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伦敦通讯丧钟为谁而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03
第4版()
专栏:伦敦通讯

伦敦通讯丧钟为谁而鸣
本报记者 言彪
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前景被法国的政治否决所破灭,帝国主义错综复杂的矛盾达到了新的高峰。
笼罩着英伦海峡的西方政治危机,在大西洋的彼岸显得更为沉重。几天前为持续了十五个月之久的布鲁塞尔谈判举行的“葬礼”,标志着不仅是英国和法国之间以及法国和它在“共同市场”中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已进一步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美国和法国之间争夺西欧霸权的斗争已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正在日益走向公开的决裂。
布鲁塞尔谈判的失败,是肯尼迪在外交上所遇到的一次重大的挫折。他在新年前夕对报界的“背景谈话”中说过,他为了实现他的“宏图”,准备冒同盟国发生“大摩擦”的风险。戴高乐在一月中旬向报界的谈话中对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和美国提出的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多边核力量”的建议都作了“不行”的回答。戴高乐的这一谈话是在肯尼迪“国情咨文”提出西欧政策的同一天发表的。这是两大“宏图”的一次有意识的正面冲突。一个“宏图”是肯尼迪要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越来越紧密的“北大西洋共同体”,另一个“宏图”是戴高乐要建立一个把英美排斥在外而形成“第三种力量”的欧洲。这次布鲁塞尔谈判,实际上是这两个“宏图”的一场搏斗。美国在幕后卖尽力气地进行了干预,竭力拉拢共同市场小国,孤立法国,并对西德施加压力,要它用自己的影响迫使法国让英国参加“共同市场”。但是,这并没有能阻止布鲁塞尔谈判的最后破裂。这一次又是戴高乐这个“任性的法国家伙”打破了美英的计划。
美国和英国的报纸把这种局面称之为“西方联盟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英国《卫报》说:“在共同市场问题上发生的危机向美国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肯尼迪正从最广泛的各个方面研究这一挑战。”这家报纸说:戴高乐的计划被肯尼迪看作是“弃绝在从马歇尔计划到美国的新贸易发展计划这个时期中一直指导着美国政策的那些原则。”《纽约时报》说:“美国面临着一种新的局面,这种局面要求在政治上进行的调整不下于要求经济上的调整。”
戴高乐为了挡住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道路,从今年年初以来就采取了一个接着一个的紧急步骤。首先,他公开指责英国还没有作好进入“共同市场”的准备,坚持英国要严格遵守“罗马条约”。在阿登纳访问巴黎前夕,戴高乐向英国提供了它所不能接受的“联系会员国”的地位。其次,他拉英国的“自由贸易区”成员之一的丹麦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一着,被认为是“戴高乐蓄意对英国进行的外交神经战中的新打击”。最后,法国以“浪费时间”为理由迫使布鲁塞尔谈判破裂了。这里的报纸对戴高乐为什么决定得这样快、这样没有挽回余地地采取反对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行动,作了猜测,它们把这件事同美国和英国去年年底的拿骚协议联系起来,并指出:法国方面对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要英国把它的核威慑力量变成一种“欧洲联营”——这实际上也就是英法双边协约——并且结束英国目前对美国的依赖。但是拿骚协议证明的却是正好相反的事。英国答应最后把它的核力量并入美国控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促使戴高乐作出这次决定性打击的原因。
戴高乐的行动使阿登纳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法国和西德所拥有的力量和影响,是建立在它们的相互合作上面的。因此保持两国的合作,一直是波恩的既定方针。另一方面,西德在军事、政治上处处都要依赖美国,不能过分得罪它。美国为了孤立法国和讨好渴望得到核武器的西德,已建议让西德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多边核力量”的成员。同时去年的政治危机削弱了阿登纳对西德政治局势的控制,使他不得不考虑到在联邦议院和西德内阁中赞成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压力。再在经济上,西德也不得不考虑它同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进行的占它对外贸易将近三分之一的出口生意,英国进入“共同市场”是符合西德大企业渗入英国贸易区的利益的。但是对阿登纳来说,巴黎—波恩的“和解”驾凌于其他一切之上。所以,在他访问巴黎期间,签订了法国—西德合作条约,为巴黎—波恩轴心进一步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如此,在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问题上,阿登纳就没有能够“缓和”戴高乐的不妥协态度。西德代表团为了避免布鲁塞尔谈判破裂而提出的“折衷”方案遭到了法国的断然拒绝。《卫报》在抱怨西德不积极帮助英国时写道:“阿登纳从来没有准备向法国施加任何实际的压力”。
法国断然的行动,也尖锐地加剧了“共同市场”内部的矛盾。荷比卢和意大利,对法国的控制企图和傲慢态度存在着担忧和愤懑,因此,对谈判的破裂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它们正在准备采取的反措施包括:拒绝进一步发展共同农业政策、停止共同市场国家花费三亿英镑来开发法国的前非洲殖民地的计划,和拒绝戴高乐推行欧洲“政治联盟”的计划。意大利政府人士分成两派,一派赞成采取激烈措施,包括建立一个政治上的“反法阵线”在内;另一派则赞成采取温和得多的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星期日电讯报》不久前预料,“共同市场”的发展已经“部分地冻结了”。《泰晤士报》也说,西欧六国集团“面临着长期的不稳定局面”。
在伦敦,英国统治集团正在对整个政策作“令人痛苦的重新估计”。在经济上,英国同“六国”的贸易有了激增。一九六二年,出口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七,而一九六一年则比一九六○年增加百分之十八。现在,由于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谈判的破裂,这种新贸易将受到仅仅适用于“共同市场”国家之间的进一步削减税率的威胁。据悉,英国工业的经理们正在讨论谈判破裂后对他们自己的公司的影响,其中有些公司已为英国参加“共同市场”作好准备。谈判失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在政治方面。因为麦克米伦政府的外交、防务和经济政策都是同这个计划联系在一起的。《金融时报》写道:“英国在西方世界中的未来的地位成了问题,麦克米伦关于‘相互依靠’的主题受到了巨大的挫败。”在国内方面,布鲁塞尔谈判的失败,使保守党政府和麦克米伦的威望受到沉重打击,这是大选前的苦恼问题。
英国报刊正在苦思寻找英国自己处于“共同市场”之外的情况下必须制订的方针。但是他们提不出可以代替的“妙计”。有迹象表明,保守党政府将设法加强自己同自由贸易区和英联邦国家的联系。自由贸易区将于二月十八日举行会议,来检讨局势并研究下一步骤。英国是不会放弃将来进入西欧的希望的。英国参加谈判的首席代表希思在布鲁塞尔会议的最后一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英国“无论在地理、历史、文化、贸易和文明方面都是欧洲的一部分”。他在返回伦敦时又说,英国不能背对欧洲。预料,英国将充分利用欧洲大陆上的一切矛盾,来力求孤立法国。麦克米伦当前的罗马之行引人注意。
为“共同市场”六国谈判报丧的钟声,在各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回响。肯尼迪政府“统一”欧洲的计划,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这说明,从布鲁塞尔敲响的丧钟,并不仅仅是为埋葬“英法合作”而鸣,它也是为美国“领导地位”江河日下而鸣,为北大西洋集团的四分五裂而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