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弄堂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08
第6版()
专栏:

弄堂风
郑重
假如说上海的南京路是热情感人的特写,黄浦滩是气象万千的轴卷,那弄堂就是清致幽逸的散文,它能让你看到风物人俗的全貌,使你想的很多很多。
上海的弄堂,就是别处的“巷”、“胡同”,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样,遍布在上海的每一个地方。有时候你从一头走进去,两边都住着栉比鳞次的人家。昂头看,一线青天;低头走,石子路面,脚踩得又光又滑。它是那么深,那么长,你要耐着性儿走去。它又是曲曲折折,你走着走着,前面迎来一堵墙,路堵住了。你继续走下去,又是照样的一条,这时候,你心里猜想:“大概又是那个样子”,正要低头走去,前面豁然开朗,躺在你面前的又是一条热闹的大街。
弄堂的过去,和住在这里的人一样,给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两旁错落地放着马桶;流氓阿飞来来往往;淫荡的音乐旋律飘荡;墙上涂满了黄色的招贴;黝黑的小门边,不时地走出乌眉皂眼的孩子、穿着拖鞋的女人,头发乱得像鸡窝,眼睛交织着红丝;……一切都显得空虚萧索。这是旧弄堂的风气,那时的上海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春风阳光抹去了人们心上的阴影,弄堂的往日痕迹也一扫而光了。现在,无论什么时候,你漫步在弄堂里,展示在你面前的是另一番景色。墙粉刷得雪白,木门上漆着淡雅多姿的图案,有的还挂着“卫生模范”的小木牌子;几家的墙上挂着蔓蔓苍翠的爬墙虎;几家的天井,栽着婆娑疏影的修竹;几家窗台上的花草,也殷勤地点头致意。小黑板上,是谁写的热情的诗篇;又是谁的清秀的字迹,写着天下大事,会议通知,天气预报……是谁做了拾金不昧的好事?是谁发扬了救难扶危的美德?不用问了,不都是住在这个弄堂里的人吗?当年那些穿着拖鞋的女人,她们都进了工厂,当了里弄干部。当年那些乌眉皂眼的孩子呢?他们到哪里去了?还是问问邮递员吧,你看那位邮递员,每天两次地把信件、汇票、包裹单……送到这里来。它们来自解放军部队,来自外地的工厂,来自高等学校,来自边疆,来自农村……。每封信上都写着亲昵的话语,接着就写满了一连串的好消息,新鲜事,异乡的风俗人情。看,读信的人笑的那个样子,没有半点离情别意,说不出有多大的开心。是的,当年的孩子都远走高飞,在祖国的怀抱里,像火一样的生活着。直到这时候,你才知道弄堂不是孤寂的,和全国脉脉相通。
有时候,你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孕妇要生产了,许多人都往那一家里跑。医生来了。“哇——”孩子哭出声来了。“男的?”“女的?”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我伲弄堂又多一个小囝。”要是谁家的人两天不见面,弄堂里的人就议论了:“人呢?”“不适意,住医院了?”
“还是看亲戚去了?”三三两两的人都不时地跑来探望。住在小弄堂里的人,就这样互相体贴,彼此送着温暖,相处得和睦融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