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情采洋溢的舞蹈诗篇——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0
第5版()
专栏:

情采洋溢的舞蹈诗篇
——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
隆荫培
看了中央歌剧舞剧院赵青和刘德康根据《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和表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后,赵青所创造的与命运毫不妥协、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特征的祝英台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蹈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显示了作者——表演者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它所做的创造性的解释和表现。他们的演出给了观众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鲜明的主题思想,概括凝炼的艺术构思,集中、简练的情节结构,以及用舞蹈手段对人物内心世界——思想感情深刻的阐发和揭露,都是这个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基本原因。
第一场通过对祝英台和梁山伯学习生活的描写,出色地完成了介绍人物和展开情节的任务。如开场时祝英台双手持一对玉佩向梁山伯走来的方向凝望的第一个动作姿态,形象地向观众道破了她此时的内心隐秘。梁山伯出场后专注地阅读而没有发现祝英台向他行礼的细节,风趣地把梁山伯憨厚的性格特征和书呆子的气质给介绍出来。对他们同读书共游戏时祝英台时时刻刻流露出的深情厚意和完全不被梁山伯注意和理会的描绘,既有着鲜明的戏剧性,又给以后情节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中他们扑捉蝴蝶的追逐游戏的细节处理,和最后一场的化蝶,也起到了前后呼应和对比的作用。这一场结尾离别时赠送玉佩的安排,就像一根红线似的把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渡到下一场情节的展开。
第二场梁、祝再度会面时的相认、定情,都用舞蹈动作细致地刻划了他们真挚和深厚的感情。其后的《婚变》,从强烈的音乐,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从突然变化的舞蹈动作和人物的表情中,我们感觉到好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威胁着他们,摧毁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打破了他们自由结合的愿望。他们反抗,他们不屈服,他们想共同冲破这封建的道德统治,但是他们微小的力量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住统治着那个时代的巨大力量呢?他们不得不含悲忍愤、恋恋不舍地离别。
第三场表现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已为她殉情时的舞蹈处理,是全舞最精彩、最突出和具有着强烈感染力量的高潮。它深刻地表现和揭示了祝英台对封建社会有力的控诉和强烈的抗议,因之,这里也是祝英台叛逆的、不妥协性格的最后完成。在这段独舞中,赵青同志恰当地运用了一系列的特技动作,如脆步、小蹦子、串翻身等所表达的内心痛苦、悲愤和不屈服的感情,真像一幅巨大的瀑布一泻千里。这一段舞蹈编得好,而赵青同志在这里的表演也是十分出色的。她那发自内心的深情和冲动同富有表现力的外部技巧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当成功地表达了她复杂的思想感情,因之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祝英台这一人物形象的创造任务。
正是基于这种对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深刻描写和刻划,最后一场化蝶的浪漫主义的处理,才有了真实可信的基础,而不致成为附加上去的东西和可有可无的部分。它之所以不可缺少,成为整个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就因为这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美好与幸福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反封建的精神力量的最后胜利。
有的同志因为这个舞蹈场景和段落的转换不同于一般的处理,和形成矛盾冲突的对方在作品中也没有直接出现,便很担心这样的表现方法是否易于为我国观众所接受和理解?我觉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不仅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是家喻户晓的,就是从这个作品本身来看,它所表现的情节和人物的行动,对于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观众也是可以看懂和理解的。虽然舞蹈中运用了很多的篇幅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但是它们并没有离开具体的情节内容和特定的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相反却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说,这种通过精炼、集中的情节,更多地对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绘的概括的表现方法,正是舞蹈艺术的特长和不同一般的优点。有时它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情节事件不是那么十分具体,但正由于这种概括性,才有可能使欣赏者不拘泥于十分具体的情节事件的交代过程,而能深入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的精神世界,从而产生更为广阔和丰富的联想、感受,体会到更为宽广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我觉得这也正是符合舞蹈这门艺术表现生活内容的特点和所长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这里也就使我想到,我们有些舞蹈和舞剧创作,往往偏重于对情节事件的罗列和交代,有时还甚至在有限的容量里充塞进很多繁琐的细节,好像惟恐内容不够丰富,惟恐交代的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结果却没有在推进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篇幅来充分抒发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因此就形成了人物性格的模糊和一般化,不能给观众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蹈表现手段的充分发挥,使我们许多舞蹈和舞剧作品中看不到精彩的舞蹈,而充满了说明性的哑剧动作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着这种现象来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艺术表现的特点,我觉得就给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掌握和发挥舞蹈艺术表现生活的特长,从而进一步突破和提高现有的舞蹈和舞剧创作水平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我认为赵青和刘德康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优秀的作品,但并不是说这个节目的创作和演出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如:第二场《定情》后的舞台调度由于在舞台后部时间较长,给人有不够明朗的感觉,同《婚变》的衔接还交代得不够清晰;最后一场《化蝶》的舞蹈编排也不十分精采,显得一般化了些,有些动作和表现情感的方式还不够民族化;灯光和舞台装置在表现环境和衬托气氛上与舞蹈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和完美等等都是我所感到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个作品如果再进一步加工,相信它定会达到更加完整的地步。(附图片)
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