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忧乐先后之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23
第6版()
专栏:

忧乐先后之间
乐于时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有些名人针对当时的特定情况,在谈话里,在文章中,说过一些精辟的话。这些话长久地流传下来,于是就成为名言。善于用兵的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忠于蜀汉的诸葛亮,说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敢于犯颜苦谏的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些话流传了许多年,这证明:它们的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无法尽举。这里,想起了范仲淹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算起来,这两句话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可是,在过去,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似乎并不很多。“忧”、“乐”人皆有之,有些人自己“忧”,自己“乐”,与“天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对这种“独善其身”的人,很难谈什么“先”“后”问题。有些人,剥削成性,将自己的“乐”建立在别人“忧”的基础上,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更是完全与这种精神背道而驰。当然,也有些人,在一个时期内,曾经“先天下之忧而忧”,但在另一个时期内,他又要求
“先天下之乐而乐”。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领袖中,就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人物。
虽然如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毕竟是一种高尚的风格,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同志曾引用了这两句话,并且通俗地解释说:在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中,应当有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段话,是对今后的企望,更是对过去的总结。四十多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做了。
过去,在那长夜漫漫,魔怪乱舞的时代,整个中国都笼罩在忧苦中。当时的“吃苦在前”,“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一般的“先苦”、“先忧”,有时甚至需要“先”献出宝贵的生命。面对这样的现实,陈松山烈士写过
“共产党人意志坚,赴汤蹈火我当先”的诗,欧阳梅生烈士写过“中国一团黑,悲嚎不忍闻,愿为刀下鬼,换取真太平”的诗。这些,是他们表达自己意愿的诗篇,同时,也是代表着更多的人宣示革命胸怀的庄严誓言。
真正的革命者,不论遇到什么险恶的境遇,都不会畏缩。而且越是艰苦,越是将“吃苦”的事情首先担当起来。长征是最艰苦的战争,革命的军队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概,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程途。坐监是最艰苦的生活,革命志士以“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的意志,显示了崇高的革命气节。因为有这样一些人真正地能够“吃苦在前”,“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团黑”的中国,才变成光明的中国,“悲嚎不忍闻”的中国,才变成欢乐的中国。中国人民才能从“忧”中走出来,逐步走向“乐”的境地。
现在,革命胜利了,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是,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仅应当继承下去,而且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扬起来。在范仲淹时代,所谓“天下”,实际上仅仅指的是中国而已。现在的“天下”,才真正体现了它应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者,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当着自己的国家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时候,我们以深切的同情关怀着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国家和人民。我们不向任何国家“输出革命”,但我们支持和声援天下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当着天下被压迫人民都摆脱“忧苦”,真正“乐”起来的时候,我们将会和全世界人民一起“乐”起来,并且永远地“乐”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