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南里供销社经营农具的新尝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02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南里供销社经营农具的新尝试
山西省沁县供销社 杨在渊
近一年来,山西省沁县农村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人民公社需要许多中小农具,而供销社里的农具却卖不出去。有的供销社中小农具的销售额甚至比往年下降一半还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为了把生产资金用在刀刃上,生产队和社员精打细算,本队铁木工人能够修造的农具尽量自己修造,尽可能不从供销社买新的。第二,供销社经营的农具质量不好,价钱高。有的供销社卖的犁铧,耕不了多少地就断尖换翅;有的粪桶担不了多久就散了。而且一把?头要七八元,一把钢锨要十二三元,如果生产队自备原料自己打造,只不过四五元、八九元。第三,供销社卖的农具不适合当地农民的使用习惯,货不对路。比如当地农民习惯于用“四鱼耢”,有的供销社却进了一些长子地区农民使用的“五鱼耢”,减价赔钱也没人要。总之,农民对农具的要求是:旧的要省钱修好,新的要又好使又耐用又便宜。因此,怎样经营中小农具成为沁县农村供销社亟待解决的问题。沁县南里供销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
供应原料材料 组织就地修造
南里供销社协同各生产大队,把原有的和回乡的铁匠木匠组织起来,成立了三盘铁匠炉、九个木工组和五个编造组,从故县公社请来一盘,又与公社手工业社协商,抽出三盘铁匠炉。这些农具生产组织,由供销社根据全公社二十二个大队农具的余缺情况,统一安排,巡回到队修理制造。所需的砧、锤、斧、锯等工具由供销社供给;钢、铁、口胶、雨点钉等原料材料,供销社直接供应到生产队。这样,农具就便宜多了。本队有铁匠在炉的,出上四五元钱的钢铁料钱,拿上二三十斤煤炭,再拨出四五个劳动日,一盘三人的铁匠炉就可以给自己修造一整天。如果全部打新的,一天就能打出两把?头、三四把镰刀。打新还是修旧,都由社员各自安排。要是手工业社或外队来的铁匠炉,就不拨劳动日而出七八元工资,也可以为自己修打一天。算下来,一把?也只三元多四元,比买的要便宜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点。
有的原料供应不上,采取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办法。如北底水大队的社员需要簸箕,买一个得十二三元,买不起。可是他们有生产簸箕的主要原料——柳条。柳条便宜,卖了买不回簸箕,社员不愿意卖柳条买簸箕。分销店就请来匠人,又收了些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谁卖了柳条给分销店,就供应给谁产品,一个簸箕才五元多钱,质量也好。
为了使修打的农具耐用、好使,南里供销社还通过分布在各大队的分销店,会同大队干部,在每种农具打造三五件后,即请老农、生产能手和匠人一起检验鉴定,根据当地习惯、土质等,研究产品的规格、式样、质量和改进意见,然后继续生产。有的还签订保质保量合同,不合要求重新修造,不计工资。这些具体事宜和匠人的食宿问题,都由分销店负责安排。
有的生产队没钱买原料材料,南里供销社便先供应原材料,由生产队修造农具供应社员,社员交款后,生产队再集中交还供销社。
采取多种方法 满足农民需要
南里供销合作社供应原料材料、组织就地修造的做法,虽然已经跳出了一进一销、一买一卖的圈子,但是还不能满足农民对农具的要求。因此,他们又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方法:
第一种,支持农具生产,帮助推销代销。下张庄生产的粪桶、木耙等木制农具在邻近地区享有盛名,他们自己又有木料,供销社就给他们供应雨点钉、口胶等材料,支持他们生产。由于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不够稳定,供销社采取了推销、代销和自销的办法:产品可以让生产者自行销售;也可以交给供销社代销,代销手续费只抽百分之一点五(成批产品不足十元的免费代销),还可以帮助生产者向外寻找销路,有了销路就议价帮助成批推销。这既促进了农具生产,增加生产队的收入,供销社也不致积压赔钱,而且还能满足本公社和其他公社对农具的需要。代销的产品根据市场行情议价,生产队也不会吃亏,因为多是就地取材自己生产的。
第二种,聘请临时工人,开辟修造业务,解决零星的修补问题。例如北底水公社一些生产队和社员需要添置缰绳、羊网,修补绳箩、簸箕等。如果向外面买价钱很贵,他们都想用自己的麻皮来修补编造,但本公社缺少绳匠,而且这些零星活不好计算匠人的工资。于是,北底水分销店就从外地请来匠人,固定工资,接收零星修造业务。修补的按工料费加百分之五的手续费,新编的加百分之十五。社员们花三角五角钱就能修好一个簸箕,生产队连工带料和手续费在内花了八十多元,就拿到一架羊网;如果到市上买,得二百多元,还不易买到。
第三种,供销社组织有工匠缺原料和有原料缺工匠的双方合作生产,由双方合理平分产品。石壑生产队有做扁担的材料,可是没有匠人;上张庄生产队有制作扁担的好手,但没有材料。两队都需要扁担又都缺钱。供销社就从中介绍两队合作生产,产品优先供应两队社员,并由供销社代销。
第四种,了解各地余缺,组织互换产品。姚家岭生产队有荆条,社员们会编箩头;但没有钱买粪笸[pǒ]箩和簸箕。北底水大队的各生产队有柳条,能生产粪笸箩、簸箕;可是缺钱买箩头。供销社就组织双方见面,三家研究,规定产品的规格、质量和数量,公平作价,签订合同,各自生产,然后等价交换。双方都不出钱,都得到了所需要的好农具。
第五种,销售农具配件零件,兼搞简易修理。南里供销社的各分销店都销售各种农具的配件和零件,如杈齿、耙齿、镰把、犁环、耢钩、木?板、木?把等等。社员们的木杈断了齿、木?坏了把或板、耢丢了钩,随时都可买来自己安装修理,不致为一点小毛病就不能使用。这种做法很受欢迎,一九六二年这个供销社仅杈齿就销了四千三百多根。有的分销店还根据自身能力兼搞简易修配。如社员的木杈断了齿,就连杈拿来,买上根杈齿五六分钱,分销店的同志给安装粘紧,只多花分把钱。又方便又省钱,还误不了使用。
对于当地不能生产的中小农具,例如耢、犁铧、犁镜等,以及人们喜爱的名牌农具,南里供销社采取“调查研究,摸清需求,勤进快销,少吃多跑”的办法。对某些品种,还同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建立代销关系。这样就及时保证了供应,避免了供销社发生积压产品、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
通过这种经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一方面农具积压赔钱,一方面又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据南里供销社统计,全公社共自行添造了各种中小农具五千六百八十多件(不包括修理的和供销社供应的),只用了六千九百多元的工料费。如果购买,最少也得出两万一千多元。
从困难中踏上正途
沁县南里供销社扭转农具经营方向,是经过一番周折的。在一九六二年以前,这个供销社同其他许多供销社一样,对农具经营方针很少研究,想到的只是如何赚钱,至少也不要赔钱。至于支援农业,认为只要购进的农具质量好一些、价钱便宜些,或者更进一步把农具送到生产队、送到社员家,就足够了。后来,看到农具销售额逐渐下降,便采取了不进货的笨办法;但是积压的农具还是卖不了,上门送货也没人要,有的品种减半价也没人买。这时,南里供销社才不得不开始考虑经营方法和方向对头不对头的问题。他们在沁县供销合作社和南里公社的帮助下,首先总结检查一年来支援农业的成绩与问题,特别是方法和思想问题,而后多方到队到户调查访问。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中小农具不是够了,而是缺得很多,农民们之所以宁缺不买,是买不到又好使又耐用又便宜的。许多农具修理修理就能继续使用,但因无处修理而搁置着;供销社供应的农具有的质量差,使不上多久就坏了;有的社员说:“供销社是管前不管后,管卖不管修,管供不管用。”南里供销社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针对农业需要,制订了一九六二年支援农业的计划。北底水分销店首先请来铁匠修打铁制小农具;请来柳匠就地收购柳条,编造修补柳制农具;组织木匠修造犁、耧、耙、粪桶等,供应各生产队社员使用。南里供销社马上对这个分销店给予表扬奖励,并推广他们的经验。现在,南里供销社的农具已经没有积压,已由赔钱转为赚钱,更重要的是供应了农民较为满意的中小农具,切切实实地支援了农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