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关于电影《锦上添花》和对于它的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1
第4版()
专栏:影评

关于电影《锦上添花》和对于它的评介
俞介甫
《锦上添花》是最近比较受观众欢迎的一部喜剧影片。这部影片取材于不大为人注意的角落,描绘了一个偏远山区小车站上的生活,歌颂了那些勤勤恳恳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人们。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旅客,热心地为旅客服务,积极地支援农业生产,支援公社。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热情洋溢。影片反映了一些社会主义时代崭新的社会关系,以及人民铁道员工们的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请看看被称作“老解决”的站长吧。工作不论大小,只要他能做到的,总是勤勤恳恳地做。打扫站房,擦信号灯,整理行李房,帮助运鱼苗的人换水……称得上是:为集体,事无巨细,尽力而为;为别人,公而忘私,竭诚相助。
再看看被称作“老怀表”的老工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么忠心耿耿,认真负责。到了退休年龄,还不愿离开工作岗位。他先是怀疑新来的青年人能否像自己一样严格地、认真地执行任务,但当他发现这个青年人的优良品质以后,就热情而又耐心地帮助他,爱护他,培养他,使他能够接替自己的岗位。影片对“老怀表”的描写和演员的表演,是成功的,刻划出一个具有无产阶级觉悟,“老当益壮”的老铁路工人的形象,使人久久难忘。
影片对青年段志高的某些描写,也是有教育意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战线上,都需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青年。祖国需要自己到哪里,就到哪里;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哪儿工作,就在哪儿生根。永远保持青年人的朝气,时刻向革命的前辈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克服思想上、作风上的缺点,努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被信赖的接班人。虽然在人物的刻划上还有一些缺陷(这在后面将要提到),但是看得出演员是在努力表达这个青年人要求进步、刻苦学习的意志和事业心。
《锦上添花》是通过喜剧的形式表现生活的。影院里不时爆发一阵阵笑声,观众们在欢快的情绪中,从影片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从观众的热烈反应里,也可以看出喜剧是多么受欢迎。我们对喜剧和喜剧形式的电影的创作经验不算多,喜剧影片在思想和艺术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许许多多足以使得大家喜悦、开怀畅笑的新人新事,在等待作家、剧作家们去挖掘,去提炼,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锦上添花》在这方面是有成绩的,因此,它受到观众的欢迎。
正因为我们对喜剧创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就必然会带来一些缺点,需要改进和提高。《锦上添花》在这方面也不例外。
喜剧需要笑料,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并且提炼那些健康的、使人高兴,使人心花怒放的情节,经过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艺术夸张,巧妙地安排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里。它的前提,是合乎生活逻辑。违反了这个前提,就变成是硬装上去、为逗乐而逗乐的东西,不仅缺乏真实感,而且会有损于形象的刻划和主题的表达。例如影片在段志高的身上,加上了爱情的情节,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影片在处理段志高的恋爱问题上,对他的性格的描写,是不统一的,前后矛盾的。段志高在火车上结识了铁英,而且发生了好感。为了加强这一点,也为了增添笑料,影片里安排他下了火车,就在宿舍里唱了一首自编的、表示爱慕那位姑娘的歌,当时还引起了铁英的不满。可是,当后来铁英主动向他表露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也许同样是为了增加笑料的考虑,影片似乎忘掉前面的情节,却又把他描写成一点也不懂得爱情的人了。前后两次笑料,都收到了逗乐的效果,但人物的性格的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没有得到解释。同是这个段志高,怎么一下子变得前后不一致了呢?同样,影片在处理老站长和胖队长之间的爱情纠葛上,也用了过多的篇幅,安排了过多的、不适当的笑料,结果反而大大地冲淡了影片原有的主题思想。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几乎全被吸引到这场婚事里来,并且被它一次次逗乐。但是,笑了以后,不由得要想一想:难道影片就是为了描写这一段爱情而拍摄的么?影片要告诉观众的,主要就是这一段爱情的“产生——误会——解决”的过程么?而且,一个小火车站在那么繁忙、紧张的工作时间内,能允许几乎全体职工都离开岗位去干同站上工作不相干的事么?能允许自己的站长(他的责任是那么重大)时而去河边小亭赴约,时而去社员家串门,时而又离开办公室和电话机去替牛治病么?铁路的工作时间表,工作秩序,工作纪律,是十分严格的,不能允许有差错。艺术,特别是喜剧,可以也需要夸张,但总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的基础,任意编排,否则就必然影响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可以也应该描写劳动人民的新的爱情(无论是中年人的或青年人的),但《锦上添花》的一些处理方法,却有点喧宾夺主,有些部分显得趣味庸俗。
在表演上,影片也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对喜剧说来,表演上的笑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引导观众提高欣赏趣味,而不是相反。影片关于爱情的描写使用了许多笑料,但恰恰是其中的某些不自然和趣味庸俗的部分,降低了这部片子的格调。以老站长、胖队长、秦广播三人两次互相追赶那场戏而论,它确实引起许多观众的笑声,但是能不能算作成功的呢?“误会法”不是不能运用,但在这一场戏里,“误会”得很不自然,很不合理。为什么老站长从头到尾绝口不提到电磙子而让误会一直保持?为什么平时那么爽朗豪放的身为队长、年龄已不算小的胖队长一反常态,突然学起初恋少女的忸怩作态来?而老站长对这个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常表现,居然也毫不奇怪,视若无睹,兀自在一旁说个不休?这
“三追三赶”里,有不少故意制造误会、为逗乐而逗乐的痕迹。因此,它虽然可以引起一些人的笑声,但笑过以后,也就完了。而不少观众看到这里却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本来很自然的一场爱情喜剧在这里被庸俗化了。公社社员们在麦地里一面收割一面挤眉弄眼地齐声唱歌取笑胖队长的镜头,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
喜剧容许夸张,但不能脱离或者违反生活的真实。喜剧要引人发笑,但它的笑料应当是从生活深处发掘出来的,并且服从于主题的需要,而不是从外面硬装上去,以至为了达到笑的目的,而掩盖或者冲淡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喜剧尤其要避免用庸俗的噱头来取得逗乐观众的效果,但弄得不好,却很容易滑到这个路子上去。
影片在探索喜剧的处理手法上存在一些缺点,本不是奇怪的事。但是,《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上一些评介文章里,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赞了这些不值得称赞的缺点。例如有些影评,大大地为“三追三赶”这场戏喝采,说它是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之点,说这些笑料能够“激发观众的高尚情操”,
“不但使观众情绪达到了高潮,而且也使人感到银幕上的人物可爱可亲”;强调“三个人彼此一追一赶,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认为这种“运用了类似漫画式的夸张手法,突出了戏剧冲突的真实性,使影片中人物的性格与喜剧效果相得益彰”。这就未免言过其实。如果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前后矛盾,形象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损害,怎么可能使人有
“可爱可亲”的感觉呢?如果笑料的安排缺乏真实感,又怎么可能使“人物的性格与喜剧效果相得益彰”呢?
观众需要喜剧影片,也欢迎《锦上添花》,因为它有许多成功之处,基本上是好的。影评欢迎和肯定影片编导的努力是对的,但是,评价应当恰如其分,更不应当把缺点当作优点来赞扬。创作一个成功的喜剧是比较困难的,应当热情地鼓励艺术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但适当地指出缺点,正是有利于它的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相反。我们期待着有更好的喜剧影片问世,希望电影工作者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别是摸索和研究新的喜剧影片的艺术规律,使喜剧影片的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