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访李信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11
第3版()
专栏:朝鲜通讯

访李信子
本报记者 王英秀
去年十一月初的一天晚上,在平壤牡丹峰剧场看了朝鲜著名的话剧《红色宣传员》以后,剧中李善子姑娘热爱劳动党、热爱群众、热爱社会主义农村的一片赤诚,强烈地吸引了我。听朝鲜朋友说,这位青年姑娘的原型,就是朝鲜著名的劳动英雄、梨岘里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李信子,我决心去访问她。
十一月中旬,一个阳光灿烂、寒风拂面的日子,我们来到了李信子的故乡梨岘里。
梨岘里就在平壤郊区,过去梨树很多,所以有这个名字。不过,如今已经看不到多少梨树了,现在这儿最惹人注目的是那无数的新住宅、新打谷场、新学校……一派新的气象。
李信子听说中国记者来了,特地按照朝鲜的民族习惯,在合作社办公室的热炕上摆上矮炕桌和漂亮的绣花坐垫,桌上摆着自己生产的苹果和花生,热情地接待我们。
李信子留着一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还是个没有结婚的姑娘呢。她身材高大,显得十分健壮,高高的颧骨露出一种颇有魄力的神色,谈起话来爽快有力,待人亲切和蔼。
李信子告诉我们:朝鲜解放前她的哥哥曾在中国住过多年,她的嫂嫂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曾经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过翻译。一谈起这些事,大家感到格外亲热。我们就在这个充满友情、温暖如春的房间里听着信子谈起她怎样担任作业班的宣传员,怎样对社员进行思想工作的事迹。
梨岘里原是个有名的穷地方。三年两头闹旱灾,土质不好,又缺水,哪里能种水稻!只能种高粱和小米。农民不仅吃不上朝鲜人最喜欢吃的大米饭,而且连编草鞋、修草房用的稻草都没有。梨岘里的农民只好吃稀粥。因此这里的一个内岛村被人叫做“粥岛村”。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人们就离乡背井到外地去逃荒。到解放前夕,梨岘里已经成了个地广人稀的荒凉地方!
一九五六年,人民政府把“生命之水”通过灌溉渠送到了梨岘里,同时从山区移来了两百户农民,帮助梨岘里发展生产。李信子全家就是那个时候搬到这里来的。第一年,生产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生活不能有很大改善,移民安家落户的心也就稳定不下来。梨岘里的小伙子们不断往外地跑,姑娘们还是不愿意嫁给本地人,一九五九年仍然有二十来个姑娘嫁到外地去了。
李信子同别的姑娘不一样。她经常想的是:为什么梨岘里就不如左邻右舍的合作社?为什么人家可以把生产搞得火热,自己的合作社却不能?为什么不少社员懒得出工?这些问题天天萦绕在她的脑海里,有时使她感到很苦恼,但是也想不出好办法来。
一九六○年大地回春的时候,“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传到了梨岘里。金日成同志在青山里农业合作社提出了干部深入基层、事事同群众商量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对人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人进行思想工作的政治先行的方针,还提出了改善经营管理、实行多劳多得的作业班优待制。李信子如获至宝地学习了金日成同志在青山里的教导。她觉得党的方针简直就像是针对着自己的合作社提出来的。信子这时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首先贯彻政治先行的方针,把对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主意拿定以后,她为了能专心对社员进行工作,就主动要求党组织派她担任作业班的宣传员。党组织接受了她的要求。
当时,信子感到特别难办的是:有些社员不常出工,出工的人们也是晚出早归。她那个班里就有几个女社员特别不积极。信子说:“动员她们出工可真不容易啊!例如一个姓郑的女社员吧,她先推说孩子病了,不能上工。可是我去她家一看,孩子好好的,什么病也没有。她又推说天气冷。我跑回家把我的棉衣拿来给她穿上。她再也找不出别的借口了,只好瞪了我一眼出来上工。”有些老大婶就冷言冷语地对信子说:“信子呀,不要这样为别人操心了,先给自己操操心吧,你也该出嫁了!”可是信子却不管这些,她决心要把自己作业班的生产搞好,要让梨岘里的生产赶到邻近的合作社前面去,成为别人羡慕的地方。信子懂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决贯彻党的政策,用真诚的态度去同社员交朋友,帮助他们,是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李信子作业班里有一位姓金的大嫂,年轻力壮,但却是作业班中最不积极的。因为她同婆婆不和,同丈夫感情也不好,结果被婆家赶了出来,一个人孤零零地住着。金大嫂不爱劳动,生活当然有困难,本来脾气就不好,这种生活更助长了她的孤僻和暴躁,动不动就同别人吵架。出工的时候要拖到十点多钟才慢腾腾地走来,来了又常常同别人吵嘴,一吵起来就又赌气回家,索性不干活儿了。十天几乎有八天是这个样子。社员们都讨厌她,提起她都头疼。信子告诉我们说,她自己那时候也不喜欢金大嫂,但是又可怜她的遭遇,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她。
这位金大嫂因为过了两年的孤独生活,因为周围的人都批评她,变得孤僻而不相信任何人。对于当时才二十岁的年轻姑娘李信子,她连瞧都不愿瞧她一眼。信子去访问她的时候,她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耐烦。信子为了接近金大嫂,费了多少心思和时间啊!当信子提出打算住在金大嫂家为她作伴的时候,第一次竟被她骂了出来。后来信子故意白天把书放在她家,晚上去她家读书,然后装着读累了,睡着了,勉强睡在那里。金大嫂还是恶言恶语。经过了一个多月,信子才能够在她家住下来,并且常常帮助金大嫂做饭,洗衣。信子看金大嫂穿的褴褛不堪,就请求管委会补助了她一身衣服。这时,金大嫂才逐渐相信信子不是专门来找她的麻烦,是真心诚意帮助她,有些感动,态度才好了一点儿,不再骂信子了。
李信子得到金大嫂的信任以后,又主动同她一块儿劳动。虽然信子做的活儿多,但把两人的工分评的一般多。金大嫂力气大,背东西比信子背的多。遇到这种情况,信子就给金大嫂多评工分,还在墙报上表扬她。关于金大嫂开始变好了的说法,在社员之间传开来了。信子这时就抓紧时机,进一步对金大嫂加强思想教育。晚上,她大声朗读《抗日游击队回忆录》,为的是让金大嫂听。金大嫂最初嫌吵,后来也不由得听着她读,到最后,竟被一位女游击队员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感动了,她主动要求信子把这本书借给她。信子把这本书和一本关于“集体与个人”的小册子一道给了她。就这样,金大嫂慢慢地走上了积极劳动的前进的道路。那一年年底,她分了一千二百公斤粮食和三百多元(朝鲜币),也摆脱了穷困的生活。
李信子也没有忘记帮助金大嫂解决家庭纠纷。她建议民青盟员经常对金大嫂的婆婆进行教育,让老婆婆认识如今时代不同了。这样,金嫂子在一九六一年春天又回到了婆家,同丈夫也破镜重圆了。现在,婆媳不但一道参加劳动,婆婆还逢人就夸媳妇,说她是天下最好的媳妇。
李信子虽然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姑娘,可是她能根据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去做细致的工作。也是一九六○年春天,金日成同志号召农民多积肥。信子就想,梨岘里在战争期间,被美帝国主义炸得成了平地,房子只剩下了三所,如果把被炸掉的那无数房子的厕所里的泥土挖出来,岂不是上好的肥料!知道旧房子遗址的只有老年人。信子就决心动员老年人出来帮助挖掘土肥。可是,老头儿们看不起信子,觉得她不过是个“毛丫头”,根本不睬她。怎么办呢?信子就从一位七十来岁的老爷爷入手。她首先去找老爷爷的孙儿聊天,把金日成同志在青山里教导的情况讲给他听。这个消息传到老爷爷的耳朵里时,老爷爷非常惊讶。他想,像金日成首相这样的领导同志,怎么在农村一住就是半个月呢?他跑去问信子这究竟是不是真事。信子就详详细细地向他讲了一遍。老爷爷听得高兴,从此开始理睬信子了。此后,信子每逢看见他的时候,远远地就恭恭敬敬地向他鞠躬问好。老爷爷逐渐觉得信子是个好姑娘,信子也就从老爷爷口中打听到了旧时房子的遗迹……。结果,作业班积了一百多吨很好的肥料。信子向社员们宣传这是老爷爷的功劳,老人乐得闭不上嘴,就主动提出参加打草绳的工作。从此,第八作业班的七个老年人都出来种瓜种菜了。作业班全体五十多个社员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生产搞得热火朝天。这一年,每户分了近三千公斤粮食,人们都富裕起来了。一九六一年的“五一”节前夕,他们第八作业班得到了“千里马作业班”的光荣称号。
就是这样,李信子不但把全作业班男女老少的力量都动员了起来,而且使大家觉得积极劳动帮助别人是件乐事。信子的赤诚的心使劳动党的政策在农民心中开了花,结了果。她也得到了农民的爱戴。如今同两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梨岘里的农民们喜欢说:“听信子的话没有错。”信子确实也没有辜负党所给的荣誉和农民的信任:去年梨岘里得到了空前的大丰收,每户平均分三千二百多公斤粮食和一千一百多元现金。大部分农户去年已住进了新瓦房。由于社员们养了不少兔子,多数孩子都穿上兔皮大衣了。李信子告诉我们说,今年,一九六三年的春季,梨岘里的人们就要全部住上新瓦房了。(附图片)
李信子(右一)同社员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