试验阶段,就贸然地大量推广适于北方生长的良种粳稻。结果产量减少,脱粒困难,群众不满意,给以后的推广粳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些技术人员情绪低沉,一部分同志甚至不敢大胆工作了。
失败,并不是因为不该推广良种。当时,高要县的水利条件还差,全县人民经年累月要对洪水、内涝、旱灾进行斗争。生产队种植的水稻,产量一般很低,有些亩产量只一二百斤,有的病害严重,群众中一向流传着“巧耕田不如勤换种”的农谚,这说明推广良种是群众的迫切要求。1959年早造推广粳稻失败了,但是,晚造推广另外一些良种,增产很多。
推广粳稻的失败是因为急于求成,今后推广良种是不是应当慢慢来呢?高要县委否定了这种看法。他们一方面强调推广良种要稳步慎重,一切通过试验;另一方面强调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能快的一定要快,能两年完成的任务,决不要拖到三年。这几年,高要县农业部门就用这种精神来进行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
1957年以前,高要县农业部门把良种引进以后,首先要做表证(就是把良种和普通品种作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成功以后,再进行大田试验;大田试验成功,才开始大量繁育,然后推荐给农业社试验推广。农业社又要经过试验(在小块土地上)、示范(在比较大块的土地上)而后推广。在农场,从引进到大量繁育,一般要三年左右;在农业社,从试验到推广,又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虽然,两个过程有时也交错进行,但是,一般说,一个良种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总要五六年的时间。这样作,稳是稳,但是太慢了。
怎样才能又稳又快呢?农场的同志经过细心研究,对确有把握的良种,采取了加快繁育的措施。水稻秧一般是多株并插,他们改用单株插秧。插秧以后,又用人工剥离的办法帮助秧苗分蘖。一株秧苗经过几次剥离分蘖,就可以变成许多株秧苗。加上合理施肥,精心管理,一粒种子在一季就可以繁育成几十斤甚至一百来斤良种。他们还把对比试验和繁育的过程结合起来进行。像前面谈到的广场矮良种,引进六两良种以后,一方面作对比试验,同时采取了单株插秧和人工剥离分蘖的办法。这样,六两良种一造就收获一千三百多斤,经过晚造倒播,两造就收获良种十二万斤。如果按照过去的办法繁殖,那么,六两种子,经过两造繁育,一年至多能够收获五百来斤。也就是说,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过去需要两三年时间的工作。
推广的过程也加快了。对于确有把握的良种,他们采用多点试验的办法把试验和示范这两个过程合并起来。在全县范围内,分别山地、丘陵、平原、低洼等几种不同地区,进行不同良种和普通品种的对比试验。在一个公社里,在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又把同一良种分别在几个劳力、地势、肥料等条件各不相同的大队进行对比试验。这些试验田的面积比过去做对比试验的要大些,一般在一两亩左右。试验成功了,群众也就愿意推广了,而且更多方面的掌握了良种的性能。对于技术推广站和公社党委来说,由于试验点多,目的性明确,对于这个良种在本地区推广可能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了解,这比起过去,推广工作不但快,而且细致一些。这样,一个良种,只要三年左右就可以普遍推广。高要县已经有80%的耕地采用了良种,但是其中有些品种已经开始退化,因为有这样一套繁育推广良种的办法,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期里淘汰那些已经退化的旧良种,这对增产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
有些同志也曾经对这种作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快和稳不能并存。农场的同志考虑了这些议论,并且用事实来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们进行高速繁育的种子,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像前面谈到的木泉种和广场矮种,是从广州和肇庆专区农场引进的。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和高要县基本相同,这两个品种的适应性又很强,既然在试验过程中证明可以增产,为什么在推广工作中不采取快一点的作法呢?
也有个别公社消极的理解群众自愿的原则,不积极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良种试验田,不向群众宣传良种的优越性。但是高要县委和大多数公社积极支持良种的推广工作,许多领导干部亲自种试验田、负责组织现场参观评比等。由于领导部门的重视,在这些试验田的周围,良种是不推自广的。今年秋季,全县已经组织了二千五百多人参观良种试验田,参观的过程中,很多公社、生产队的干部就和良种试验单位订立供应或换购合同。
* * *
哪些可以快些,哪些不能很快,完全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木泉种,三年就普遍推广;而另外一些良种,在农场已经试验了好几年,还没有大量繁育。有些品种的某些特性不适合高要的自然条件,需要改变,这个工作往往需要几年时间。高要农场曾经引进广场种。这种良种禾秆较高,容易倒伏,农场使用分离的办法从中培育出矮秆的广场一、广场二和广场三良种。几年来,高要农场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用分离或杂交的办法把某些迟熟的变成中熟、早熟的,把不易脱粒的变成容易脱粒的……。进行这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就用多长时间,决不在良种的某些特性还不适宜或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就急于大量繁殖和推广。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高要县在推广良种工作中,并不盲目追求推广数字,而是从多方面注意推广良种的效果。早造的广场矮和晚造的木泉种同样受到群众欢迎,比其他品种都增产很多。为什么木泉种明年要比广场矮推广得更多?正是因早造生产劳动力比较紧张,一种良种推广得过多,就会使劳动力顾此失彼,反而影响产量。因此,有些良种虽然增产幅度较大,生产队要求大量推广,但是,领导部门考虑到劳动力、肥料,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复杂因素,就劝告生产队要有所控制,而根据各种条件推广良种,并使原有的农家良种保持一定的比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