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从《狼牙山》谈舞剧的一些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0
第5版()
专栏:

从《狼牙山》谈舞剧的一些问题
梁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创作和演出的独幕舞剧《狼牙山》,是近年来的优秀节目之一。它激动人心,唤起了我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祖国的情感。剧中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以少数兵力阻击敌人牵制敌人,最后只剩下五个战士,但他们坚强不屈,敢于在敌众我寡、兵力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与日本法西斯匪徒展开搏斗,用刺刀、手榴弹、石块等击退了敌人无数次的进攻,最后由于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尽,并已使敌人付出了很大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之后,才毁了武器英勇跳崖。
这个舞剧虽然是以五壮士英勇跳崖为结束,但毫不使人悲观失望,相反地却非常振奋人心,鼓舞了我们革命的斗志。看完这个舞剧之后,那五位勇士的英雄形象在我脑海中历久不能磨灭。这个舞剧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了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他们站立在观众的面前,使人感到大义凛然,严不可犯,坚不可屈。他们像是屹立在冰天雪地中的古松,挺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气节崇高,使人敬仰。
这个舞剧在今天演出具有较强烈的时代感。它教育人民、鼓舞人民要敢于与强大的敌人斗争,敢于战胜困难和死亡,最后人民一定会胜利,真理与正义一定会胜利!
对《狼牙山》的艺术评价,在舞蹈工作者当中有分歧的意见,主要产生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舞剧中舞蹈与哑剧的关系问题;二是生活的真实基础与舞蹈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这个舞剧的哑剧成份多,因此对它评价不高,兴趣不大;有人则认为这个舞剧很好,别人所指的哑剧动作其实不是哑剧而是舞蹈。这是由于对舞剧中的哑剧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引起对它的评价也就有所不同。
我认为舞剧艺术由于表达生活内容的需要,它可以有抒情的动作和叙述性的动作,抒情的动作最适宜于舞蹈的形式,叙述性的动作有些可以用舞蹈来表现,但更多的适合于用哑剧手法来表达。舞剧中这两种动作,一般来说应该以抒情动作为主,也就是需要以舞蹈为主。而叙述性的动作(往往是哑剧多)是用来补充衔接舞剧中抒情的部分。抒情的动作多,它就更能发挥舞蹈的特性,而发挥舞蹈的特性不应该只是为舞蹈而舞蹈,而是为了更好地揭发舞剧中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是,我们必须辩证的理解,特别是今天我们反映现实革命题材创作不多的时候,我国民族舞剧形式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要更多地从民族传统特点来考虑问题,应从内容出发来寻找完美的艺术形式,只有经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和尝试,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既有高度思想性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作品来。《狼牙山》的创作,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饱满的生活内容,从而找到它自己表达的形式,这种形式和内容又是比较统一的。难道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值得我们珍贵和研究么?如果评价一个舞剧首先从哑剧多少,舞蹈多少来看,就会像十八世纪欧洲戏剧古典主义者用三一律来评价一切戏剧一样,那是非常可笑的。这样就会束缚了艺术创造性。
我想舞剧中不必排斥哑剧,也不必避讳哑剧;舞剧中的哑剧应当与一般所说的不说话的戏剧有所不同,因为在舞剧中要求它和舞蹈的形式取得谐和统一,它应该有音乐性和雕塑性。但是哑剧也不等于舞蹈,舞蹈虽然也有雕塑性和音乐性,但舞蹈是用一连串变化的雕塑姿态和一连串肢体律动的线条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这是舞蹈与哑剧很大不同的地方。我以为把舞蹈和哑剧的概念分清,对舞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是有好处的。
我不反对没有哑剧的舞剧。舞剧中要不要哑剧应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而不是从舞剧的定义出发。如果从我们看过的外国舞剧和中国目前出现的舞剧形式概括起来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舞剧中的哑剧是常用的手法,是构成舞剧的一部分,该用哑剧的地方不用哑剧反而会限制了舞剧的表现能力。有的人不管内容的需要,一概排斥哑剧,以为这样可以增强美感,其实恰恰相反,因为:第一,它往往会忽视舞剧的生活真实基础;第二,忽视了动与静的对比;第三,在舞剧中舞与舞之间的剧情发展缺乏哑剧连贯容易弄得结构松散。《狼牙山》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因此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活动非常可信,人物的情感是真实的,整个演出很逼真,使观众能进入到戏里面去。在舞剧中要使观众产生对戏中一切动作的真实感是很不容易的。有人称赞《狼牙山》的真实感,但又有人说它因为过于注意生活真实而没有充分舞蹈起来。这样说来,舞蹈与生活真实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二者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一切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都是来自生活的真实,但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舞蹈艺术与真实生活之间是有距离的,而且距离很大。如果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来要求舞蹈或舞剧,那么“跳舞”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人在现实中遇到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是手舞足蹈,但哪里像舞蹈演员那样在台上合着音乐有规律地在舞蹈呢?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使用它的形式去表现生活,舞蹈家把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自己主观的情感和想像而塑造成舞蹈的形象,再通过舞蹈的形象又唤起观众对真实生活的联想和真实的情感的感受,因此生活真实的基础对舞蹈艺术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狼牙山》的作者如果没有长期不断地下连队与士兵为伍,体验战士们的生活,熟识他们,了解他们,就不可能塑造出这些英雄的形象。有一些舞蹈演员演不出兵的气质,往往并不是舞蹈技术的问题,而是缺乏兵的生活体验的关系。凡是作品的生活基础深厚,它的生活气息就越是浓厚,编导与演员的艺术创作天地也就越广阔,感人的程度就会更为深刻。当然,生活只是创作的依据,创作的基础,不能说有了生活就解决了一切创作问题。一个作品的创造除了生活之外还得通过编导、演员的思想、技巧、艺术修养……等去完成。在这里我只是说明人民的丰富的真实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和依据,这是不能动摇的。
《狼牙山》是一个好作品,但从舞剧的表现方法来说,似乎实多虚少了些。所谓虚就是指揭发五壮士的内心世界的舞蹈还嫌发挥不足,不然它的艺术成就会比目前更大一些。舞蹈要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但又不等于生活的再现。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它可以允许在夸大人物性格特征、扩大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中来进行舞蹈,舞蹈的妙处往往是在内心激动时用语言也不能充分传达的地方。如五壮士中的小战士战斗到瞎了眼睛回来找寻其他战友,与战友相会时那段表演是不是舞起来,会使情感的渲染加强一些,更把剧情的发展推前一步呢?我不同意那种认为讲求舞蹈生活真实的基础就限制了舞蹈的发挥的意见。我认为舞蹈中生活基础越深厚,生活内容越饱满就更能舞蹈起来。如果有了深厚的生活基础而舞不起来,那是个经验和技巧的问题。有时是因为我们掌握的“舞蹈语言”太少,有时则是因为我们揭发人物内心世界不够。目前来说,两种情况都有,但主要是“语言”贫乏。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我们的舞蹈艺术一定会向前跨进一大步。而解决“舞蹈语言”的问题,我以为首先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一,对人民的现实生活熟悉,能够创造和积累新的舞蹈程式;二,对舞蹈传统的程式及其表现方法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三,加强舞蹈技术学习,包括借鉴外国;四,在演员的基本技术训练上,要建立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并和创作联系起来;五,加强舞蹈工作者的修养(包括思想的提高和对其他艺术知识的丰富)。
在目前我们所创作的现代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中,都产生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问题,大多是内容好而没有找到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狼牙山》也难免存在着上述问题;但它在创作方法上,在政治与艺术效果上有着较高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舞蹈工作者好好学习和研究。
《狼牙山》是一个独幕舞剧,它的感染力和政治的、艺术的效果并不比一个多幕舞剧低。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低不在于大或小。搞大型舞剧比搞小舞蹈需要更多的条件,不是每一个歌舞团都能负担的任务。希望有舞剧任务的艺术团体在目前创作舞剧经验还不多的情况下,先多搞一些独幕剧,这会有许多好处的。特别是它还有利于下乡、下厂、下部队,为工农兵演出;有利于积累创作经验,也有利于创作时精力集中作更多的试验和尝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