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煤炭工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05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煤炭工业的发展
陈宝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煤炭产量飞跃发展,资本主义主要产煤国家的煤产量日趋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原煤产量(包括褐煤)发展速度,1959年为1949年的302.9%,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7%。同一时期,资本主义阵营的原煤产量发展速度却有所下降,1959年为1949年的99.6%。其中:美国1959年为1949年的90%,英国为95.8%,仅有少数国家煤产量稍有增长,如西德在1950—1959年期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法国为1.2%,日本为2.1%。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煤产量的急剧上升,使得两个阵营煤炭产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煤炭总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资本主义阵营主要产煤国家的生产简况
最近十五年来,资本主义各国的探明煤炭储量有所增长。资本主义国家的煤炭总储量是:总地质储量为26,540.34亿吨;总探明储量为8,260.16亿吨。其中,西欧各国的煤储量约占30%,美洲各国约占50%,亚洲、非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合计还不到20%。
资本主义的主要产煤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拥有各种丰富矿物燃料资源的国家,如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矿物燃料以很快的速度渗入铁路、水运、电力、民用以及化工部门,产量迅速增长。1929年—1958年,美国石油产量增长了143%,1958年产量达330,936万吨:天然气增长了465%,1958年产量达3,119.1亿立方米;而煤产量在同一时期降低了30%。虽然在1944年和1947年美国的煤炭产量曾两度上升,但从1956年到1960年煤炭产量又有下降,1960年产量只达到38,870万吨,1959年煤炭在燃料动力构成中的比重,只占23.5%。从发展趋势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煤炭在美国燃料动力构成中仍将占有一定的地位。预计到1975年煤炭在燃料动力构成中将占25%,石油占4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煤炭露天开采比重有了显著的增长,目前露天开采量约为煤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露天矿开采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30米厚的表土已能在一次中剥取,剥采比已超过25比1。由于煤炭工业与石油天然气的互相竞争,以及其他的因素,如:好的自然条件(煤层呈水平状,平均厚度约1.6米,两帮岩石稳定);采用简单的开拓方式和高效率的采煤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迅速发展;矿井组织系统简单,工人集中在生产第一线,井下辅助工人少;矿工技术熟练程度高,等等,使美国的煤炭工业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二种类型:国内缺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煤炭为主要的矿物燃料来源的国家,如西欧各国。
欧洲主要产煤国家是英国。1913年,英国煤的产量达到29,103.9万吨,这是英国煤炭产量所达到的最高峰,此后逐步下降,到1946年产量仅19,313万吨。英国政府为适应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实现了所谓“煤炭工业国有化”,1947年1月1日成立了英国煤炭管理局,1950年制订了一个所谓“煤炭计划”,预计1965年煤炭产量指标为2.4亿。1 946年—1956年,十年间,英国煤炭产量增加了约3,000多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36%。但是,1958年以来,由于英国经济的衰退,煤炭产量连续下降,1959年英国共产煤20,940万吨,比1958年减产984万吨,因此,原来制订的“煤炭计划”将无法实现,不得不大为削减。
西德煤炭在该国燃料工业构成中占95%(其中烟煤75%)。西德大部分煤储量集中在鲁尔煤田。鲁尔煤田大部分矿井的平均寿命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由于西德财政困难和销售危机,难以建设新矿井,因此,西德竭力用改建和合并已有矿井的办法来提高矿井的生产能力。目前,西德的煤炭工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1958年,鲁尔区各煤炭企业存煤量达1,000万吨,各用户的存煤总数也已超过了1,000万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法国在1931—1932年经济最不景气时期的煤炭存量。尽管如此,西德还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煤炭,如1957年进口煤(包括褐煤)达2,200多万吨。因此,1958年鲁尔就有42个矿井每周只开工四天,并相应的降低了工人工资。
法国是西欧各国第一个超过了战前的煤炭产量的国家,1956年产煤5,738万吨(1929年—1938年期间平均每年产煤4,900万吨)。法国由于煤的资源有限,埋藏条件复杂,矿井老,煤炭产量不敷本国需要,因此,对煤的合理利用很重视,如:以劣质煤做为矿井附近电厂燃料,以节省运输费用,提高燃烧效率,就地取材,利用长焰煤炼焦;尽量保持原煤一定粒度,不使破碎,将小粒度进行团制煤球;改进家庭用炉设计,取得较高燃烧效率;在煤矿区就地建设炼焦厂及煤化学厂,以节省运输费用,等等。
社会主义阵营主要产煤国家的发展趋势
苏联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第一位,截至1956年地质储量已达86,695亿吨。苏联的煤炭工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1913年到1956年,苏联的煤炭产量增加了约15倍。1960年底,苏联燃料工业构成的情况是:煤炭占53.9%,石油占30.5%,天然气占7.9%,其他(页岩、泥炭、薪材等)占7.7%。
目前,苏联的煤炭工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上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采用最先进的即露天采煤法和水力采煤法。在苏联,露天采煤的劳动生产率比井下采煤平均高四倍,井下开采一吨煤的成本比露天开采一吨煤的成本高两倍,水力采煤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比普通井下采煤高一倍半,而成本约低21%—25%(设计资料)。此外,就是实行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苏联在回采方面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装煤机械化水平1960年为48.9%,1961年上半年为52.5%,1961年上半年使用金属支架的工作面为2,595个,占缓倾斜工作面的70%,使用液压支柱的工作面有250个。综合机械化的工作面有251个,占缓倾斜工作面的7%。
战后,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煤炭产量也有了很快的增长,1956年的煤炭产量比1938年增长了将近90%。
在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烟煤和褐煤的总储量中,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的烟煤储量占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烟煤总储量的99.5%,波兰的褐煤储量占欧洲人民民主国家褐煤总储量的33%。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生产的煤炭,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并且还可以出口。例如,1956年向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口的烟煤,占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烟煤总输出额的36.7%。
褐煤的开采在欧洲人民民主国家中占着重要地位。目前世界上动力来源的5%—6%靠褐煤。世界褐煤总储量约125,000亿吨,其中欧洲约占16%,亚洲约占24%,北美洲约占57%,澳洲占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57年开采的褐煤约占世界褐煤总产量的36%。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十分重视褐煤的综合利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用褐煤发电占总发电量的90%以上,化学工业也是以褐煤加工为基础的。根据埋藏条件、机械类型和褐煤用户的特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三种类型的公司:(1)露天矿、煤砖厂和热电站,供给用户以煤砖,特别是电能;(2)露天矿、煤砖厂、用煤砖制取液体燃料的工厂和电站,这一类公司的最终产品都是煤砖,焦油,液体燃料,油类,半焦、煤加工的其他产品和电能等;(3)露天矿和区域电站,均以国家线路供电。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着手建设世界上最大的褐煤加工联合企业,建成后每年可处理3,280万吨褐煤,年生产2 50万吨高温褐煤焦炭,还有50万吨焦油和原油,35亿立方米的煤气和9亿度发电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极为重视煤炭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提高煤炭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可归纳为:发展露天开采和水力采煤;新建和改建大型矿井(或露天煤井);实行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采煤工作的集中生产;改善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减少辅助工人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