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植物生理学和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02
第5版()
专栏:

植物生理学和农业生产
殷宏章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各种生活活动的科学;农业是利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植物生理学除研究农作物之外,还要研究许多其他植物,如野生植物、低等植物等,还要从植物生活中探讨若干基本生命活动、起源与发展的问题。探求这些知识虽不是针对目前实际问题,但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些认识很可能将来有实际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也不全能直接归纳到植物生理学中,它还有土壤肥料、遗传选种、防治病虫以及其他许多不与植物生理活动直接有关的问题。一
植物生理学中最基本最古老的问题是:植物中的物质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它们不吃东西,就能成活。古代人很自然地想到它们是从土壤中取得食物的。但是早在十七世纪初,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枝柳条插在盆中,每天浇以雨水,五年以后,柳条增长了一百六十四磅,而盆中土壤只少了二两,证明植物从土壤取得的干物质实在很少。因此,人们便认为植物的物质是从水里变来的。在以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逐渐知道只有水还不够,还必须有阳光,更要有空气。等到空气成分的研究及有机化学发展以后,才弄清楚绿色的植物可以吸收阳光,把根中吸取的水分,空气中吸取的二氧化碳气,化合成为有机物质构成自己的身体,这个变化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正与呼吸作用相反,它把阳光的能力以有机物的形式贮藏起来,作为食物供给自己及其他动物利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一个反应,是一切有机物的最初来源,不仅植物本身靠它生活,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也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它来维持生活。所谓农业,也不过是通过种种措施,充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供给人类的需要。在植物的组织中,除去水以外,从土壤吸收的无机物不过占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是通过日光能力造出来的有机物。
但是光合作用的效率并不高,如果按着太阳光能来算,我们通过农业所获得的能量的确是很少。即以上海地区为例,每一亩地每年所接受的太阳光能,约等于八千亿卡,差不多等于烧一百五十吨煤。但是在这一亩地上种上水稻,收一千斤谷子,这一千斤谷子如果变成热力,大约只是二十亿卡,不过为全年阳光的四百分之一。效率所以如此低,原因很多。
首先最明显的是全年的阳光不全是落在植物上,更不是全落在绿色的叶子上,只有绿色部分才能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显然要增产首先要想法增加接收光的时间和面积:如采用轮作、套作,安排茬口,以便一年中多种几次,最好是田地一年到头都是绿的,没有阳光空落在地上的时候。当然这只是理想,冬天温度太低,光也较弱,不适合植物生长。有的地方水太少,植物也不能存活。
即使全田全年都有植物,也并不能将阳光完全利用,总有些反射或漏过。一块田能吸多少阳光,首先要看它有多少绿叶面积。在农业上我们通常用叶面积系数来表示,叶面积系数是一单位地面上有多少单位的叶面积。如果是五,就是说每一亩地上一共有五亩的叶面积,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一亩地上所有的叶子全取下来,一个挨一个不留空隙的铺起来,可以在一亩地上铺五层。农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争取大的叶面系数,主要的措施是通过密植或加肥,使每亩地上多长些植株,或者每株上多长叶子,或者每个叶子大一些。这样可以多截取阳光,多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显然总叶面积也不能过大,太多太大的叶子结果会彼此遮阴,下面的见不到光,不仅不能发生作用,反而增加负担。究竟多大叶面积最好,要看光线强弱和作物的种类、叶子的大小与排列而定。一般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以四—五为宜,少了不能充分利用阳光,多了没有好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不宜不足也不应过分。过去几年植物生理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研究了稻麦的分蘖规律,叶面积的消长,结穗的多少,同时测定了光在不同田里的分布与吸收,光合作用的强度等等,用这些资料推算出合理密植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供农业生产上参考应用。
控制叶面积是最普通的增产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叶子的持续时间。一样的叶面积,能多维持些时间,多做几天“工作”,产量自然也高些。一块田不是一下子就长满了叶子,而是慢慢增多起来的,后来又逐渐衰退死亡下去。如何使最大的叶面积正符合一季中阳光最强的时期,使它能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抽穗以后到籽粒成熟的阶段更为重要,试验证明几乎这个时期的所有光合作用产物,都输送到籽粒里去,如果这时叶子早衰,就会形成许多空粒瘪粒。能使叶子的工作能力多延长几天,一亩水稻就可以多产几十斤。以上海来说,小麦夏收,常由于气温过高,晚稻秋收,常由于温度太低,使叶子未老先衰,不能充分积累产量,如能设法防止补救,应是可以增产的。
除去增加叶面积,延长其功能时期以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因素,就是提高叶子的工作效率,使叶子所接收的阳光尽量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在大田情况下,这个效率是很低的。阳光到达叶子上,有一部分反射出去,一部分透过去,常会损失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虽然这个损失的一部分可以再被其他的叶子所截获利用。即使真正被叶子吸进去的光,也不是全用到光合作用,而是有一半以上变成了热,增加温度,蒸发水分,或散放出去。剩下的即使用来合成有机物质,也还有一部分,在夜间或被其他非绿色部分的呼吸作用消耗掉。总共真正留存下来的也不过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在这些大量的损失中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如太阳光中有一半是红外线,植物根本不能利用。此外,温度和二氧化碳的供应对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还不易控制。我们的试验指出,在某些关键时期,夏天高温强光的时候,如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空气中一般是万分之三),确实可以提高产量,当然要在大田上增加二氧化碳现在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经济的。
在试验室中最理想的环境条件下作短时期的试验,光合作用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比起一般的蒸汽机、内燃机,以及利用日光能发热、发电的人造机械,确是高的。但从理论计算,似还有可能更高一些。要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效率究竟多么高,能不能再提高,就必须深入研究其中的一系列极复杂微妙的物理和化学的步骤。研究这些步骤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学中一个最尖端的问题。二
植物生理学研究对农业另一个大贡献是在矿质营养方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开始研究植物到底从土壤中取得什么物质。他们用溶液培养法进行研究,溶液培养法即是不要土壤,把植物培养在蒸馏水中,水中加以不同的化合物,看必须有什么东西植物才能成活。这样找出来约有九种化学元素是植物所必需的,缺了其中任何一种,植物就不能成活;这些成分配合得适当,植物可以从种子长到开花结实。这些元素全可以以无机盐形式来供应,不必要什么有机物质。这说明植物需要从土壤中取得的主要是一些无机物,一切有机物质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
在这些元素中吸收数量最大的,是氮、磷和钾。这些物质在土壤中常常供应不足,尤其是连年种植的田更感缺乏。我们所以施肥,主要就是补充这些物质。通过植物营养的研究,我们知道加草木灰主要是供应钾,骨灰主要是磷,绿肥厩肥主要是氮。试验证明,虽然空气里的氮气很多,但是植物不能利用,必须先把它转化成氮的化合物,如铵盐或硝酸盐,才能吸收。
这些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真正需要,并且还有极大的实际价值。不是说,我们从此不要土壤,专靠水溶液来培养植物,虽然这也并不是不可能。植物营养的研究最重大的贡献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这些结果,奠定了施用化学肥料的理论基础。我们不一定再靠由动植物来的绿肥厩肥,而可以用简单的人造的化合物来补充,如硫酸铵、过磷酸钙等。由于化学工业的进步,这些物质可以大量而经济地制造,增加了肥源。有人统计过,几十年内由于化肥的使用,全世界的农业产量大约提高了一倍,作用之大可以想见。现在化学肥料,已成为最大的工业,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水平了。
当然这些研究并不是已经结束了,它们还在陆续发展和深入,新结果还在不断地出现。随着试验精密度的增加,已经发现植物的需要还不仅是上述几种元素,还需要一些极微量的物质,如锰、硼、铜、锌等等,它们被称为微量元素,虽然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小得以百万分之几计算,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能正常生长。很多的地方植物长不好,其实就因为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愈来愈显露,有些先进的国家已经在经常施用,生产的“微量肥料”每年以数十万吨计了。
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于知道植物需要什么,还更要知道它们在植物里究竟起什么作用。看来这是纯理论的研究,但是将来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重大意义。能了解深一步,我们对于植物的控制就会更多一手。三
与植物营养研究很相似的,还可以举一个重要的事例,就是植物的激素。它也是从理论研究开始,逐渐发生了实际作用。三十多年前有人研究了植物的向光性,使植物一面受光,如放在屋里窗前,就会发现它向光那边弯曲。通过这个现象的研究,发现了植物中存在着一种微量物质叫做生长素,它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多年的钻研,使我们明了它的化学结构,并且可以人工制造。不仅是“生长素”的本身,还做出了一系列与它类似的物质,只用极微的量也可以起同样的作用。譬如说,有的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生根,有的可以刺激果实生长,有的可以防止叶子、花朵或果实的脱落,有的则由于它过度刺激或抑制植物的内部代谢,可以杀死植物。
这些效应显然都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在园艺方面,如用插条繁殖某些植物时,有些就需要利用某种“激素”使它生根快,存活率高。有些植物喷上“激素”,可以不受精而结果实,结的果实中没有种子。这在国外国内都经常利用。
更重要的应用看来将是在除草方面。已经发现了不少的化学制剂,类似“植物激素”,可以很有效地杀死某些种植物。用量虽少,却可以使植物连根死掉永不再发。更妙的是这些东西有选择性,有的能杀死某种植物,而对他种植物无害。不像过去化学除草,不管什么植物一古脑儿都毒死或烧死。因此这些“除莠剂”就特别有价值,选择适当可以不妨碍我们种的作物,而能杀死所不要的杂草。近几年来国外用得已经很多,有些国家建立了相当大的工业来生产。我国也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这里再谈一下杀菌剂或杀虫剂的问题。虽然杀菌杀虫不是植物生理学的范畴,而是微生物学和昆虫学的研究课题,可是近代的一些新药剂如抗菌素之类与植物本身有关。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些具有杀虫杀菌功能,但对植物和人畜无害的物质;更有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物质,植物可以吸收进去,保存很久,使虫或菌触之即死,不能生存,而对植物本身无害甚至有利。因此可以想像,不久的将来,植物不但有“化学治疗”,也可以有“内服剂”了。
从农业化学化来说,植物生理的研究会起很大作用,而且是必要的基础。四
以上所说不过是几个突出的例子,在植物生理学中这类的事例还很多。譬如开始时我们不明了植物为什么在一定的季节开花。通过对“光周期”和“春化”的研究,知道植物发育有一定的阶段,在某些时期必须满足一定的温度要求,譬如冬小麦就必须冷一个时期,不然只长枝叶不开花结实,如果把萌动的种子先冷一下再播种,那么就可以变成春小麦当年开花,不是头年秋播翌年夏收了。在另外一个时期植物对日照的长短很敏感,“短日照”植物,必须经过昼短夜长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则必要昼长夜短。因此有的植物春天开花,有的夏天开花;有的在北方地区开花,在南方只长枝叶。研究这些现象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人工遮光或加光来改变昼夜长短,使它们不分地区,不按季节,按我们的要求随时随地开花。我们常常举行的“百花齐放”展览会,许多展品就是用这类方法获得的。其实控制温度光照的用处还不止于花卉,虽然对大田生产这种方法还不经济,但为了引种、留种、以及杂交育种,使不同时开花的植物彼此传粉授精,以获得新品种,是有重大的价值的。
光照与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比起土壤和肥料研究得是少一些,尤其在量的方面,主要原因固然是对实际生产的作用不是那么直接,也是由于技术设备上的困难。准确的控制温度和光线,即使在小规模的试验室中,也不很容易,还是最近十年来才有这种工业技术,能建立所谓人工气候室,人工控制光、温、湿、气等条件。在先进的国家中,人工气候室已成为植物生理研究的必要工具,苏、美、英、法都已次第建立起来。日本也有十几处小规模的人工气候室。研究正在飞速展开。我国现在还没有这种设备,这是亟应奋起直追的。
可以想像,现在我们只能控制肥、水,一切农业措施都是从土壤下手,如果地上部的环境,如光、温、气,也能控制,必然会大大改变农业的面貌。五
以上事例,都可以说明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农业所能起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生产的关系。很多的研究开始都是从纯理论出发,想了解植物内物质如何构成,原料从何处来,内部如何调节等等,并没有想到或直接预见到它们的实用前途。而且后来的实用常常又不是直接搬用,而是曲折的引导启发。研究光合作用的成果并不是马上脱离植物而去人工制造食物,研究溶液培养并不是废除土壤栽培,而是开辟了化学肥料的运用途径。对植物激素的研究成果不仅是直接用于促进植物生长,且进而引出了除莠剂等。从此也可以想到,还有很多正在累积的知识,还有很多正在进行的研究,现在看来还没有什么直接用处,而将来却能发生很大的甚至于有意想不到的实用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当只做理论研究,不去考虑实际用途,静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不设法去培植或导引。那样会发展很慢,浪费人力物力。我们应当是一面研究理论,一面积极去思考实用,不要只顾探究理论,放过可能应用的苗头;也不要眼光太短,局限于目前实用的一些枝节问题,放松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同时实际中的问题又是综合的,往往要靠几个学科的发展与协调。如果只研究植物营养,知道植物需要什么物质,但没有高水平的化学工业来生产这些东西,也是枉然。知道光、温及空气的作用,没有办法去控制,或代替它,也难起作用。
以上所谈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即植物生理学对农业的贡献。此外还有另一方面,即农业实践对植物生理学的促进作用。这也同样重要或更重要一些。这方面同样的可以举出不少的事例。农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对植物生理学提出了课题和要求。经验告诉我们,农业最重要的就是按时季栽植,耕耘土壤,加肥料。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如何,都是植物生理学的基本课题。再如浇水灌溉,植物究竟需要多少水,水到什么地方去了,它在植物中发生什么作用,也都是关键性的问题。不良环境如寒冷、干旱、盐碱土,怎么样引起植物的伤害,如何可以提高它们的抗性耐性等等。这一些都是很基本的问题,有些已得到初步的解答,有些还在探索,同时还有些问题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提出。前面我们所谈的一些研究,大部分虽然看来是从理论出发的,然而细究起来,也并不如此单纯,很多还是先从实际需要得到启发的。即使有个别纯理论的问题,只是凭研究者兴趣及好奇出发的,也往往由于有实用的价值而得以发展。曾经有些已被遗忘的问题,由于发现了有实用的可能,才又被挖掘出来,并被充实、修正和扩大。很难设想,像光合作用、矿质营养、植物激素等的研究,如没有与实际的联系,能够进展得这样快。
农业不仅对植物生理学提出了课题,还供给了不少的资料,它的一切经验都是植物生理学的宝贵财富。从植物生理的观点来看,无妨把农业栽培看成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极大规模而长期的试验。几年之中,很多同志深入农村,吸收了不少材料,找到不少新的课题。即如八字宪法在丰产中的运用,要发掘它们的作用规律、相互关系,就必须研究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形成产量的效应。植物生理学者在这些方面已做了不少的工作。譬如从密植问题,就引起了作物群体概念,也就是说必须从整块田来看密度,从发展上来看密度,不能只从个体看问题,不是个体数目愈多愈好,也不是每一个个体愈大愈好,而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过程内争取一定的密度,数量多,又不过分影响个体的生长,达到总产量最高。显然这与气候环境、土壤肥力、品种及管理等均有关系。对大量的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之后,已使我们在稻麦方面弄清了若干密肥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纳成为公式或图表,供农业上试用和检验。
通过肥水管理的分析研究,也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深入到个体生长上的数量关系、器官之间的彼此相关中去。我们都知道,一个植物的各器官不是同时生长的,即如水稻、小麦总是先长叶子和分蘖,再长茎干,再长穗子和籽粒。而且叶片、叶鞘、茎节、穗粒等,也是一个一个陆续长起来的。如果在不同时期施加肥水,那么对不同器官和部位影响一定会有不同。譬如在一定时期加肥,对这时已经长成或已衰老的器官当然没有什么作用,而对正在生长的器官就有促进作用。在一定时期暂时缺水,则对正在生长的器官有些抑制,但物质会存积起来,对其后生长的器官反而有利。这样就能通过肥水的施用来控制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使它向对我们所希望的提高产量的方面发展。有经验的老农常有这一套本领,如全国水稻劳动模范陈永康的“三黄三黑”,基本上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分开来看也许并没有什么新的原理,植物生理学过去对于单个的器官、单个的因素分别有过不少研究或知识,但是把它们联系起来,把器官、环境因素、时间顺序、它们本身之间或相互间的关系一起综合起来分析研究和运用,倒是做得很少。这正是近代科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途径,通过这个途径有可能找到事物彼此、内外、前后的相关与调节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控制事物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