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造林改变了电白县的经济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7
第2版()
专栏:

造林改变了电白县的经济面貌
位于南海边上的广东省电白县,自从一九五五年以来,年年坚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活动,八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全县已经造林九十万零七千八百多亩,“四旁”植树二千四百多万株。在五百七十多公里的公路两旁,普遍种上了三至五行大树,沿海八十多公里的海岸沙滩上,也培植起了条条绿色的防护林带。一批初具规模的用材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已经建立起来。随着林木的逐步成长,森林环境开始形成,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也开始供人利用。八年来,电白县的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白县在历史上是个著名干旱的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解放前夕,在全县三百一十八万亩土地上,仅有森林二万一千亩,森林复盖率不到百分之一。这个县的北部山区,尽是光秃秃的嶙峋乱石。中部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南部沿海,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雨水奇缺,风沙不断吞没沿海农田和村庄,台风一来,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更受到极大威胁。
解放以后,电白人民有着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适应群众的这种要求,中共电白县委于一九五四年选择了博贺(沿海沙滩)、水东(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区)和山多人少的大陂大队作为试点,由县委的几个领导干部分别深入下去,发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地区在造林过程中,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不懂技术、缺乏种苗等重重困难,终于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博贺,原是一个寸草不生的渔港。男人们出海去了,在家的妇女,过去没有参加农业劳动的习惯,更没有造林的工具。开始造林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不能成功。第一次试种失败了。当时,有些渔民妇女动摇了,但是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在党的支持下,仍然坚持了下去。她们接受了第一次种树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培客土、施基肥、勤浇水的办法,终于在沙滩上栽活了第一批树木。在三年中,博贺的渔民妇女造林二千六百多亩,使二十多公里的海滩,长起了葱绿的木麻黄林带,成为全县绿化造林的标兵。县委及时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启发和动员群众。自一九五五年以来,大规模的群众造林活动就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来。他们采取了“长期准备,逢雨突击,四季造林”的办法,每年都开展几次群众造林活动,八年来一直没有间断。
开展大规模群众性造林活动,种苗缺乏是个很大的困难。县委在和群众商量研究以后,决定没有种就自己采,没有苗就自己育,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他们一方面依靠原有的二百一十个林业专业队伍培育各种树苗,一方面号召广大群众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社社队队、机关、学校,都办起了苗圃。全县当时共有苗圃二万四千多亩,共育出苗木七亿九千多万株,满足了植树造林的需要。
电白县造林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自然面貌,促进农业生产。因此,他们采取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办法。在大规模造林以前,县委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情况,安排不同的林种、树种。例如在北部山区,以绿化荒山为主,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牧草齐种,同时扩大粮林间种面积,发展畜牧业,实行多种经营,争取全面发展,增加收入。在沿海地区,由于风沙为害严重,就因害设防,采取先易后难,先远后近,由点到面,联点成带的办法,选用优良速生树种——木麻黄,营造海岸防护林带。在中部丘陵地区,以水土保持为主,就相应地种植各种树木。在河岸两旁则营造护堤竹、果林带。在四旁提倡多种风景树和果树。由于这些规划符合群众的要求,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发动群众造林过程中,县委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林业政策。从群众性的造林活动一开始,县领导机关就把荒山、荒地、公路两旁、河堤等宜林地,按社、队进行具体规划安排,分片分段,树标立界,包干绿化,并确定谁造林,谁护林,谁收益,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各项政策的贯彻,进一步落实了林权,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一九六二年春天,全县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全年造林的任务。广大社员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了零星树木十二万八千多株。
电白县造林工作所以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但坚持造林,而且坚持护林。从一九五四年全县开始造林活动时起,县委就把护林工作当作林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做到造林护林并重。他们曾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地宣传爱林护林的意义,提高群众的认识,发动群众制订了护林防火公约,并且层层设立了护林防火组织。对大片树林,还建立林场和专业队负责管理。另外,县委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满足群众用材和烧柴的需要,更加鼓舞了群众护林的积极性。八年来,由于既坚持造林,又坚持护林,全县的幼林都生长良好,没有受到什么破坏。
经过八年的辛勤劳动,现在林木已经成长起来,电白县的自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过去“山光人穷”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林茂粮丰,风景宜人的处所。北部山区,百分之六十的地方实现了绿化,变成农、林、牧业综合发展的基地。中部丘陵地区三百二十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区,已有二百四十九平方公里被初步控制起来,保护了农田九万多亩,其中八万多亩已由单造改为双造或三造。由于森林发挥了蓄水保土的作用,全县地下水位普遍升高,一般升高二米左右。沿海八十多公里的海岸沙滩,在培植起防护林带以后,使沿海十二万人民和六万亩农田摆脱了风沙的威胁。
自然面貌的改变,带来了气候条件、土壤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电白县农业年年稳定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林对沿海地区粮食增产的作用更为显著。据广东省林业厅的调查,一九五四年,沿海各生产队稻谷平均亩产一百五十斤,番薯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到一九六二年,稻谷平均亩产提高到二百八十斤,番薯提高到八百斤。同时,由于造林后风速减弱,雨量增加,地下温度相应提高,历史上从来不能种植花生的山区冷底田,也在去年第一次种上了花生,并获得了丰收,使全县一九六二年花生产量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一倍。随着林木的逐步长成,也开始生产竹木柴炭。目前,全县已有近一半的生产大队实现了用竹自给,四分之一的大队实现了农具家具用材自给。沿海十一个公社,二百零八个大队,都普遍建立了薪炭林基地,过去世世代代不能解决的烧柴问题,开始逐步获得解决,现在已有六十一个大队烧柴自给有余。去年,全县对林木进行了一次间伐,即取得木材六千多立方米,帮助社员盖起了四千八百多间新房。林木还给群众开辟了副业生产的广阔天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沿海的博贺公社,造林八年来,仅林木修枝一项,即收入九百九十二万元。地处沙琅江畔的坡心公社山?大队,几年来发动群众在四旁种植了十一万株香蕉,去年已有二万株开始结果,收获香蕉三十万斤,价值六万多元,平均每户收入九十五元。
电白县坚持造林八年取得的显著成果,进一步鼓舞了全县人民,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林业对改造自然、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巨大作用。他们决心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今年春节一过,电白人民按照几年来形成的良好习惯,又纷纷上山植树造林;一个群众性的造林热潮,即将在全县范围内形成。
林宣(附图片)
电白县博贺镇沿海的木麻黄防风林带 李福铸摄
在林带的保护下,农民愉快地劳动着  (人民画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