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新春大喜——建明公社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25
第4版()
专栏:

新春大喜
——建明公社散记
冯健男
今年是建明公社创办初级社十周年后的第一个春节。这公社,“十年前是三条驴腿人扛犁,十年后是骡马汽车拖拉机”……人们在放鞭炮的时候,在贴春联的时候,在包饺子的时候,在看皮影戏的时候,都在想着这些事。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春节呵!
建明公社村村、家家都是这样的喜气洋洋。但是,我在这里却要单表西铺村王荣、王生兄弟家里的大吉庆、大喜事。
原来是这么回事:王荣、王生老哥俩的妈妈(今年七十八岁),离开西铺村已经三十年,今年,两兄弟接她回来享福了!
提起从前事,叫人好心酸。
王家母子在解放以前的生活,就是给地主做苦工和讨饭的生活——起先是母亲做苦工,带着孩子们要饭;后来是孩子们扛长活、打短工,扶着母亲要饭。在这个荒山野岭的地方,大多数的农民都成了要饭的叫花子,要到半瓢剩饭残羹是多么难呵!就在这个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骨肉分离了,四十多岁的妈妈,再嫁到几十里外的小山沟里去了。
老妈妈今年回到了离别三十年的西铺村,真是悲喜交集。她一回来,就是一位儿孙满堂的老奶奶了。她的儿子王荣、王生,在十年前就追随着王国藩,创办了农业社。到如今,随着人民公社和集体经济的巩固发展,王家兄弟的家,对于老妈妈来说,真是“天堂”呵!
大儿子王荣的家,在村子中间那条街的南边。一个院子,两重房子,又方便,又暖和。
“妈,”王荣说。“我住的这间屋子,十年前办社时,二十三户贫农在这里开的全体会!”
儿子说着,显出得意的神气。妈妈听了,也觉得光彩。
柜子,那么红,那么亮。坛坛罐罐,那么结实。炕,那么舒展,那么热和。铺盖,那么厚,那么软。电灯,那么耀眼。收音机,那么好听……。“这是哪世修来的老来福呀?”老妈妈喃喃地说。
大儿子王荣,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叫老妈妈吃惊的是,他还能骑自行车呢!
“妈,”王荣说,“这是‘飞鸽’的,去年才买。我是买回车来,才学会骑它的哩!”
老妈妈笑了。儿子腰板还这么硬朗,腿脚和心眼还这么灵便。挑起粪来,一个劲地朝前跑;“骑”上两轱辘车,一会儿就跑得不见人了!
大孙儿庆海也是一把劳动的好手,第三生产队的社员还选他当了队长。“有能耐!这么大家大业的!”老奶奶高兴地说。
还有一桩喜事:王荣的二儿子也娶新媳妇了。王荣说,如今咱们穷人翻了身,当花钱时也得花一些,这回办喜事,要杀猪、备酒、请客才是,咱家有粮食、有肥猪、有存款……国藩主任对王荣的二儿子说:“过去你爹和你妈是在破庙里结的婚哩!‘穷棒子’社的人,勤俭为主,别那么铺排吧!”老奶奶听说起这事,觉得主任说的有理。“不能忘了过去的苦呵……”她瞧着新来的孙媳妇儿,心中只是欢喜。
老妈妈在大儿子的家里住住,又到二儿子的家里住住。
二儿子王生的家,在村子中间那条街的北边。这个院子,在建明公社里,是一个最有名的地方。
原来,在解放以前,这是地主家的场院,在这场院的东边,有一个破烂不堪的茅棚,是给看场人住的。给地主家扛长活的王生和他的老婆,就住在这里面。这哪里是人住的地方呀!屋顶的茅草发朽了,用乱石头堆成的墙壁东倒西歪,在夏天的暴风雨中,王生夫妻不得不用棍棒支撑屋顶。在冬天,那就更是难以避风雪了。王生夫妻就在这个“连耗子也养不起”的地方一年一年地住下去。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长大了。
这个破茅棚,现在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成为王生家的一个重要部分。
老妈妈一看到这个破茅屋,就疑心自己回到过去的悲惨世界里去了。
“唉!”老妈妈拭泪说。“还留着干什么!拆了吧!”
“是主任不让拆呢!”王生夫妇说。“主任说的有理!这是活教材哩!妈,你看,旧屋、新房,这就叫‘对比’哩!”
好一个“对比”!在王生的院落里,紧挨着破茅屋,坐北朝南盖起了一排五间新房,青石垒基,白石码墙,青灰抹缝,白灰灌浆,石灰捶顶,玻璃窗户……老妈妈坐在暖炕上,背靠着被褥,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破茅屋。她坐在炕上微笑着,和儿子、媳妇一起招呼来参观的客人。
至于二儿子,特别是二媳妇,对客人谈起新房旧屋的历史,那话就多啦!
“上海还来拍过电影哩!”二媳妇说:“咱们穿着过去的破烂衣服,拿着讨饭的破瓢儿,铁筒儿。”
老妈妈点点头说:“不能忘了过去的苦呵……。”
王生不喜欢添制家具和时新东西,他的钱,总是牢牢实实地存在银行里。可是今年春节前,因为庆祝妈妈回来团聚,他特地请了糊裱匠,把几间新房顶棚糊上加裱,又把墙壁刷了刷,还贴上了新年画,新对联,并且安上了“话匣子”,让母亲坐在炕上听戏开心。
老妈妈听不真“话匣子”里说什么,却能通过二媳妇的转述听懂。她多喜欢这个媳妇呵!她叹息,她做娘的没有能够给儿子寻个媳妇儿;可在她
“走”了以后,儿子终于寻上媳妇了。
她又看了看粉刷一新的房屋和满屋的年画儿,门外的四只肥猪,满院飞跑的鸡,屋檐上一字儿挂着的棒粗粒大的金黄的玉米,喜孜孜地说:“今天过的是这般好光景!”
“这都是托咱毛主席的福呀。”王生说。
“是毛主席教咱骨肉团圆!”王生媳妇说。
是的!王荣、王生他妈真是有福的人呵!真是托毛主席的福呵!——全建明公社的人都这样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