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修桥铺路——浙江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04
第2版()
专栏:

修桥铺路
——浙江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 季音
在曹娥江边
在南方农村里,尤其在水网地区,过桥摆渡是日常交通中很频繁的事情。我在曹娥江畔就见到了这种情景。这条宽有一百二十多米的钱塘江支流,穿过依山傍水的浙江省上虞县境,把大片沃野和密集的村镇分隔成了两片。解放后,曹娥江上建成了一座大桥,沟通了宁(波)绍(兴)平原上的交通联系。但是,曹娥江在上虞县境里有九十六公里长,大桥不可能完全解决两岸农民隔江往来的问题,于是,在漫长的江边另设了三十七个渡口和五十七只渡船。大桥上,火车汽车隆隆而过;江面上,几十艘渡船穿梭不息,把一批批的农民和行人送到对岸,把一担担收割的庄稼运送回来。这五十七只渡船每天要渡八千人,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下地的农民。
浙江省内江河湖泊众多,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甬江等大小河流纵横全省,流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因此渡口和桥梁的数量相当多。曹娥江渡口只是浙江农村渡口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浙江全省渡口有一千二百多个,如以每个渡口每天通过一百人次计算,那么,每天就通过十二万人次。至于桥梁,全省共有十四万座(不包括公路桥在内),如果每座桥每天也是通过一百人次,那么,全省每天在桥上走过的就有一千四百万人次之多。
曹娥江边的上虞县,过去是一个不通火车,也很少公路的半山区,而现在,钢铁大桥在江边矗立起来,火车在龙山脚下奔驰,新修的八十多公里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南部山区。但是,与这种变化比较起来,像桥梁、渡船这些小型的交通建设,就显得有些不足。近几年来,这里有些桥梁和渡船年久失修,农民下地常常要绕远道,耽误了一些工夫。去年上虞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提案里,有四十一件谈的是桥梁渡口问题,人民代表们对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件看来“细小”的问题,如此郑重其事地提到县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工作日程上来?从下边这件事情中可以得到答案。在离曹娥江渡口不远的中塘公社附近,有一座新的桥梁,这是一座极普通的石板桥。但是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社员们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说个不停。为什么农民们如此珍视这座小桥呢?原来,这座小桥给他们解决了大问题。这个公社有三个生产大队,三千七百多亩土地被一条河分割成了两片。过去没有桥,一直靠三只稻桶式的渡船过渡,非常不便,遇到农忙时节,上下渡更是拥挤不堪。据他们计算,三个大队每天在候渡上要损失三十个工,而且很不安全。新桥建成后,群众自然很高兴。
山区农民的希望
浙江多水又多山,山地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盛产毛竹、茶叶、桐油、木材。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一环是交通,就是如何把山货运出来,把工业品运进去。这都离不开铺路。这些年来,浙江省交通部门一直把改善山区交通作为工作重点。新建的五千多公里的公路,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山区,许多世世代代交通闭塞的深山冷谷,现在已出现了公路和汽车。浙江山区人民对这件事情非常满意。
但是,浙江山区人民不只是要求建公路,还希望能同时改善山区其他道路。改善这些道路,投资和费工不多,却能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莫大方便。山区道路崎岖,田间运输主要是肩挑背负,因而支付的劳动力比平原地区多得多。据他们计算,田间运输在半山区要占农业劳动的百分之三十,在山区则要占百分之四十。如果能把肩挑背负改为用小手车推,运输效率就可以提高几倍。但是推行手车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改善道路。
手推车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运输工具。浙江东阳全县有小手车一万七千多辆,但山区和平原分布极不平衡,处在平原的千祥区,每六个半劳动力就有一辆手车,而山区的盘山区,平均六百多人才有一辆手车。为什么山区手车这样少?不是山区农民不喜欢它,而是因为山区道路不好,没法用。东阳县山区的手车比平原地区少得多,而山区的面积却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七十,要运输的物资也比平原多。
修铺一些山区短途道路,往往花工不多,而收益甚大。东阳有个九和公社,是盛产木材、茶叶、药材的山区,每年要运出农副产品二万三千六百担,运进工业品一千一百七十担。这个公社到集运点的十二公里的道路不能推小车,只能肩挑背负,每年要耗用二万一千个工。现在,他们已决定动手把这段路修成手推车道。这条路修成后,估计不用一年,就可以把修路所花的费用全部赚回还有余。
适应农村新形势
近年来浙江农村经济日益活跃,运输量不断增长,特别是田间运输量庞大。据计算,每亩耕地一年运进运出的种子、肥料、收获物、农具、农药等五种物资大约有一点五吨,照此推算,那么,浙江全省一年里田间的运输量就有四千五百万吨。这批物资几乎全部都得经过小道、桥梁、渡船。现在农村里农副产品的短途运输任务增长很快,它主要得依靠农民来完成。浙江每年运输粮食、棉麻茶叶特产和畜副产品,大约要用六百多万个劳动日,这支庞大的运输队伍也得和这些交通设备打交道。改善这方面的状况,就可以为农村节约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加快农村物资运输,节约农村劳动力,浙江在农村干线建设上作了很大努力,现在全省公路的通车里程比一九五○年增长了三倍多。但是,干线建设发展了,就要求短途交通线相应地跟上去。天目山昌北区的一位同志,举了个例子:他们那里前几年建成了一条公路,给山区人民带来了莫大好处,过去挑一担山核桃到公路线上要走三天,现在只要一天就够了。单是运输山核桃和粮食这两项,一年就节约了三万六千多工。但现在的问题是,往这条公路上运送物资的一段几十里路长的小道,还没有相应地改善,人们送到公路上来的物资还得用人力长途挑运,几十个人挑了一天还装不满一辆汽车。这样既耗费劳动力,公路的利用率又不能提高。
现在,浙江有些地区正在积极改善短途交通条件,就是为了和大干线更好地联系起来,以便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的需要。
民办、民用、民管
农村中的桥梁、道路、渡口这些交通事业,应该由谁来办?浙江一些同志的回答是:依靠群众,实行民办民用民管。
群众自己动手来修桥铺路,是浙江民间的一个传统。群众有这方面的组织经验,群众中有各种能工巧匠,还有许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只要很好地组织和领导,在群众力不能及的方面给予一些帮助,事情就可以办起来,也能办得好。记者在浙江农村里听到了许多这方面的动人事迹。东阳有个六山公社双坑大队,前几年修了个水库,社员们每天下地要多走二公里路,后来群众自己动手,选了农民葛德银当“工程师”,自己勘测设计,自己施工安装,仅八昼夜时间就造起了一座长四十五米、高十一米的大桥。交通局的一个技术员跑去鉴定,发现大桥不仅外型很壮观,质量也完全符合标准。也就在这个东阳县,一年多来,群众自筹资金,自找原料,自己施工,修建了大小桥梁一百一十五座,渡船十八只,手车道和各种小道二百三十多公里,做到了“小水有桥,大水有渡”,国家只花了很少的钱。他们的做法是:根据桥梁、渡口等的受益范围,来划分经管范围,属于一个生产队范围的,就由生产队办,属于几个生产队范围的,就由大队、公社或联合几个生产队来办;只有一些工程规模大,群众力不能及的,才主要由地方政府来办。
修桥铺路之后,还要进行日常维护管理。浙江有些县参考当地的传统办法,建立了桥梁、渡口的专责管理制度。上虞县下管区规定了一片山林作为“护桥林”,专门供应修桥的材料。东阳县湖溪公社王大户大队划出了两口鱼藕塘的收入,作为一座新修大桥今后的维修费用,并确定了几个社员专责管理,给他们定了工分报酬。材料、经费、人员一落实,桥渡的维护就有了保证,效果也不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