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辽宁蚕乡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2
第2版()
专栏:

辽宁蚕乡行
本报记者 陈泊微
峰峦重叠的辽东山区,是著名的柞蚕之乡;大片的柞林装饰着大大小小的山岭,成为放养柞蚕的蚕场。这里有不少村庄,历来把放蚕和种粮都看做“主业”,那里的柞蚕生产收入,一般约占当地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六十;在一些老蚕区,有不少农户祖祖辈辈以放蚕为业。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凤城县,二百七十八个生产大队,除了十五个园艺大队以外,每个大队都放蚕。全县三十三万农村人口中就有三万多名会放蚕的人。来到这个山区,人们像讲故事一样向你述说当地哪一个家族曾经出过有名的“蚕把式”(是对有高超的放蚕本领的蚕民的称呼),哪一家曾经培育出远近驰名的优良蚕种。他们把这些看做是本乡本土的一种荣誉。
根据某些历史资料记载,辽宁的柞蚕业,可以上溯到清朝嘉庆年间,算来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最初的柞蚕是从山东传来的,辽宁后来居上,因为辽东、辽南一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柞林茂盛,适于柞蚕生活。现在,辽宁的柞蚕茧产量通常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成为我国柞蚕丝绸工业最发达的省份。辽宁繁育的柞蚕种也供应了全国放养柞蚕的十多个省、区。
可贵的积极性
我们在辽东山区访问的时候,不论走到哪里,都听见有人谈论柞蚕。因为柞蚕生产是山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区人民为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一些蚕业比重较大的生产队里,干部亲自带头上山放蚕,社员也踊跃报名放蚕。一九六二年春蚕一上山,人们就全力保苗,打鸟除虫,精心细放。许多放蚕社员在山上搭了窝棚,吃饭也不下山,真正做到了谚语所要求的:“起在鸟前,归在鸟后”;“人不离场,蚕不离树”。放蚕人忙不过来了,老婆、孩子就上山做帮手。白天,山前山后鸟枪啪啪直响;夜晚,人们打着灯笼捉蝈蝈。在蚕寄蝇为害严重的地方,有些生产队专门派人到没有蝇害的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去放春蚕。
由于蚕放得好,去年蚕茧有了较好的收成。许多生产队的蚕业收入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广大社员要求生产队今年多放蚕。有些人争着要去做放蚕工作。有些生产队因为报名放蚕的人太多,特地召开社员大会,民主评选可靠而适于放蚕的人负责放蚕。
群众可贵的积极性要靠领导上爱护、巩固、发扬,因势利导到发展生产的轨道上去。这里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政策。现在,山区大多数地方,与柞蚕生产有关的一些问题,诸如蚕场保护、放蚕责任制、放蚕报酬、蚕茧收购等等,已经根据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和国家奖励生产的各项方针基本上解决了,正在总结实践的经验,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和更有成效。
精心选育蚕种
凤城县是全国著名的出产优良蚕种的地方。从秋茧收摘的时候起,外地购买种茧的人就不断地往这里涌来。县里的招待所里、火车站附近的旅馆里都住着许多来选购种茧的“茧客”。
种子是蚕区群众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一季柞蚕如果蚕种不好,会连老本也收不回来。蚕种娇气极了。保藏蚕种,冷了、热了不行,潮湿了不行,屋里有强烈气味的刺激也不行。一个优良品种放养几代就会退化、混杂,必须不断地复壮和选育。蚕区普遍存在一种换种习惯。长期以来,蚕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大体上固定的流向。各地区之间,蚕民通过“看蚕订种”的方式,自由选购适于自己地区放养条件的蚕种。那些有经验的老蚕民凭着自己的眼力,就地看蚕,看中了,就订购下季的种茧。人们都说,一九六二年的柞蚕所以放得好,一九六三年春蚕种茧所以准备得比上年多而好,“看蚕订种”这一条起了不小的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蚕种问题,需要加强国家育种场的工作,更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性的育种工作;并且把这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一个健全的育种网。辽宁柞蚕产区群众素有选种、育种的习惯和经验,有些县已经开始建立群众性的育种组织。
多方防治蝇害
柞蚕生产受自然界的影响很大,酷旱、阴雨、霜冻、鸟害、病虫害,都是对它的威胁,都是造成柞蚕生产不稳定的因素。在辽宁柞蚕主要产区,自然灾害中最致命的一种是寄生蝇的为害。寄生蝇产卵季节正是春蚕在树上生活的季节。蚕吃了有寄生蝇卵的柞叶,做茧后很快会死亡。过去的两三年,寄生蝇给春蚕造成的灾害极为严重,有的县春蚕茧蛹的蛆害率最严重时曾达百分之七八十。春茧是秋蚕的种子,春茧一遭蝇害,全年的柞蚕生产就很难有保证了。
这个可怕的灾害有没有办法战胜呢?过去,寄生蝇曾经被认为是很难消灭。有些人企图在改变柞蚕放养制度方面找出路,把一年春秋放两季蚕,改为一年放一季蚕。但是,把本来一年出两次蛾变两次蛹的蚕,利用低温控制的办法,使它一年只孵化一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由于气候、投资、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这项办法只能在某些地方进行一些科学试验,在个别地方进行重点推广,不能在全部蚕区普遍推广。
那么消灭寄生蝇害有没有别的更好的途径呢?向老蚕民请教,就是一条路。
这里就有这样的事实:在蝇害十分猖獗的年度,有些老蚕民放养的蚕却受害很轻;有些老蚕民甚至能在寄生蝇很稠密的地方连续多年保持高产纪录。这是什么原因呢?最近一两年来,各地在蚕民中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老蚕民有许多对付蝇子的有效办法。海城县在一九六二年春季召集三十多名老蚕民座谈,并且实地调查了二十多名老蚕民管理的蚕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沟谷、窝风的地方、湿润的地方、蚕场荒的地方,蝇害就多;相反,高坡、迎风的地方、干燥的地方、蚕场干净的地方,蝇害就轻。老蚕民们正是根据这些经验抗御蝇害的。此外,许多老蚕民还采取春蚕晚上山、早摘茧、搜挖蝇蛹的办法,来防治蝇害,效果也好。
总结了老蚕民的经验,采取了多种就地防治的措施,一九六二年春蚕生产中,蝇害大大减轻了。
除了就地防治以外,一九六二年还采取了“躲放”的办法,也取得了好效果。在一些历年蝇害严重的地方,为了保险起见,有些生产队派人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放一部分春蚕。这些地区没有蝇害,柞林丰盛,春蚕一般稳产。但是“躲放”也有令人担心的事——运茧不安全。春茧收摘季节正是盛夏,气温很高,蚕茧很快就出蛾,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从一、两千里外把种茧运回来。往年,由于运输不及时,火车上通风设备不好,有的蚕茧在火车上就出了蛾,有的受了病,等到运到家时,好种茧剩下不多了。可是一九六二年却出现了新情况:蚕茧一到站,车皮就备好,而且还是特备的带有许多通风口的车皮。装得快、运得快,全部蚕茧安全到家。蚕区农民非常高兴。他们称赞牡丹江站和其他铁路单位支援农业的干劲。
在蚕区人民奋力同寄生蝇害作斗争的日子里,科学战线上也在进行着一场紧张的战斗。寄生蝇的灾害已经闹了许多年了,过去只有少数几位柞蚕科学工作者进行过片断的研究,对这种蝇子的生物习性一直没有完全弄清楚,更不要说科学防治措施了。一九六二年,改变了过去那种少数人打冷枪式的方法,采取了有关科学家分工协作的研究方法。在寄生蝇活动季节,一群包括国内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植物保护专家、化学家在内的科学家,应邀来到了辽宁山区的柞蚕科学研究所,他们同柞蚕科学研究工作人员一起,分工协作,及时交换情报,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最后,不仅揭开了寄生蝇的生活的全部秘密,而且找到了一些化学防治、生物学防治的有效方法,同时也给群众性的捕杀方法指出了方向。尽管这些成果还是初步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已经可以说:多少年来一直成为柞蚕生产致命威胁的寄生蝇害是一定会得到根治的。
培养接代人
放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放蚕不仅需要非常强的责任心,而且需要熟练的技巧。放养技术水平不同,单位产量会相差悬殊,有经验的老蚕民放一季蚕可以收茧一百以至二百千粒,一般放蚕人只能收二三十千粒,放养管理不当,甚至会颗粒不收。要培养出一个熟练的放蚕人,是需要相当时间的。现在蚕区的青年社员会放蚕的很少。凤城全县三万多名有经验的老蚕民,大多数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庄河县有个生产队为了买到好蚕种,只得把一位已经退休的七十多岁的老蚕民请了出来,由一个年轻人陪护着到外地去“看蚕订种”。
在个体经济时期,一个蚕民家庭里,老一辈人带着年轻人放蚕,一代传一代;有些人为了竞争,只把放蚕经验传给自己的后人,不肯外传。在今天,蚕民世代相传的放蚕经验,是集体的一份宝贵财产。继承和发扬老蚕民经验的工作,要由生产队担负起来。这要求有计划地组织老蚕民带徒弟、向青年传授经验;鼓励青年社员向老蚕民学习放蚕技术。盖平县旺兴仁公社过去青年社员愿意放蚕的很少,一九六二年秋季,在空前的蚕茧大丰收的鼓舞下,有四十九名青年社员要求放蚕。凤城县靉[ài]阳公社邵家大队的蔺家,是世代放蚕的。出身于这个家族的青年蔺忠阳,初中毕业以后,从一九六一年起回乡跟父亲蔺永俊(蚕业劳动模范)学放蚕,连年创造了蚕茧高产纪录,受到乡邻的称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