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柳青同志编《三字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06
第6版()
专栏:

有感于柳青同志编《三字经》
艾克恩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陕西日报》上,登有一篇作家柳青同志根据他同社员一起讨论而执笔编写的《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不长,五百来字。内容很切题,谈的是生产队耕畜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如何管好耕畜的办法。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从实际工作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比如讲选饲养员时,要“觉悟高,手脚勤”,“管牲口,负责任”;讲照顾耕畜时,要“起鸡叫,睡半夜”,“饮温水,喂碎草”,“饱不打,乏不套”;讲使用耕畜时,要“制度严”,“爱牲畜”……。文中从头至尾向社员宣传了爱社爱队的集体主义思想。开头,柳青同志还写了一段简短的说明,说他写这篇东西,一方面是为了起一个群众公约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群众易于接受,便于群众记忆。
显然,作者这番苦心是不会白费的。因为从内容到形式,它都非常切合群众的需要和喜爱。
作家在继续完成长篇巨著《创业史》的创作之余,还能及时地为农民写些《三字经》之类的东西,这种精神实在值得钦佩。
可见,作家为农民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并不是狭窄的,而是广阔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写大部头作品是一种,写简短的小品也是一种;花十年八年的工夫精雕细刻一部长篇巨著需要,花三天五天的时间赶写一篇小东西也需要。只要对群众有利,能起积极作用的,作家都热情地去写,这正是我们革命文学的光荣传统。在战争年代里,许多作家深入连队,为战士写墙报,写唱词,写枪杆诗,大大鼓舞了部队斗志,活跃了连队生活。在建设时期,有了更多的作家深入工厂农村,为更广大的群众写各种各样的满足群众多方面需要的作品。赵树理同志就说过,只要对革命有利,他什么都写,而且是慎重其事地写。不要说在战争年代里经常写快板,甚至写传单,而且建国以来,他也不断地写些唱词、鼓书之类的东西。他说得好,他写这些东西,“是诚心诚意当作革命工作去做,因为这对革命有利嘛。”
同时,通过这种写作,对作家来说,还有个好处,可以加强和群众的联系。作家深入生活尽可以因人而异,方式多样,但和群众打成一片,结成知心朋友,要求却是共同的。那么,如何打成一片,如何结成知心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共事”。许多作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周立波同志在湖南长期和群众同工作,同劳动,大小事情都为群众办理,甚至有夫妻吵架的事也找他劝解。所以他用自己的心换来了群众的心。杜鹏程同志在战争中,和战士们“一块滚”,给他们上文化课,办壁报,代写信,编快板,甚至做饭、放哨,见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战士们就不再叫他“墨水瓶子”,而亲切地叫他“老杜”了。赵树理同志“共事”的经验更是丰富。他说,他建国十多年来,和农民老战友共过好多事:从互助组共到公社化,从栽苹果树一直共到苹果上市,从扫盲缺教员一直共到乡乡有学校,从两条腿爬山一直共到县县通汽车、村村安电话。在共事中,农民才把他当作“一个圈子里的人”,无话不谈,无事不找。从此使他了解了各种人,正像他所说的:“你不想了解他们也不行,日久天长,你听见脚步声,就会知道那是谁从你的门口走过。”
为农民写小东西,对提高作家的写作技巧,掌握多种写作形式和丰富各种知识,也是有好处的。现在许多成名的作家,往往就是从这些小东西写起,从创作快板、鼓词及其他说唱形式的东西起家。而且在后来他们一直不间断地这样做。
继《三字经》之后,柳青同志还打算针对工作中的其他问题,编写另一些“三字经”或“千字文”。他并说,现在发表这篇东西,其意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我想,如果我们的作家都能像柳青同志这样,一定会“引”出农民所喜欢的“玉”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