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科学地总结农民生产经验 有成效地运用到生产中去 农业科学院研究成果促进农业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29
第2版()
专栏:

科学地总结农民生产经验 有成效地运用到生产中去
农业科学院研究成果促进农业增产
在新的一年中,他们将要从农民所积累的关于作物栽培、耕作轮作、畜牧兽医、选育良种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吸取新的养分,发现新的课题,为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据新华社28日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最近收到河南新乡县洪门人民公社的一封来信,信中表示感谢研究人员帮助他们成功地利用了盐碱地,使今年全社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百七十五万斤。
洪门公社的来信中还说,今年他们根据科学人员的建议,用“冲沟晒垡”和“深播浅盖”的办法在盐荒地上种植的七百亩小麦,现在长得油绿一片,明年可望丰收。
把农民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丰富的生产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提高,然后有成效地运用到生产中去,结果受到农民的普遍赞扬,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中,不是个别的。
这个研究所的人员在湖南祁阳县也同样受到欢迎,当地的农民都说科学工作者给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原来那里的稻田和我国南方山区和半山区的有些稻田一样,秋天遇到干旱或放水干田以后,土壤便结成坚硬的泥块,来年禾苗迟不返青,或者黑根死苗。这种危害往往影响到连续两三年都没有好收成。
一年以前,农业科学工作者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时,反复查阅文献,研究国内外对这种现象的各种见解;同时,着重研究了当地农民的实践经验。他们注意到,有的农民在稻田里撒下大量猪粪,能够一定程度地减轻土壤的硬结现象。这使他们得到启示:这种稻田里一定是缺少某种肥分。他们在访问了老农之后,在自己的试验地上用各种肥料作对比试验,最后终于证实土壤中缺少有效磷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随后,他们又发动农民作了对比试验。结果,施磷肥的稻田比不施磷肥的稻田,平均每亩增产15%到30%。
过去,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制成了一种防治玉米螟的药剂——六六六灌心液。这种药剂虽然有效,但是太费工费力,在水源缺少的地方也很难施用。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在探索改进方法时,发现有的农民创造了用六六六拌土,制成粉状“毒土”,有很大的杀虫力。但问题是如果调配不当,往往容易产生药害。在这个实践基础上,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制成了一种既不产生药害又省工省料的颗粒剂。在螟害的一般发生年份,按照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一次施药就能解决问题。这种药剂目前已成为全国各地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武器。
河南偃师县的小麦生产能手刘名祥等种植的小麦连年高产。主要原因是他能从麦苗的长势和麦叶的形状来判断麦苗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他的经验从科学上作了具体分析之后,发现小麦产量的高低和它的各个器官中有机物质的分布情况很有关系。如何从栽培管理方面来控制有机物质的合理分布,是密植高产的重要诀窍。他们一面向劳动模范们请教,一面在试验地里实践,经过三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北京地区小麦高产的栽培规律:每亩合理密植的幅度,应该控制多少分蘖,多少穗,孕穗期麦叶面积和土地面积系数的比例,以及达到这些合理数据的有效措施,等等。这一研究成果被介绍给许多人民公社因地制宜地采用后,都使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提高。
在探索小麦高产栽培规律的同时,作物栽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着手从科学上分析和总结我国农民把玉米和大豆间作的经验。这种间作办法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今后将成为我国农业增产的方向之一。今年,研究人员在江苏海门、启东两县和当地的农民一起作试验时发现,大豆在东西行向的间作地里比在南北行向的间作地里,每天受太阳照射的时间要多,后期生长得好。在中等肥力的土地上实行间作,效果最好。
在新的一年中,将有比往年更多的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研究工作等待着科学人员去完成。他们将要从农民所积累的关于作物栽培、耕作轮作、畜牧兽医、选育良种等各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吸取新的养分,发现新的课题,为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