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嵊山渔场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13
第2版()
专栏:

嵊山渔场散记
新华社记者 王良佑
每当东海嵊山渔场带鱼旺发的时节,浙江、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的渔民,都驶着渔船,云集这里捕捞带鱼。这次冬季带鱼汛中,鱼又厚又多,加上事前准备得好,渔民们捕捞的带鱼比往年多。捕鱼场上,白天是帆樯林立,机器的马达声、海浪的冲击声和渔民的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夜晚,成千上万的渔船上张起红、绿、白等各种颜色的信号灯,坚持夜捕,远看像夜市的灯火一样。
正是这个时候,记者来到繁忙的嵊山渔场采访,在海上,看到了渔民们在风浪中捕鱼的许多动人场面,也和他们一道享受了丰收的欢乐。这里记录的,仅是在渔场生活中的一些片断。
在风浪中捕鱼
一天早晨,我们乘着舟山地区著名渔老大忻阿来的机帆船,前往捕鱼场所。这天,寒风嘶吼,海水呼啸,渔船顶着七级以上的大风前进。过了一些时候,我们乘的船忽然停下来。“落篷,准备下网。”忻阿来像指挥员一样发布命令,渔民们忙碌起来了。
他们是采取两只船对网作业的。当忻阿来所在的普陀县沈家们公社墩头一号头船下网后,与他共同作业的二号渔船像箭一样地驶过来,他们眼明手快,接过头船上渔民扔过来的渔绳,又唰啦一声驶向旁边。风浪虽然很大,船也随着波浪上下颠簸着,但船头上准备起网的渔民,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似乎风浪和他们无关。不到一小时,头船上副老大刘小福,向二船方向挥着红绿旗,示意对方准备起网。起网开始了,潮流滚动着网袋,十六个起网的渔民吃力地拉着网,拉上的网衣,常常又急剧地滑下去,越是网口渐渐离开水面,浪头越是急促地涌来。网袋拉起后,银光闪闪的带鱼被捞进舱里。头一网捕到三担,跟着第二网又捕到十五担。
下好第三网,风力已经减弱了,但是海水还是像锅煮一样地沸腾着,一忽儿浪头扑来,船好像被拥上了山顶,一忽儿浪头过去,船又像滑进山凹。在我们周围用钩钓带鱼的三三两两的小钓船,远望去,就像水鸭子似的在浪层里钻进钻出;再近看这些船上的渔民,却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好像在陆地上劳动一样。
挂丰产旗的渔船
晚上,我们上了普陀县著名船老大陈良银的机帆渔船,看了他们的夜捕。这一夜,他们的成绩很不错,捕了一百多担鱼。在红日刚从海边露面的时候,他们又开始下网了。连续两网,网头都有十来担,第三网却捕了三十五担,船上的社员个个笑逐颜开。但是,在起了这网以后,船向前移动了半海里,才下第四网。
我们好奇地问:“陈老大,刚才那里鱼很多,为啥要转移呢?”陈良银精神贯注地掌着舵,只简单地回答两句话:“我们有得捕,也要人家有得捕。”我们明白了,原来他是让出好地方给别的渔船来捕。这时向船后的洋面望去,果然,在我们离开的那个地方,有五、六对渔船先后下了网。
舟山地区有不少出色的渔老大,他们具有丰富的海洋捕鱼生产经验和熟练的捕捞技术,洞悉海上的风向、风力、水色、潮流等自然规律,而且还能凭肉眼判断出哪里有鱼,鱼群是密集还是分散。陈良银就是其中的一位,可是他还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愿意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这位四十四岁的老渔民所领导的一对机帆船,在这几年的冬季带鱼汛中,年年产量都达三千担以上,同时又能主动热情地帮助别人提高产量。每次出海捕捞时,船的桅杆上高高地挂着一面丰产旗。许多渔船看到这面丰产旗,就紧紧跟在船后,这些船有本县的、外县的,也有外省的。陈良银的船到哪里,这些船也跟到哪里。有的渔民说:“跟良银哥,就有鱼捕。”在这一天,尽管鱼群分布广,渔船多是分散生产,但是跟他一道捕鱼的,还有五十多对机帆船。
第四网捕到的三十多担鱼卸好后,报务员走上船头报告:“刚才渔场指挥部来电话说,在花鸟岛东北二十二海里处,鱼发形势比这里还要好,最多一网可有百来担。”这时,陈良银同副老大蒋贻绥简单交换了意见后,便拨动着舵杆,向西北偏西的方向驶去,二船也紧随着我们网船前进。平时不爱讲话的陈良银,这时两眼睁得很大,东张张,西望望。船行约五海里,陈良银高兴地指着海面向大家说:“在那里,好网头。”我们朝着他指引的方向望去,有只船上的渔民,正在吃力地拉起网袋,跳动的带鱼,映着太阳,闪着晶晶的亮光。我们的船停下来了,赶忙下了第五网。等网起时,网衣越拉越重,配合头船作业的二船上的渔民,也赶忙把船靠拢过来援助。头船上的土起重机,向网袋里掏鱼,一次、两次、三次,老也掏不完。陈良银一时指挥,一时又动手掏鱼。待鱼全部进舱后,他抹去额上的汗珠,向我们说:“这网有六十担”。接着,他又让报务员赶快发报,告诉其它渔船到这里捕鱼。不久,后边一批船跟上来了。我们的船,又向前移动半海里,下了第六网。
指导船的意外任务
又一天夜里,我们在普陀县的渔业生产指导船上,又看到另一番热闹景象:卸鱼的、过秤的、记账的、拨算盘的和倒鱼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原来,这里正在收购鲜鱼,指导船两旁靠拢了六只渔船,还没有卸鱼的渔船,船身都是沉重的下坠。一位满腮胡须的老渔民说:“我们的一对船,舱舱都装满了鱼,真连插脚的地方都没了,幸亏指导船也收鲜鱼,今晚又能捕夜带鱼了。”
指导船,是各地渔业生产领导机关在海上指导生产的地方。船上有比较完整的电讯设备,经常不断地通过电话会议和收发电报传递鱼情和气象消息。船上还有医务人员,为海上渔民治疗疾病;供销、商业人员随船携带各种物资和生活日用品;遇到风暴,指导船还保护渔船安全回港避风。正因为这样,它在渔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这几天来,由于捕的鱼多,国家收购船忙不过来,指导船临时抽出搞运销。
这意外的任务,使这个指导船上的职工忙碌起来。船长、舵工掌大秤,报务员、轮机员做了临时记账员,连炊事员也参加了卸鱼货,而渔民出身的金副县长,更是忙里忙外一刻不停。一直忙到下半夜,才算装好了鱼货。
“哒哒”的马达声又响起来了,我们的船趁着亮如白昼的月色,加速地驶向沿海港口。
血染鱼网捕鱼多
当成千上万只渔船回港避风以后,在东海嵊山渔场上的嵊山、枸?等岛屿上,又出现了另一幅繁忙景象:山坡上、道路边和住宅旁,处处是渔民们忙碌着晒网、补网、血网的热闹气氛。在这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血网的场面:星罗棋布的血网锅桶,蒸煮网衣的锅灶青烟缭绕。
从进入冬季带鱼汛时起,满载着一船又一船的牲血,从上海和沈家门港口源源运到嵊山渔场。
牲血,尤其是猪血,是渔业生产血网的必不可少的原料。经过血染处理的渔网,可以减轻海水的侵腐,延长使用时间,增强渔网的硬度,提高获鱼量。在冬捕带鱼的三个月内,每顶网需要血染三到四次,每次需用牲血二百斤到二百五十斤。这样,在整个冬汛生产期间,全渔场牲血的需要量就达四万多担,这要有一百多万头牲畜的屠宰量,才够供应得上的。
这些牲血来自云南、四川、湖南、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内蒙古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十九个省市和自治区。祖国西北角上的新疆地区,距离东南沿海的舟山,有一万里之远。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浙江海洋里出产的鱼,这个地区的人民,都把支援牲血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前,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民,都把羊血当作废物处理,现在都把它一点一滴地积贮起来,支援浙江海洋渔业生产。(据新华社杭州十二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