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生产队的帮手 社员们的“钱柜”——记河北省遵化县团瓢庄信用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16
第2版()
专栏:

生产队的帮手 社员们的“钱柜”
——记河北省遵化县团瓢庄信用社
本报记者 刘方辰 朱泽民
正当年终分配的时候,我们来到河北省遵化县团瓢庄信用社。
在团瓢庄村边一座旧庙里,迎门一间小屋,屋外油漆早已剥落的柱子上,用粉笔写着“信用社”三个字。别看招牌不显眼,存款取款的社员出出进进,业务却十分活跃。
这个信用社是在一九五三年同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一起诞生的。十年来,它把分散在千家百户的零星钱吸收起来,办了不少好事:打击高利贷,支持农业生产,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帮助社员解决生活上的临时困难。信用社在农村中牢固地占领着社会主义金融阵地,在社员的心目中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在我们访问团瓢庄公社的一些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的时候,人们都以满意的心情述说着信用社,称它是“我们的小银行”、“我们的钱柜”。
把钱花在“刀刃上”
周桥子生产大队去年秋后卖给国家第一批棉花和粮食,刚拿到一笔钱,社员们就说:“咱们先用这笔钱还了信用社的贷款。”
为什么社员们这样积极地归还贷款呢?原来这里面有个道理。
这个大队底子很薄,一九五九年时生产资金差很多。就在这时候,信用社贷给他们八千多元,添置了农具,买了化肥。靠社员们奋发图强,第二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当地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度过了困难。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玉灿感触颇深地说:“我们是在困难中体会到信用社的好处的。”去年光景好了些,有些生产队干部想再多贷些款,添置胶轮大车,盖房子等等,全大队计划贷款一万一千多元。信用社主任张宏武知道了这件事,就到周桥子村同生产队的干部们一笔一笔地算细账,到处宣传勤俭办社的道理。第二生产队原来计划贷款两千多元盖四间房,当牲畜棚和放大车、存饲草,经过精打细算,利用一些旧料,只花了四百多元,没有贷款。第四生产队开了两次社员大会,大家一起想办法减少开支,只贷了一千二百元买了九百斤化肥,施到玉米地里。队长张玉晰说:“我们少贷了款,多打了粮食,秋后社员们分配得多了,生产队也有了下一季的生产资金,这都亏了信用社帮助我们。”
团瓢庄信用社的干部有个看法:信用社的资金是社员们零碎储蓄积攒起来的,信用社要把这些钱管好用好,不能随便贷用,钱要花在“刀刃上”,应该贷的尽量满足需要,不应该贷的分文不贷,这样才能既支持了生产,又保证了信用社业务的正常开展。去年八月,地里的玉米已经长起了一人来高,正是打苞吐穗的时候,信用社主任张宏武一天从团瓢庄大队的地头过,正遇上第四生产队队长王云和五队队长齐珍,两个人愁眉不展地望着玉米。碰到这种事,张宏武总不轻易放过,他走过去同他们聊起来。王云说:“玉米地该追肥了,供销社现在有化肥,就是一时没钱买。”齐珍说:“今年开春我们贷了六百元买化肥,听说信用社现在钱也不富裕,我们不好意思再张嘴借,可是这节骨眼玉米正要肥,真是为难。”张宏武一听,就说:“今年玉米长得好,争取多打粮食,非追肥不可。信用社再有困难,也得帮你们解决资金问题。”第二天,信用社就贷给他们钱,当天晚上供销社给拉来了化肥,转天天刚亮社员们就把化肥施到了玉米地里。去年全年,团瓢庄公社七十四个生产队,有四十五个生产队在资金周转方面有过或大或小的困难,信用社都包了下来,一共发放贷款四万多元。生产队用这些钱买了十九万四千斤化肥、两千五百斤农药、七万一千斤饲草和四十五万棵薯秧,没有白花一文钱。秋收的时候,收获的果实一到手,谁也忘不了信用社,各生产队都抢着归还信用社的贷款。秋收后两个多月,信用社收回贷款六万三千多元。各生产队不但归还了去年的贷款,还归还了过去拖欠下来的一部分老账。
零 星 积 攒 成 大 用
团瓢庄公社的社员们亲切地把信用社比做自己的“小银行”,看做自己的“钱柜”,这是信用社的同志们几年来辛勤为社员们服务所赢得的果实。
我们在团瓢庄信用社作客的几天,曾经留心观察过社员同信用社的关系。每天信用社里进进出出有好多社员,社主任张宏武总是喜眉笑脸地招待他们,热呼呼地像一家人。至于信用社设立的七十四个服务站,都是从大队或生产队聘请的兼职会计,本村人为本村人办事,谁家要用钱想取款,没有工夫取,还给送上门去。有一次,左阳庄大队服务站的会计杨文刚吃过晚饭,社员李恩来取款,准备第二天去买水泥瓦换房顶,需要一百二十多元。正巧杨文手里没有这么多钱,就说:“一会我给你送去吧,准不耽误你用。”他立刻跑了五里路,到团瓢庄信用社取来钱,深夜十点钟把钱送到李恩家去。李恩感动极了,逢人就讲:“把钱存在信用社里吧,比放在家里还放心。”这个一百八十三户的左阳庄,有了钱存信用社,已成了全庄人的习惯,除了十几户生活比较困难的以外,一百六十多户人家都在信用社里有存款。
信用社不光办理社员的储蓄业务,还帮助社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向社员发放生活贷款。提起这些事,这一带的社员都交口称赞。去年九月,刮了一场大风,风势很大,还夹着瓢泼大雨,遭灾最厉害的朱官屯大队,有几户房屋倒塌了。听到这消息,信用社主任张宏武同公社党委书记许桐立刻冒着风雨赶到朱官屯。有两户的六间房子被吹塌了屋顶,没有钱修理,张宏武当即贷给他们一百元,雨一停,房子就修好了。有些时候,社员家中发生了困难,信用社的干部并不知道,但是,分散在各村的“消息灵通”的服务站人员,帮助信用社弥补了这个缺陷。一天晚上,周桥子大队社员杨景泰病了,他在信用社里没有存款,家里人愁得没办法。服务站的会计张维桐知道了,夜里十二点钟跑到团瓢庄,从信用社给贷了三十元。去年,信用社给一百九十多户社员贷款两千九百多元,有的是治病的,有的是买猪搞副业生产的,有的是修房的。社员们说:“解放前谁家要是用钱花,亲连亲,人托人,到有钱人家去使高利贷,越借越穷;自从有了信用社,再也不用发这个愁了!”
我们在团瓢庄公社走了几个村,看到村村都有一片片崭新的水泥瓦房。在周桥子村一打听,这个村一百二十六户人家,过去住的都是“冬天进风,夏天漏雨”的茅屋草舍。房子问题,一直是群众心坎上的“一块病”。这几年来,社员在信用社里一点一滴地储蓄存款,零钱变成了整钱,祖祖辈辈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实现了。现在,全村大部分房屋已经换上了水泥瓦顶。我们访问了社员李秀英的新居。她在村里是出名的勤俭能手,几年来,她把一分一角节省下来的钱都存在信用社,储蓄了五百六十多元。她用这些钱把住了十八年的转不开身的小茅屋拆了,新建了三间瓦房。现在,她又在信用社里储蓄了一百多元。
社员们说:“零钱放在口袋里,随手就花了,存在信用社里,变成了新瓦房,真比自己的钱柜还牢靠。”从实际生活中,群众越来越体会到信用社的好处,储蓄更积极了。信用社主任张宏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九五四年全年,社员存款累计只有三万四千多元,而去年到十月底秋收分配前就达到了十四万九千多元,到十二月十日,存款累计达到十九万六千多元。
民主办社 群众当家
团瓢庄信用社的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主任、会计员、业务员三个人,一年进进出出几十万元,单靠这几人要办好信用社是不行的。十年来,他们一直坚持民主办社,群众当家。从各生产队社员中选举出来的十九名理事、七名监事和四十一名社员代表,就是信用社最有力的“台柱”。
信用社每月的开支有没有浪费?发放贷款是不是公正合理?社员对信用社有什么意见?这些事,监事会每月总要检查一次。有一次,信用社开理事会,主任张宏武买了三元五角钱的烟叶招待大家,会计把这笔钱下了账。李庄子大队支部书记、监事徐凤岐认为这笔开支不合理,提出了批评,张宏武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自己拿出钱来,勾了这笔账。
常言说,“一家人过日子,还免不了勺子碰锅沿。”信用社整天同社员打交道,自然也免不了发生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发生了这种事情,信用社总是认真处理。社员们提起这一点来,非常满意。有一次,朱官屯大队社员秦礼来取款,秦礼记错了一笔支款的钱,同信用社业务员舒凤山争执起来。秦礼回村一说,社员代表张相贵就给信用社提了意见。社主任张宏武对这件事做了调查,虽然舒凤山有理,但是不应该同社员吵嘴,影响不好。他就立刻同舒凤山一起到秦礼家去道歉。事隔几天,秦礼早已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他看到信用社主任和舒凤山一起登门来道歉,倒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心里着实过意不去。这件事,一时被社员们传为佳话。
有事同理事、社员代表们商量,一起解决重大的业务问题,这在团瓢庄信用社已经形成制度。去年七八月间,各生产队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正需要追施化肥。供销社也正运来了一批化肥。信用社主任张宏武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到各生产队去摸底,发现提举庄、任庄子等大队有十四个生产队资金不够,需要贷款买化肥。可是事有凑巧,供销社又来了一批水泥,在信用社有存款的社员都在取款买水泥,翻盖房屋。这样一来,信用社的资金一下子就显得紧了。怎么办?当然可以伸手向国家银行贷款,但是,还有更困难的公社需要国家扶助,再说,团瓢庄信用社已经七年没有向国家伸手贷过款,最好还是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信用社主任张宏武在理事会上把这个情况一说,理事们七嘴八舌地想出了很多办法:有副业收入的生产队紧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先归还一部分春季贷款,支持资金缺乏的生产队买化肥;各生产队对社员进行一次教育,号召大家节约储蓄,支持农业生产丰收。理事们回村后,开会,宣传,真是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就这样,八月份各生产队和社员归还贷款六千三百多元,新存款两万多元,信用社资金不足的困难解决了,不但满足了社员取款买水泥的需要,经过理事会研究,还给十四个资金缺乏的生产队贷款五千四百多元买了化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