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旱地之花——记棉花专家俞启葆的一项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0
第2版()
专栏:

旱地之花
——记棉花专家俞启葆的一项研究
新华社记者 刘野
一月间,记者去陕西关中的产棉地区采访,沿途碰到不少赶车挑担向国家交售棉花的农民。那一担担、一车车银白色的棉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看了真是叫人满心欢喜。
问问那些送棉花的社员们: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他们回答说:“今年,咱社里的水地、旱地棉田都要扩大,争取生产更多的棉花卖给国家。”
他们还说:“去年咱们旱地里的棉花收成可好哩!这事,你可以去问问咱们的专家俞启葆。有了他那一套办法,旱地里种棉花准能增产。”
陕西省种棉花有着漫长的历史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陕西关中平川就成为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方。近半个世纪以来,更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产地之一。然而,这个老棉区,棉花的种植面积却一直停留在一个并不太高的水平上,而且绝大部分集中在渭河两岸和一些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高原地区虽然也有种植棉花的,但产量很低,一般每亩只收二三十斤皮棉。解放以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他们不但想多种粮食,也想多种棉花。但是,扩大水地棉花,水地面积有限;扩大塬区的旱地棉花,对旱地植棉却又心中无数,没有把握。这个矛盾怎样解决,许多人一时找不出答案。当时著名的棉花专家俞启葆,从这个极待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出发,从关中农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出发,把旱地植棉问题列入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计划。
一九五三年,俞启葆为了探索这个问题,带领着几个青年科学工作者,走遍了渭北高原。他们到棉地里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向农民打听棉花为什么不能在这里生长的原因。有人叹息说:“咱这地方土性不好,棉花和咱没有缘!”有人说:“塬区地势高,雨量少,没有水怎么能长棉?”就连一些科学工作者也对旱地植棉表示没有信心。可是俞启葆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辛勤的调查,发现了一些旱地棉花丰产的事实。在郃阳县,有一位名叫张文平的农民,一九五二年在一亩七分旱地棉田上获得了每亩四百八十三斤籽棉的产量;在泾阳县,陕西省农业综合试验站一九五三年在六十亩大面积旱地上,亩产籽棉三百三十多斤,比这里水地棉花的亩产量还高出十六斤。俞启葆想:“既然年年都有丰产的例子,说明气候不是一个决定因素;既然处处都有丰产的例子,说明地区性的限制也不是绝对的。”回到武功,他决心进一步探索旱地植棉的技术。
俞启葆首先对关中地区雨量和分布情况作了研究。他查考了大量资料。根据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五四年二十三年的气象记录,这个地区除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六年比较干旱外,其他各年降雨量都在五百到七百毫米之间。这样的雨量是不算少的。他又从找到的一些材料中发现,如果有五百毫米左右的水,每亩就可以产一百多斤皮棉。这说明关中地区的天然降雨量基本上可以满足棉花生长的需要。但是,如果需要雨的时候不下,不需要的时候偏偏下个不停,怎么办?俞启葆又进一步研究了关中地区的土壤和棉花生长的规律。他发现旱塬上土层很厚,土粒粗细适宜,只要做好保墒工作,雨季积累的水分经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仍然能够留在土壤里。棉花在旱地生长有一个特点,根系的发展远远快于茎部,三寸高的小苗根系长达一尺,二尺高的棉株根系长达七八尺,棉花的根扎得深,就便于吸收土地下层的水分。根据这些观察研究的结果,他终于为在关中地区的旱地植棉找到了科学根据。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通过生产实践来考验这些科学根据是否准确可靠。这也是俞启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一贯持有的态度。一九五五年,他带着助手们在武功县杨陵公社的夏家沟生产队,同群众一起在旱地里试验高产、稳产的植棉技术。那一年,恰巧遇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从一月到五月,整整五个月只下了四十毫米的雨。播种困难,要想出全苗更是困难。俞启葆和他的助手们采用了播种前整地保墒、播种后压土提墒、出苗后再松土保墒的措施。当时,有的群众半信半疑,就连一些参加试验的科学人员们也信心不足。可是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了很大作用,棉田出了全苗。从此以后,这块试验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农民从几十里以外赶来,用好奇的眼光张望着这块棉花地。这一年,他们种的三亩八分试验田,亩产皮棉一百三十七斤,比当地的大田棉花高出一倍多。
接着,他们又试验了几年。旱地棉花连续经受了一九五七年秋旱和一九五九年夏旱带秋旱的考验,在几个不同试验地区,每年都获得了丰产。与此同时,西北农学院实习农场也创造了旱地棉花大面积丰产的成绩,他们种的八十七亩旱地棉花,平均亩产籽棉四百五十斤。在群众中,旱地棉花丰产的事例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从种到收,俞启葆总要有几次长途跋涉,到渭北高原观察研究棉花的生长情况,他和他的助手们满怀着喜悦心情,到处寻师访友,和农民朋友们共同研讨旱地植棉的经验。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吸取别人有益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旱地植棉的耕作和栽培技术。他们认为:保证棉田出全苗是旱地棉花丰产的主要关键,要做到全苗,最重要的技术措施就是做好保墒工作。为了解决旱地棉田肥料不足的困难,俞启葆他们还试验成功了在棉田前茬套种绿肥苕子来促使棉花增产的方法。
俞启葆的旱地植棉技术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推广了。如今,沿着八百里秦川,旱地棉花已经遍及大半个关中地区,占了全省棉田面积一半以上,就连过去很少种棉花的地方,几年光景也发展成为主要的产棉区了。
关中地区的农民满口赞扬旱地植棉的好处。他们都感激俞启葆“给关中旱塬地区的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陕西的棉花生产立了一大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