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阅读
  • 0回复

遍地开花——记曲耀离植棉技术在运城县全面推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01
第2版()
专栏:

遍地开花
——记曲耀离植棉技术在运城县全面推广
本报记者 培蓝
山西省运城县盛产棉花,每年种棉二十多万亩,总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向国家缴售一千一百多万斤皮棉。
运城县历来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土地墒情不足,不利棉花生长,但是棉花产量却不断地提高。一九五一年,全县平均亩产皮棉三十九点八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亩产四十二点五斤,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亩产增为五十四点六斤。棉花增产原因很多,而有计划地推广曲耀离的先进植棉经验,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虚心求教
一九六一年,由于春旱严重,底墒不足,播种困难,不少社员非常着急,基层干部要求县委出主意。县委第一书记刘清泉立即到龙居公社向曲耀离请教。曲耀离说:“眼下旱是旱,可是还要种。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雨,种棉花要掌握火候。”旱地、坡地没有墒怎么种?没有深耕耙耱的地土块大,怎么种?……曲耀离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一九五一年,曲耀离创造了亩产皮棉三百零三斤的全国最新纪录。十二年来,除个别特大灾害的年份外,他所指导的大面积棉田,亩产在一百五十斤左右,部分丰产田亩产二百斤以上。曲耀离种过难以捉苗的下湿地、盐碱地,种过旱地和水田;种过老茬地,也种过新茬地。他都能因地制宜,取得高产。曲耀离的植棉经验,启发了刘清泉。他回到县里,立即召开劳动模范和公社干部紧急会议,请曲耀离和别的劳动模范传授抗旱种棉的经验,推动了播种工作。
去年春旱比前年更重。运城县委在春分、清明之间,就召集劳动模范、专家和领导干部,交流情况,介绍经验,传播科学知识。大家进一步认识曲耀离丰产经验的重要一条,就是适时播种,一次全苗。而要保证一次全苗,关键在于“一年庄稼两年作”。即每年霜降后、立冬前,把棉田深耕耙耱一次,来年解冻以后,顶凌耙耱一次;播种以前,连续浅耕耙耱四五次。这样,春季即使不下雨,也能播种,也能全苗。会后,各地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曲耀离的先进丰产经验。结果,全县二十万零五千亩棉田的棉苗都长得很整齐,基本上取得了运城县种棉史上第一次全苗的成绩。
种试验田
一亩棉田究竟该下多少种,留多少苗?这在运城县一直是个争论不决的问题。怎么办?运城县委决定从县委书记到生产队长,从劳动模范到一般社员,大家都种试验田,来研究这个问题。
多少年来,运城农民习惯稀植。每亩一般播十一二斤种籽,留两三千株苗,收二三十斤皮棉。解放后,曲耀离在旱地、水地、坡地、碱地,作过各种不同的试验,证明上等水地每亩留三千七八百株苗,一般水地留四千株苗;上等旱地每亩留五千至五千五百株苗,坡地、丘陵地留六七千株苗为合适;再加上精细管理,及时治虫,每亩旱地收一百斤皮棉,水地收一百五十斤皮棉,是有把握的。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反复进行试验,证明曲耀离的密植幅度是合理的。可是,不少基层干部和社员长期不能接受这个经验。他们说,“曲耀离能做到,咱做不到。”“棉花科学研究所是什么条件,怎能跟人家比?”
运城县委早就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在一个县,即使在一个公社、一个大队,甚至一个生产队,条件千差万别,任何先进措施,都不可能到处“通用”。因此,在推广曲耀离合理密植经验的时候,从来不作硬性决定,只是提供经验,介绍办法,让各地进行试验后再推广。就这样,各级干部同劳动模范和技术人员合种的试验田普及全县。
一九六○年初,龙居公社党委提议在西张耿大队办一个示范农场,把全公社的植棉模范曲耀离、杨桃盛、王运升、姚凤兰等人都集中到那里种试验田,县委书记刘清泉也在这里参加试验工作。运城县委同意这个作法,建议其他公社仿行。这一年,西张耿示范农场的二百二十三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九十六斤,曲耀离负责的试验田,亩产皮棉二百六十二斤半。其他示范农场的成绩也很显著。这些试验田,对改变周围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关于合理密植的不正确的看法,起了好作用。一九六一年,参加示范农场的劳动模范回到自己的生产队种试验田,以解决本社、本队合理密植问题。事实证明这种试验田同群众有密切联系,能起更为有利的作用。
现场传授
一九六一年五月,正是棉花出苗的时节,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有的地方降了冰雹。刚出土的棉苗被打成光秆,土里的种籽由于气温骤降,一时难以出苗。许多社员想把棉田毁了,改种秋粮。曲耀离在雨后第三天,结合中耕,给棉田追肥。他说这样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棉苗出土。刘清泉发现这个办法好,便组织劳动模范和技术干部,到一百三十八个受灾较重的生产队传授曲耀离的办法。北相公社任留大队有一千八百亩棉田受灾较重,有的社员想要改种秋粮或建议补种。曲耀离看了说:“现在补种不顶事,毁了也可惜,如果在缺苗的地方留双苗,再多留一些油条,加强田间管理,收成还坏不了。”车盘公社丘家坡大队一百亩棉田,被冰雹打成了光秆。王运升仔细观察,发现棉花的生长点没有打坏,幼苗的根系发育也很好,建议生产队中耕、追肥,促进棉花发育。生产队接受了他们的这些建议,棉田都保住了。
八月中旬,棉花正在现蕾,西张耿大队的棉田发现了造桥虫卵。王运升主张防治。队长却说:“吃几个叶子正好,每年到这时候,你总让打几个大叶,虫子吃了,省得费工。”谁知五六天光景,造桥虫把几百亩棉花叶子吃掉了,其中一百七十亩棉花的叶子被吃得精光,棉花变成“干枝梅”。刘清泉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约了曲耀离,赶到西张耿,布置了治虫的事情,然后到别的公社继续检查。他发现南庙大队的棉花也有被虫子吃光叶子的,唯有曲耀离的棉田,绿艳艳一大片,像一块绿绒毯子。刘清泉在南庙召开了现场会议,请曲耀离介绍治虫经验。现在他的治虫经验也成了全县棉农的财富。
在群众中生根
运城县委为了使先进经验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一九六二年,由县委书记、植棉模范以及棉花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曲耀离植棉技术研究中心小组”,同时建议全县二百三十五个生产大队,成立“曲耀离植棉技术研究小组”。由于全县农民几年来亲眼看到了学习和采用先进经验的巨大作用,县委的这个建议立刻被各大队接受。全县组成三百八十八个小组,参加的有两千二百多人,从县的中心小组到各大队的研究小组,形成一个群众基础极为广泛的植棉技术推广网,成为指导棉花生产的有力助手。
这些小组在中心组的帮助下,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向所在生产大队提出各种建议,解决了当地棉花增产的许多关键问题。平川地区的龙居、北相等公社,有计划地修旧井,凿新井,扩大植棉的水田;旱坡、丘陵地区的三路里、上郭等公社,开展修壑补堰的水土保持工作,增强抗旱能力;东郭、车盘等公社积极挖壕排水,填土铺沙,改造盐碱地。各公社都注意了秋耕耙耱、蓄水保墒,去年春季虽然十分干旱,全县绝大多数棉田都按时播种,缺苗断垅现象比较少,成为去年棉花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年运城县还要进一步推广这些经验。刘清泉说:曲耀离的先进经验,科学家的系统知识,外地的先进经验,将要进一步通过研究小组推广,使之在全县开花结果,保证棉花稳定增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