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结合耕作措施防治害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1-29
第5版()
专栏:

结合耕作措施防治害虫
周明牂
耕作栽培措施对害虫发生和为害的影响
农业害虫生活于田间,农田的环境也就是害虫的环境。田间的生态系统以作物为中心,随着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的改变,田间的环境也相应变化,这不仅影响害虫的食料条件和土壤环境,也可能影响田间小气候和害虫天敌的发生发展。这些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害虫的消长。认识耕作栽培措施与害虫消长的关系,就有可能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创造不利于害虫的环境条件,经济有效地予以防治。
一种害虫需要一定的食料植物和栖息环境。对于食性单纯或仅能取食一种作物的害虫(例如大豆食心虫基本上仅能寄生于大豆),适当轮作就可能解决问题。对于食料植物种类较多的害虫,不同种类食料植物对其适宜程度也不同。例如东亚飞蝗的食性较杂,但在栽培植物中适宜的食料基本上限于禾谷类。它可以取食大豆作物,但食后死亡率高,生殖力低。它可取食极少量的油菜、花生等作物,但食后不能正常发育,死亡率极高。对于棉花、苜蓿等作物,仅在被迫的情况下取食少量,食后即全部死亡;对甘薯、芝麻等则根本不能取食。另一方面,东亚飞蝗多选择在植被复盖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下的地面繁殖,在气候湿润时,植被愈稀的地方产卵愈多;如气候干旱,则趋向于较高度的植被下产卵,但复盖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方很少找到蝗卵。针对这些情况,开垦蝗区,种植不适于蝗虫取食的作物,或在不宜于开垦的蝗区绿化造林,都可以达到很好效果。
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中,同种害虫发生为害的程度也往往不同。这常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备一定的抗虫性能。植物抗虫品种由于某种或某些特性,使某种害虫不致为害,或虽能产卵取食但不能顺利生长发育,或虽能生长发育但不影响作物的主要部分,或尽管能生长发育并侵害作物的主要部分,但不致显著影响作物的丰产。植物抗虫性主要可分为不受害性与忍耐性两大类型。不受害性又可分为害虫对寄主的选择性及在害虫寄居情况下的不受害性。害虫对寄主的选择性,表现在取食期间活动能力较大的害虫在适合其需要的植物上密度较大,而在不符合其需要的植物上则没有或数量较少;在取食时期活动能力很小的害虫只能在其产卵植物上生长发育,这样的害虫对于产卵植物表现有显著的选择能力。害虫对寄主有选择性,来源于很多因素。例如:十字花科植物由于含有芥子油,易于招引菜粉蝶;“南大2419”及“西农6028”等小麦品种由于颖壳紧密,不适于小麦吸浆虫的产卵;“改良50号”、“红小麦”等早熟春小麦品种在麦秆蝇盛发时已届抽穗期,因而受害很少;马铃薯瓢虫在春季取食产卵,喜选择叶柄短、叶面宽、叶片与茎成直角因而遮光条件较好的品种。某些品种则由于生物化学、形态或生理特性在害虫寄居情况下不致受害。例如,国外研究证明,玉米螟初孵幼虫,由于其避光性、趋触性,趋向于含糖量较高的部分,所以集中在心叶中生活取食,但在此期间尤其是心叶前期死亡率很高,原因是玉米植株中含有一定的有毒的化学成分,已经肯定的有抗螟素甲、抗螟素乙及抗螟素丙,这些物质抑制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并促其死亡。抗螟素甲在心叶内含量最高,但其浓度随植株的生长而降低,在玉米生长前期是重要的抗虫因素。抗螟素乙和抗螟素丙对节间、叶鞘、苞片及雌穗花丝的抗虫能力具有大体相同的作用。上述有毒物质在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和植株的不同组织部分的分布和浓度不同,影响着玉米螟的为害程度。又如,某些向日葵品种由于在种皮下具有一般品种所没有的黑色的“甲壳层”,在苏联和我国都证明能阻止某种螟幼虫蛀入为害。某些品种对某些害虫的耐性,是植物对害虫侵害所产生的特殊方式的反应,由于这种反应,植物虽受侵害,但并不减低产量和经济价值。例如,禾谷类作物某些品种在遭受燕麦蝇为害时,具有迅速分蘖形成新茎的特性,因此不致影响产量。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害虫最经济简便的有效措施,我国作物品种丰富,在选育抗虫品种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有些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一定的生育期有较严格的选择,符合害虫需要的生育期是作物易受侵害的危险期。在符合丰产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种植期或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从而使作物的危险期避开害虫盛发期或减少符合的程度,是可能避免或减轻某些虫害的。国内已有许多研究资料阐明,不同的水稻的生育期对螟虫的产卵选择、幼虫侵入稻茎、存活率、发育速度和繁殖力有不同的影响。分蘖期及孕穗末期对螟虫有利,是水稻易受螟害的危险生育期;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圆秆期及结实期则不利于螟虫。在秧田、本田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螟虫多喜在本田产卵,而在本田内产卵量又因水稻的生育期而不同:分蘖盛期最多,分蘖末期较少,圆秆期则更少。根据这一情况,人们即可调节水稻生育期以减轻螟害。例如,总结四川农民的经验,栽培中熟稻,凡影响水稻延迟抽穗的因子,如栽植延迟、返青期长、肥力不足、氮肥太多、灌溉不当等等,也都是加重螟害的因素。又如春小麦区的主要害虫麦秆蝇,成虫对于产卵植株有明显的选择性,由于植株生长发育情况的不同,着卵多少及幼虫入茎率有显著的差别,从拔节、孕穗、抽穗以迄开花期,着卵密度及幼虫入茎率逐步降低,被害程度逐渐减轻。麦秆蝇成虫产卵盛期,如春小麦已进入抽穗阶段,即可避免受害。另如棉花蕾铃的主要害虫棉铃虫,在棉花孕蕾时才到棉株上产卵,因这时棉叶和茎上的腺毛开始分泌有机酸如草酸和蚁酸,这些物质诱引棉铃虫成虫飞来。研究也证明,棉蕾及幼嫩棉铃更有利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在棉株生长后期多施氮肥的棉田,幼蕾铃(多为无效铃)较多,被害较严重,幼虫密度也大,越冬虫量以至翌年发生基数也多。由此说明,解放后棉铃虫的发生为害所以有加剧的趋势,一方面由于棉株生长茂密,现蕾期提早,正与棉铃虫第一代成虫发生产卵盛期吻合;另一方面,也和一些棉田后期多施氮肥有关。棉田后期过多施用氮肥,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是应该避免的。调节播种期以错开害虫繁殖生长盛期,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较多,运用适当,防治的效果也较大。
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条件好,生长旺盛,有可能提高对某些害虫的抵抗能力。例如,高粱生长良好,较能抵抗高粱蚜的侵害。只有在蚜虫密度很高的情况下,才会显著受害。在农业害虫中有些属于第二性或次生性的害虫,仅能寄生于生长衰弱的植物,例如苹果小吉丁虫一般主要为害生长不良的果树。对于这一类害虫,加强栽培管理,往往可以预防虫害。
作物生长茂密的程度也与某些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有关,因植株密度不同,田间小气候有所差别,有时还可能影响作物的生育期,影响害虫的趋性和生活环境条件。例如,麦秆蝇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凡生长旺盛茂密、光度较暗的麦田,成虫数量及卵的密度显著减少,受害也轻。植株的密度还可影响小麦生育期,从而造成麦秆蝇发生为害程度的差别。因为植株茂密,分蘖相对减少,主茎相对增多,生育期也会提前。又如,粘虫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才会大发生,田间湿度较高而温度较低,有利于粘虫的繁殖为害。
作物种类和栽培措施的改变,也影响某些害虫的发生。例如,水稻的主要害虫三化螟的越冬幼虫基本上在稻桩内,二化螟的幼虫大部也在稻桩中越冬,及早春耕沤水,在化蛾以前消灭越冬螟虫,对压低螟害很有帮助。栽培单季迟中稻,如果春季耕沤较迟,就难以结合这一措施消灭田间螟虫。种双季稻,春季耕沤整地提前,则有利于消灭越冬螟虫。早稻收割时,不少螟虫仍在稻桩中,为了种植晚稻,必须尽快耕翻沤水,这样就可进一步压低螟虫的数量,更有利于减轻后期螟虫的为害。据报道,山东菏泽、东阿一带蛴螬为害较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有些农田实行小麦与大豆轮作。大豆收获较晚,此时多雨,土壤粘重,不便犁耕,一般在种麦前仅有十分之一、二的农田可能耕翻,甚至有的年份基本上不耕,这样就为蛴螬的繁殖造成有利的条件。当地农民经验,如不种大豆而改种早玉米,可以早收十五至二十天,就有时间耕地,蛴螬为害就轻。
注意田园清洁,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如根茬、枯枝、落叶、枯果等,可以消灭其中潜藏的多种害虫,在冬季更可消灭大量越冬害虫,压低发生基数。清除杂草对于防治害虫也有重大作用,因为不少种类的害虫如小地老虎、棉红蜘蛛在作物出苗前及收获后,必须在杂草上生长发育。多种害虫尤其是蛾类,需要取食某些野生植物的花蜜作为补充营养,才能大量产卵;此外,杂草常为多种害虫的越冬场所。
由于害虫对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期有一定的要求,在栽培制度复杂、茬口配搭不当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害虫的选择和转移为害。如前所述,水稻螟虫对水稻的一定的生育期有明显的选择,生育期符合其需要的稻株,提供它较好的营养条件。插花混栽生育期不同的水稻,使得无论发生迟早的螟虫,都有可能找到适宜的水稻产卵,螟蛾转移也极便利,这往往是某些地区在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农作制复杂化以后螟害加重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单季稻改双季稻的地区都是这样的。有些水稻改制的地区,栽培制度也相当复杂,由于茬口配置较好,尽可能将相同的品种及插植期相近的水稻成片插植,螟害即可相对减轻。据一九六○年秋在江苏江阴马镇公社的调查资料,在湖塘大队的第二小队成片插植的中稻,平均白穗率为百分之一点二五,而在同一大队的第九小队,相距很近,品种相同,但系插花田,平均白穗率较高,达百分之二点五五。适合种植双季稻的地区,如果早稻插植前及收获后能保证及时耕沤,连续消灭稻桩内的螟虫,缩短插植期,使水稻生育期比较整齐,螟害反可减轻。湖南安仁、安徽桐城及青阳等部分地区,都有这样的例子。
不少种害虫常有一定的寄主转移过程,如邻近豆地的棉田发生红蜘蛛的可能性大,而且都从接近豆田的地段开始发生。在棉田用豆类补缺株的情况下,往往从豆株周围的棉花上首先发生红蜘蛛。又如梨小食心虫的第一代基本上为害桃树的新梢,第二代仍以在桃树上为主,第三代才开始在梨树上大量发生。桃梨混种就有利于这种虫的转移为害。类此实例很多,说明掌握害虫的发生转移规律,适当安排邻作和间作,更好地设计种植,都有可能避免或减轻某些虫害。
耕作栽培措施还可能影响某些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效果。例如,在广东利用赤眼卵蜂防治甘蔗螟是一项有效措施。调查研究证明,在低地蔗区放蜂寄生率高,效果好,而在山岗地区蔗田放蜂的寄生率低,效果较差。原因是山岗蔗田的小气候温湿度变化幅度很大,不利于寄生蜂的生活,如能在蔗田间作绿肥,改善小气候条件,就能提高赤眼卵蜂抑制甘蔗螟的效果。
以上仅就耕作栽培技术的部分环节阐述了与害虫发生为害的关系,从这里可看出,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植设计、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一直到收获,都有可能结合利用以防治害虫:或直接杀伤害虫,或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土壤条件及小气候条件,或有利于害虫的天敌的发展,影响害虫的趋性、繁殖率(性比、生殖力、发育速度、世代数)、死亡率及为害程度(寄主种类的选择、品种抗虫性、不同生育期),从而消灭或压低虫源,抑制害虫的繁殖。
不同丰产措施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对害虫的作用常常是综合的。例如,春小麦生长较密,生育期较早,有利于防治麦秆蝇。植株密度首先决定于播种量,在不同程度上还受土、肥、水、种、管的影响。生育期首先决定于品种的生育特性及播种期,也可因栽培技术而不同。在害虫防治工作中,如何更好地综合利用不同的农业技术措施,是值得注意研究的。
农业防治的应用
结合耕作栽培措施防治害虫,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消灭越冬害虫,压低发生基数方面,更为显著。谷子的主要害虫粟灰螟的越冬幼虫,绝大部分在谷茬内,结合秋耕将谷茬埋入土中二至三寸以下,使羽化的蛾子不能出土,在浅土内或地面的谷茬通过耙地收集处理,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如陕北榆林县的花园沟生产队,做到精耕细作,彻底清除了田间的谷茬,历年粟灰螟为害都很轻,都在百分之二以下。一九五五年陕北粟灰螟大发生,一般地区受害达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严重的超过百分之七十,但榆林花园沟及绥德的城郊公社、王家坪、吴家畔等许多地方,由于冬季彻底处理了谷茬,受害率仅在百分之五左右。
稻田进行冬耕冬沤,春耕沤水,秋耕冬种,冬耕休闲,都可以消灭大量的越冬螟虫,压低稻螟发生基数。在广东三角洲沙田地区,在惊蛰前浸水七至十天,可杀死全部的三化螟幼虫。沙田地区习惯在二月间稻田灌水,然后用小艇运入泥肥,半个月后排水耕耙,杀螟的效果很大。自一九五六年起,广东省每年结合春耕大面积推行浸水治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九五九年以后,沙田地区前述措施未能很好的贯彻,是螟害有所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广西蒙山、陆川、玉林等县,也有类似的经验,证明提早春季耙沤可压低螟害。湖北省经验,早中稻收割时二化螟幼虫尚未成熟,实行高刈,留桩二十至二十六厘米,并及时耕翻灌水,淹没稻桩三至六天,可使田中二化螟全部死亡;将间作早稻稻桩踩入泥中可使二化螟全部消灭。江西省经验,早稻收割时,二化螟为中龄或小龄幼虫,难以完成发育;三化螟大多为成虫及蛹;蛹可因耕翻灌水而死亡,在双季稻较多的地区,成虫也缺乏适宜的产卵场所。
适当调节水稻生育期也是防治稻螟的有效措施。四川经验,在一季中稻区,趁早插植,改进栽培技术,如正确施肥、适当灌溉等等,使中稻能在七月底前抽穗,就能显著抑制螟害。江苏南部单季晚稻地区,采用“落霜青”、“10509”等品种,实行晚播晚植,使晚粳延迟到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之间抽穗,有效地避开了三化螟第三代幼虫的为害。粤东潮汕及闽南龙溪等地系双季连作稻区,由于实行早稻早插早熟,避免了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粤中地区晚稻适当迟栽,避过了第三代三化螟的盛发期。浙江温州双季稻区,据一九五八年调查,个别前作为早中稻的连作晚稻田,插秧较晚,抽穗时正值三化螟第四代卵大量孵化,白穗率高达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一般前作为早稻的连作晚稻插植抽穗均较早,白穗率仅百分之一左右。
对严重为害春小麦的麦秆蝇,研究证明,所有的丰产措施,如深耕改土、精耕细作、增施肥料、选用良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适当灌排等等,都能有效地予以防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极易受麦秆蝇为害的品种,栽培管理良好,就能大大减轻麦秆蝇为害。例如“甘肃96号”是春麦区的一个优良品种,特点是丰产、耐肥、耐水、抗锈、不倒伏,主要缺点是生育期长,尤其是前期生长慢,易受麦秆蝇为害。内蒙古西部的农民甚至对这个品种丧失信心。但在内蒙古河套地区杭锦后旗一带,尽管也有麦秆蝇的发生,这一品种受害却极为轻微,从来不需要喷药防治。据一九六○年在乌拉特前旗及杭锦后旗两地调查,麦秆蝇平均为害率在前者达百分之十点二四,而在后者仅为百分之二点六,相差很大。小麦生育期并无显著差别,但生长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初步分析,主要是由于两地栽培条件不同。在杭锦后旗耕作精细,尤其水肥条件好,头水早二水及时,保证了小麦有足够的养分与水分,小麦生长健壮茂密,改变了田间小气候,有效地抑制了麦秆蝇的发生。
利用抗虫品种防治小麦吸浆虫已经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陕西关中,一九五二年以前吸浆虫严重为害,平均减产百分之三十以上。一九五三年以后,由于推广抗虫品种“西农6028”,到一九五五年被害率已压低至百分之二以下。河南、安徽、山西、江苏、湖北、四川等省吸浆虫严重的地区,也由于扩大栽培了抗虫品种,吸浆虫的发生为害逐年下降。在栽培植物中吸浆虫主要寄生于小麦,扩大栽培抗虫品种,不仅可以预防虫害,而且长期连年种植,还可将虫口压得很低。据在武功调查,连续栽种不能抗虫的“302”小麦品种的地区,土中吸浆虫密度平均每平方市尺达二百三十二头,而在连续四年栽培“西农6028”品种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市尺仅有虫二点五头。
结合生产措施改变东亚飞蝗发生基地的土壤、水、小气候和营养条件,是根治飞蝗的有效措施。一九五八年以来,在沿海、滨湖及内涝等地区,结合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与荒地利用,因地种植,绿化堤岸,贯彻改治并举的治蝗方针,已经消灭了不少蝗区。
综上所述,可见农业防治不仅在不少情况下对抑制虫害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有些情况下也能起主导作用。
此外,运用农业防治方法,还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新的害虫的发生。例如,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某些原来取食野生植物的昆虫可能改变食性而为害农作物。掌握垦区原有的昆虫区系及动态,适当选择作物种类,可望取得很好的效果。又如,在计划建立新的果园时,根据当地昆虫区系及有关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食性范围、寄主选择与转移等,更好地设计种植,可以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某些害虫的为害。农业防治的展望
农业防治有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农业防治是结合必要的耕作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的,可以节约劳动力及农药和器械的支出。其次,易于贯彻推行,防治的规模广泛而全面。第三,农业防治措施是多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随着生产过程的持续进行,经常保持抑制害虫的力量,效果比较巩固,这属于根治的范畴。最后,农业防治不仅可以充实和加强现有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还可能有助于预防某些新的害虫的发生。由此可见,农业防治的运用是害虫防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农业防治的贯彻执行,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大生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更为农业防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农业防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应用上需要注意。第一,农作制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应以丰产为前提,不能单纯从害虫防治的角度考虑。凡是丰产和害虫防治的要求完全一致的措施,无疑地应尽量采用,但如两方面要求有所不同,就要从生产的最大利益出发考虑。第二,一个地区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是在当地农民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要求改变农民所熟悉的、习惯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技术,很不容易;而且农业防治的效果尤其是通过恶化害虫的生活条件或减少作物受害的可能性所起的作用,不如化学防治的效果明显易见,这些都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说服工作。第三,结合耕作栽培措施消灭或压低虫源,尤其是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害虫,需要在一定规模的地区内进行,才能收到较彻底的效果,而农作制及农业技术又必须因地制宜,所以这一防治措施常要受一定的限制。
目前,害虫防治上应用最广的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收效迅速,适时应用可以在大发生以前消灭害虫。在害虫已经为害的情况下,也是一项抢救办法;同时,这类措施的应用受地区的局限较小,所以是防治害虫的一项主要手段。但是,施用药剂消灭害虫只是植物保护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施药的适宜期一般相当短促,要求大面积全面及时喷药,在劳力安排、农药及药械的供应调配等方面,都必须很好配合,才能奏效。为了加强害虫防治,在继续发展提高化学防治的同时,必须发展其他的防治措施,因地因时因作物因虫制宜,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节约部分的劳力、农药和药械,减轻化学防治的负担。农业防治应当成为综合防治中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农业防治的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意义不大。应该指出,尽管在不少情况下农业防治仅能相对地减轻虫害,但这些成果的取得,一般并不需要花费额外的防治支出,而且从大面积的情况看,相对地减轻虫害所得到的效果决不容忽视。农业防治所不能达到的还可以由其他防治措施来补充。何况在一定情况下农业防治也可起主要的作用。各类防治措施都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不可能单纯依靠任何一类措施解决害虫的全部问题。
近数年来,农作制及农业技术的变化较大,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有人据此认为:作物愈丰产,虫害就愈严重。这一论点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把农业丰产措施和害虫防治的要求对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对加强害虫防治都是不利的。根据已有资料,耕作栽培措施与害虫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如下几种可能情况:一、丰产措施与害虫防治的要求完全一致,如结合冬耕和积肥,消灭越冬害虫,加强春麦栽培管理以防治麦秆蝇等。其次,丰产措施与害虫防治要求有冲突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例如,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在有些地区加重了螟害,而在另一些地区螟害反而减轻。再次,有些丰产措施确为某些害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运用得当,也可以把不利转变为有利。例如,为害棉花的苜蓿盲椿象和绿盲椿象,以卵在苜蓿根茬中越冬,棉区栽培苜蓿,为这些害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晋南农民根据这一情况,在苜蓿收割时留茬较高,在地面根茬干枯和地冻以后,点火燃烧,消灭了集中越冬的虫卵,对苜蓿的宿根并无不利的影响,而且等于在田中施用了一次草木灰,有利于下茬作物。最后,丰产措施与害虫防治的要求确有矛盾的,则可从生产的最大利益出发,贯彻丰产措施,虫害问题则采取其他的措施解决。
农业防治牵涉的问题很多,地域性强,耕作栽培措施与害虫发生发展的关系很复杂,需要大力加强研究工作。有必要采取总结农民经验、大田调查和室内外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分区选点对比调查分析轻害区与重害区差别的原因,耕作栽培措施对虫害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主要害虫的生理生态特性,明确其对营养条件、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和反应,以及不同耕作栽培措施对害虫生存繁殖的影响。两方面互相参证,充实农业防治的理论根据,探索更多的防治途径,以扩大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 牂[zāng]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