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沙湖沔阳州的新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28
第2版()
专栏:

沙湖沔阳州的新图
本报记者 白夜
汉江以南,东荆河以北,长江以西,有一块平原湖区,便是湖北省沔阳县的所在。这儿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孟浩然的诗中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指的这一带地方。千百年以来,云梦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最显著的变化,还是发生在解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内。人们把古云梦泽描成了一幅新的图画,沔阳县的变化便是古云梦泽变化的缩影。
沙湖沔阳州巨变
提到云梦泽,人们便会想到很多的水。的确,沔阳的水是很多的。这儿共有三十二个湖泊,总面积有三百一十四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点七。每当黄梅雨季,汉江和长江水位暴涨,湖泊内积满了水,形成了水灾。所以沔阳有句谚语,“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这里所说的沙湖,就是过去沔阳县境内一个大的湖泊。在小农经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修好水利的。这儿有一个红土垸,过去流传着一首民歌:“红土垸,胆子大,敞起口,收庄稼,一想白米养娃娃,二想糯米做糍粑,到头还是螺蛳蛤蚌来救驾!”这就是当时当地人民生活的写照。
然而,现在走到沔阳去看看,情况大大改变了。如果指的是最先从眼目中感触到的,那么不妨提出这儿的新房子。走在汉江沿岸,你会看到村庄中盖了很多新房子。过去青灰色的瓦房,现在有不少改成了深红色的瓦房。有的村子,几乎每隔三五家,就有一幢深红色的瓦房,绿杨掩映,粉墙衬托,一片崭新的景色。沔阳县委曾作了一个统计,一九六二年全县新盖房子五千二百五十栋,整修旧房一万八千九百二十栋。从一点以概其余,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普遍地提高了。
自然,广大农村面貌的改变,是同整个生产的发展分不开的。沔阳县这几年的生产情况怎么样呢?一九六一年比一九六○年增产,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产量;一九六二年又比一九六一年增产,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一点一,棉花增产百分之十八,油料增产百分之十七点五,生猪增产百分之三十。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也建立了一些家底。一九六一年以来,全县各生产队购买、繁殖耕牛五千多头,添置犁、耙、耖、磙、车、船二万三千多件,购买小型动力机械四百多台。绝大部分的生产队,都储备有半套到一套种子。农业生产资金也比过去充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沔阳县的变化,集中地反映在水利建设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这个平原湖区更是这样。
沔阳县四面江河,解放以前连年水灾。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十八年中,汉江溃口达十三次。五十年中,东荆河溃口三十次。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水,修好了堤防。可是,每逢大雨,三十二个湖泊里的水怎么排出去?每逢天旱,全县的田地又怎么灌溉?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曾经小规模兴修水利,排涝灌溉,但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旱涝灾害,还说不上根治水患。到了一九五八年,农村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人们从长远观点和全局观点来考虑治水问题,于是,一系列的治水工程开始了。
在平原湖区怎么治水?沔阳县委首先碰到了这个问题。各人民公社的积极性很高,都要治水,都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治水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统,必须把各公社和生产队的水利计划,同全县的水利计划衔接起来。所以,沔阳县对水利建设作了周密的考察和研究,认真总结了解放以来水利建设的经验,分析了本地区的水利特点和条件的变化,并选择张沟公社的八城垸进行典型试验后,拟定了全县的水利规划,要求治本为主,除涝为主,除涝灌溉并举,结合其他事业,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依靠群众,勤俭治水。这个初步规划订出以后,拿到公社和生产队中反复讨论,反复修改,做到上下一致。在没有订好全面规划以前,曾经出现了一些乱的现象。规划订好了以后,强调小规划服从大规划,局部服从整体,各公社、生产队围绕整体规划,订出自己的规划。这样,就把全县水利工程纳入正确的轨道。
平原湖区治水途径
在平原湖区治水,究竟是以排水为主,还是以蓄水为主?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方针问题。沔阳县领导群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复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以蓄水为主,因为这里地势低洼,雨量很多,年平均雨量约一千一百毫米到一千三百毫米,而五月到八月的降雨量又占全年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每年约有四亿立方米的水存下来。在这个时期,汉江、东荆河、长江,也都涨水,要把水排出去是很困难的。不如利用现有湖泊把水蓄起来。也有人认为,全县湖泊都很平坦,一般蓄水深度只有一米到一米半,容量不大。如果把水全部蓄起来,势必要淹没很多田,而且工程也很大。那么,以排为主怎样呢?根据历年情况,除掉五月到八月不易排水以外,其它的时间有水都是可以排掉的。而且,汉江水位在汛期中,也不时出现暴跌的情况。如果充分掌握汉江的规律,就可以抢排洪水。同时,排水的工程也比较小,旧有的河道可以利用和改造,不必去挖大量的新河新湖来装水。
水排出去了,遇到旱怎么办呢?过去人们不敢大量排水,主要是这个原因。要防旱就得要引水。沔阳四面都有水,引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从什么地方引?县委研究了地理形势,确定从汉江泽口引水。沔阳全县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坡降约为二万分之一。泽口正好在西北最高点。从这个地方引水,就可以灌溉全县,而且也便于排出去。
根据这些情况,在平原湖区治水,应该以排为主,排灌兼施。沔阳县集中力量,发动群众疏通了通顺河、通州河、四方河、西流河等内部排水河道。这些排水河道挖通了,就可以常年敞开湖底放水,即使遇上了暴雨,也受得住。泽口引水工程完成以后,再也不愁把水放光,灌溉得到充分的保证。
抓住重点,依靠群众
沔阳县共有七个水系。他们采取了抓住重点,兼顾全面的治水步骤。有人曾想全面推开,县委认为,如果全面俱兴,人力、物力、财力分散使用,必然不能早日收到效益。以哪个水系为重点呢?沔阳县确定重点建设排湖水系。排湖是全县最大的湖,面积约一百一十平方公里。排湖周围地势高。土质好,生产保收,农业商品率高。全县十一个区,靠排湖周围有五个区,从数量上看,不及全县的一半,可是从粮食生产上来看,它占全县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县统购任务的百分之七十。根据这个情况,沔阳确定重点建设排湖水系。自一九五八年以来,在排湖地区完成的工程量,共有大中型闸二十四座,小型闸六十九座,修建湖堤二十四处,挖掘大渠十一条,小渠二百五十四条,共完成土方三百一十六万立方米。整个排湖中挖了二十多公里长的干渠,把水排出去,扩大了约十万亩的耕地面积。
排湖水系的重点建设,对于保证全县粮食增产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重点建设排湖水系的同时,沔阳还有步骤地调整水系,治理其它湖泊。原来境内小垸错综零乱,湖泊分布不匀,缺乏完整系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原有水系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所以,沔阳有步骤地将全县耕地范围内的水系进行改革和整理。在这方面,几年来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全县水利建设上,一九五八年以来,国家支出了大量的投资,县里的地方财政收入,也百分之八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国家供应的建设器材,如钢材、水泥、木材,等等,优先满足了水利建设的需要。但是,兴修水利,必须依靠群众。对于大中型工程,全县统一的工程,由县统一办理。对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就必须发动群众,实行社办、队办。这样花钱少,受益快。事实上,群众有兴修水利的习惯和要求,领导上的责任就是要很好地把群众组织起来。
一九五八年以来,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沔阳县已经初步建成了水利排灌系统。全县自流灌溉面积,从一九五八年的十六万九千亩,扩大到八十多万亩。全县旱灾的威胁已经基本解除,涝灾的威胁也大大减轻,沔阳县委正在进一步做出新的规划,要求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完成主干排水工程,继续进行成龙配套,修好堤防。
古云梦泽已经不是泽国了。走到沔阳县,给人深刻的印象之一,便是桥多。全县共有一千八百五十六座桥,在最近的水利建设中,还将兴建七百多座,真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六十桥”了。桥,是水利建设发展的象征。沔阳县的水利建设,引起了农业生产一系列的变化:保收面积扩大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绿肥面积扩大了,稻麦两熟面积扩大了,水力发电增加了,水产养殖事业发展了,饮水条件改善了,等等。平原湖区的水利建设好比中心一环,党领导群众抓住了这个中心一环,带动了整个链条,把沔阳县引上新的跑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